三点线性跟进:大班主题建构游戏中幼儿自主表达的探究
张袅娜
武汉市直属机关曙光幼儿园
建构游戏能丰富幼儿的感知和主观体验,帮助幼儿在游戏中通过交换、协商、谦让、交流等方式,学会分享与合作,尝试开拓与创新,体验成功与挫折。大班幼儿建构游戏具有操作性强、合作性突出、创造性高、挑战性递增等特点,在建构游戏过程中幼儿有自己主观思想,自己确定建构主题,解决问题,主动表达。
例如:当区域游戏结束的音乐响起时,孩子们迅速收拾游戏材料。在游戏分享环节,老师把区域游戏照片幻灯片式播放一次,随后老师对着照片与大家进行了简单交流:内容如是“你们玩了什么游戏 ?”“你们用了什么材料?”“你是怎么搭建的?”“你和谁一起?”“喜欢这样的游戏吗?”孩子们机械式地简单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或简单用手比划“我这样、这样,然后这样放连在一起搭的”。
至此,游戏环节便匆匆结束。
由此可见,幼儿的建构游戏表达其实存在几个问题:
∙ 流于表面,表达主题模糊
活动中幼儿很乐意表达自己的想法。还会在表达中用手势进行简单比划自己的搭建过程。但这样浅显含糊的比划表达,无法激发幼儿的表达技巧和语言逻辑。站在其他倾听者的角度,也会让人觉得模棱两可,难以感知搭建成果具体的存在。
●走于形式,表达无效拓展
在游戏过程中,教师与幼儿交流较少,更多重复幼儿的回答,没有横向或纵向拓展谈话内容,激活幼儿原有的经验,引发相互间的交流讨论。幼儿想谈谈自己的作品或者其中的故事,但时间限制,幼儿的表达欲望没有得到完全满足。
●浮于浅层,表达默守成规
在游戏分享环节,教师的点集中在“玩了什么”、“用了什么材料”、“怎么玩的”,教师不停讲、不停问,幼儿处于被动的状态,没有挖掘幼儿的表达深度。容易造成幼儿表现情绪不高,对这些老生常谈的问题,是否还有继续的必要?
基于现状思考,尝试探索能满足幼儿表达需求的路径,帮助他们的表达被“看到”、“听到”,即可视化的指导策略——三点线性跟进,本文指大班主题建构游戏的小步递进式游戏指导策略,即游戏前主题有聚焦点,游戏中生成有增质点,游戏后反思有优化点。
一、游戏前聚焦点——链接基础经验,明确表达主题
在建构游戏过程中,幼儿有自己的主观思想,能自己确定建构主题。这些想法和灵感都源于日常游戏生活、知识经验的积累以及环境影响。当幼儿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经验积累越多,相应的建构内容就越丰富、程度越细致复杂。
(一)环境因素衍生——幼儿与建构环境的多元对话
建构游戏极具创意性和灵活性,是自主游戏的一种。但凡任一种自主游戏的学习,都是在一定环境下衍生的,通过最明显、最直观的方式让每个幼儿体验和感知。因而环境是幼儿进行游戏的先决条件,同时也引领幼儿将已有经验带到读懂周围环境的游戏过程中,通过建构环境与幼儿的多元对话,激发幼儿的灵感。
(二)知识经验拓展——幼儿与知识经验的双向交互
在开展建构游戏前,大班幼儿能主动链接已有的知识经验,凭借这些经验,与幼儿建构游戏形成双向交互的关系,从而明确建构主题。根据建构主题,由单个幼儿或者一组幼儿完成建构的设计图,再根据设计图进行建构。聚焦主题,确定计划。
二、游戏中增质点——进阶游戏挑战,拓展表达宽度
幼儿在游戏不断生成的过程中经过不断调整完善的过程,幼儿自主表达的机会更多,表达宽度更广。是幼儿游戏行为的进阶,游戏表达的提升。
(一)补充完善建构细节——表达层次立体性
在搭建过程中,幼儿大致能按照设计计划进行搭建,同时也会根据实际搭建情况修改原有计划单,当生成其他内容时,会对细节作出一些处理:对设计图做一定的调整,或搭建细节进行调整,这些都是幼儿自主自发行为。
(二)拓展迁移外输经验——表达内容丰富性
根据大班年龄段幼儿的建构特点,让幼儿借助其建构的物体表达自己对世界的认知和感受,进行有生活经验、有技能经验的情景建构,让游戏内容更饱满。
(三)进阶升级难度挑战——表达体系完善性
无论是同伴故事的跟进,或是难度挑战的增加,都会促使幼儿在实际搭建过程中产生一些有趣的“哇”时刻,这些时刻会促使幼儿搭建时生成增质点,助推游戏向新的游戏水平进阶,从设计图开始,再到搭建过程的复杂性,都是幼儿隐形思维的外显表达,增强幼儿表达体系的完善性。
三、游戏后优化点——分享成果经验,挖掘建构表达深度
当幼儿被认为在识别和寻找机会的时候,幼儿是在思考和评价显性或隐性的技能、方法后创生出自己的建构情景,并在所处环境中寻求同伴都认可的标准,根据情景、技巧和空间的变化而持续学习,在互相分享评价中共同思考。
1. 个体回顾式评价——注重个体归因反思
“回顾式”评价是指在主题建构游戏结束后,幼儿自发表达,通过回顾整个游戏过程,表达自己的搭建技能、自己与同伴的游戏故事,并对此做一个整体的、系统性的评价,学习反思和归因,体会努力搭建后的喜悦。
2. 互动体验式评价——引发同伴互动优化
“体验式”评价,综合运用了幼儿参与感,通过两两互评、小组合作互评、集体合作互评等方式展开同伴评价。当幼儿参与或运用体验式评价策略时,幼儿经过“作品体验”、建构体验”、“优化体验”等,幼儿有更强烈的动机去表达、理解,激发他们努力表达和不断优化,也能从体验中获得下次建构的启发。
综上所述:三点线性跟进,是为了推进大班幼儿在主题建构游戏中的自主表达。在“聚焦点、增质点、优化点”的线性跟进中,幼儿从聚焦表达主题、拓展表达宽度到挖掘表达深度,是逐步递进的提升过程。下一步,以“基于问题优化,促进幼儿经验重构”为侧重点,尝试通过“问题——计划——行动——反思”的路径,来不断满足大班幼儿在主题建构游戏中的表达欲望,提升表达能力。
参考文献
1. 李季湄 冯晓霞 《3 -6 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 人民教育出版社 2013.3
2. 刘焱 《儿童游戏通论》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3. 朱瑶 王芳《五维式主题活动评价研究》浙江教育出版社2016.2 第 1 版
4. 贝蒂著,郑福明译《幼儿发展的观察与评价》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