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 三位一体” 育人模式下幼小衔接的问题与对策探讨

作者

谭晓慧

湖北省宜昌市枝江市董市镇高峡幼儿园 443214

一、前言

《3-6 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倡导幼儿园、小学、家庭采用正确的幼小衔接方法,避免“小学化”,对衔接阶段儿童发展提出更高要求。从皮亚杰心理发展理论看,幼小衔接处于前运算阶段与具体运算阶段之间,两阶段联系紧密,衔接不顺利会影响幼儿后续发展,因此学前幼儿心理发展的连续性规律对幼小衔接工作至关重要。

二、概念界定

(一)幼小衔接

“幼小衔接”是幼儿园、社会和家长开展一系列教育指导培训,帮助幼儿在人际关系、生活和学习等方面更好地适应从幼儿园到小学的过渡。

(二)家校社三位一体模式

《3-6 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明确指出,幼儿园要与家庭和社区紧密合作,充分利用各类教育资源,共同为幼儿成长创造良好环境。乔伊斯·爱泼斯坦提出“分开责任”和“共同责任”概念,“分开责任”指教师、家长和其他成年人在儿童发展中发挥不同作用;“共同责任”指父母、学校和社区在孩子教育方面保持密切联系。

三、“家校社”协同育人背景下幼小衔接存在的问题

(一)家校社三方角色定位不够清晰

多数教师认为自己在幼小衔接中处于主导、合作、支持的位置,家长是信息支持者、物质资源提供者,但仍有部分教师将自己定位为旁观者、导演者。部分教师仅认为自己负责教授知识,忽视了幼小衔接的真正目的是提高幼儿适应性。很多家长对自身角色意识差,认为事不关己,或在协作中处于消极状态,未意识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社区作为参与幼小衔接的核心力量,多数却像局外人,优质资源未得到充分运用,在他们观念中社区只是提供环境的旁观者。

(二)家校社对幼小衔接重视程度不高

幼儿园对幼小衔接时间不够重视,多在大班才开始学习衔接知识。而幼小衔接的本质是提升幼儿适应能力,最好从小班开始培养,这样循序渐进,幼儿压力小,教师也能更好地开展教育。部分家长不重视衔接内容,认为幼儿园学知识越多越好,甚至少数家长觉得幼小衔接对幼儿发展不重要。社区方面,部分人员对沟通频次等不重视,参与极少,形式单一,教师与社区人员未形成良好教育合力。教育专家认为,很多学习习惯、自理能力、规则意识从小班就要培养,但部分家校社三方不接受这种看法,只关注大班,导致幼儿各方面能力培养起步晚,进入小学后在行为习惯适应上出现问题。

(三)幼小衔接缺少家校社的沟通平台

一些幼儿园未与家庭、社区建立联系平台,多数仅有与家庭的联系平台,少数有三方沟通平台。家校沟通中,家长在幼小衔接合作活动中与教师沟通频次低、衔接度弱,幼儿园与家长互动也不积极。多数家长不关心幼儿入学适应问题,虽重视学习习惯,但也看重拼音、识字和知识储备,说明家长对幼儿园衔接存在误区,这与家校合作平台未有效传授科学衔接方法有关。幼儿园与社区沟通中,教师表示社区只是形式上参与,双方沟通、交流与合作频率低,互动态度和沟通意愿存在问题,合作态度不积极。

(四)家校社对儿童缺乏有效的共育机制

大部分教师认为家校社共育机制能促进幼儿幼小衔接。很多幼儿园通过“给家长一封信”告知相关政策和措施,近半数家长认为微信、电话和家长会是有效的共育方式。但家校社在幼小衔接中缺乏科学有效的育人机制,将衔接看成某一方的责任,未坚持一致性原则。其实,幼小衔接不仅是幼儿园的责任,更需三方形成合力,建立有效共育机制,开放三方资源,倡导开放办学,共同促进幼儿顺利过渡。

四、“家校社”协同育人背景下幼小衔接建议与对策

(一)明确幼小衔接三方角色定位

幼儿园、家庭、社区是幼小衔接的核心主体,需明确分工:教师应作为支持者、主导者,兼顾知识传授与心灵培育,而非旁观者;家长需承担合作责任,重视家庭教育,培养幼儿独立能力与兴趣;社区应提供人力物力支持,从“旁观者”转变为资源提供者与教育合作者。三方协同发力,确保衔接工作有序推进。

(二)转变衔接观念、加强重视

幼小衔接需长期推进,而非仅在大班开展,应从幼儿园阶段持续培养幼儿的情绪控制、行为习惯等适应能力。教师需遵循幼儿发展规律,加强与家长、小学的沟通,通过讲座等形式传递科学衔接理念;家长应摒弃“重知识轻适应”的误区,理解衔接的核心是遵循教育规律;社区需重视自身资源的作用,助力幼儿平稳过渡。同时,需以政策明确衔接节点与内容,推动三方观念转变。

(三)重视沟通平台,加强合作意识

家长需正视家庭教育的重要性,主动配合幼儿园,通过多元形式参与衔接,加强家庭引导与陪伴。学校应开放资源,推动与社会资源的融合;教师可带幼儿参与社区活动,盘活社区资源;通过开展新颖的实践活动,搭建校社有效沟通平台,强化三方合作。

(四)采用“三位一体”育人模式

“三位一体”模式需学校、家庭、社会协同发力:以学校为协调中心,家长通过家校联谊会、联系卡等参与教育及监督,学校通过家长学校开展科学指导,形成教育合力;社区需优化育人环境,加强幼儿心理引导,教师应整合社区资源融入教育;幼儿园发挥主导作用,结合三方优劣势推进衔接,家长需言传身教,社区则提供宽松环境与丰富资源。

五、结论

幼小衔接是幼儿教育关键阶段,因幼儿园与小学教学模式差异显著,其有效衔接是教育领域重要课题。需幼儿园、家庭、社区加强沟通合作,以“家校社三方合作”为基础,达成共识、统一行动、发挥特长、共享资源,方能提升衔接质量,为幼儿终身发展筑牢基础。

参考文献

[1] 陈兴华. 以社区为中介的幼小衔接模式探索——基于锚点理论视域的分析[J]. 绵阳师范学院学 报,2012.

[2] 杨雄 , 刘程 . 关于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教育合作的思考 [J]. 社会科学,2013(01).

[3] 刘磊 . 澳大利亚幼小衔接中多元合作的实施策略 [J]. 学前教育研究 ,2015(06).

[4] 司永锋 , 王均方 . 幼小衔接中家庭教育的现状及对策分析[J]. 祖国 ,2018(06).

[5] 赵宜君 . 幼儿园幼小衔接中存在的问题与解决策略 [J].课程教育研究 , 2018(40).

[6] 赵炎朋,黄茜. 中国民俗学幼儿园、小学和家庭幼小衔接工作现状调查研究[J]. 中国校外教育,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