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国情怀与个人韧性:历史教学中‘民族挫折史’的教育意义
徐焙
江苏省靖江市实验学校天水分校 214500
历史教育是造就国民精神的关键范畴。八年级历史教材按照 1840- 1949 年近现代史的脉络展开,连贯展现中华民族抵抗侵略、拯救民族的经过。其中“民族挫折史”就是史实的一种载体,更存在深层的育人意义。处于核心素养引领的教育改革背景当中,怎样凭借“民族挫折史”教学激发家国情怀、锤炼个人耐力,成为历史教育的核心课题。本文凭借教材分析这一方法,审视其教育意义与实施方针,为初中历史教学的创新提供借鉴。
一、“民族挫折史”教育的重要意义
(一)深化家国情怀的情感认同
家国情怀在历史学科核心素养里是关键,凸显个体对国家、民族所具有的归属感和责任感。教材“民族挫折史”按照《南京条约》《马关条约》等不平等条约的脉络铺陈,呈现近代中国主权丧失的危急局面。学生借助学习,能深切意识到国家统一、民族独立的重要意义,领会“覆巢之下无完卵”的历史警示。尤其《辛丑条约》让中国完全变成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这一史实,更能催发学生维护国家利益的使命感,把爱国之情变成关注国家发展、保障团结的实际做法[1]。
(二)培育个人韧性的精神品格
个人韧性表示个体处于逆境时克服困难、持续进步的心理品质 [2]。“民族挫折史”里蕴藏着大量的精神教育资源,凸显了中华民族在危难面前顽强不屈的精神品质。学生借助学习这些历史,能够体悟到挫折是成长不得不学的课,进而培植直面挑战的勇气、锲而不舍的意志和积极开朗的人生态度。培养这种精神品格,有助于学生在现实生活中面对学业压力与生活困境时,留存坚定的信念,积极探寻解决问题的途径,实现个人的成长与增进[2]。
(三)构建科学的历史认知体系
进行“民族挫折史”教育,利于学生形成客观、全面的历史观。教材借严谨的史实编排与分析之法,引领学生查找近代中国落后挨打的深层致因,涉及政治腐败、经济发展停滞、科技较为落后等多重因素。当学习救亡图存运动的时候,学生可理解历史发展过程的复杂曲折,防止步入历史虚无主义的错误地带。张晓峰宣称,史料教学可使学生从政治、经济、文化等多维视角对历史现象加以分析,培育批判性思维和辩证分析的能力 [3]。借助对“民族挫折史”的系统学习,学生可以搭建起科学的历史认知体系,为懂得当代社会发展提供历史例证。
二、“民族挫折史”教育的实施策略
(一)史料深度解读策略
史料是历史教学的核心依托。深度解析史料有利于学生还原历史情景、掌握历史本质,进而造就家国情怀与个人的韧劲儿。在“民族挫折史”教学当中,教师可借助教材上的原始文献、影像资料、历史文物等多种形式史料,制定递进式探究问题,指导学生从史料细节处挖掘历史信息,造就实证意识及批判性思维素养。采用对史料的对比、推理与辨析方法,学生可以冲破教材文本的表面说辞,深入弄懂历史事件背后的复杂缘由,由此获得客观、全面的历史认知,加强对国家命运和民族精神的认同感[2]。
在《鸦片战争》的教学实施期间,教师可把《南京条约》原始文本引入教学,以“协定关税”条款为聚焦点,编排问题链:“该条款对中国经济主权有什么影响呀?”“英国为什么一定要把此条款写进条约呢?”引导学生结合教材中 19 世纪中英贸易数据、海关税收变化图表等辅助史料,分析中国被迫把通商口岸打开后,传统经济体系遭到冲击、国家财政主权丢失的过程。经由对这类史料的深度解读,学生不仅可掌握历史知识,更能从史料细节里面体会先辈抗争的不易,催生维护国家主权的责任感。
(二)主题线索串联策略
教材里“民族挫折史”呈现出碎片化的特点。主题线索串联策略凭借整合分散的历史事件,帮学生构建一套系统化的历史认知体系,体悟历史发展的内在逻辑。教师可针对核心主题展开,打破教材章节既定的界限,将“列强侵略—民族抗争—救亡探索”等历史脉络纵向串联起来,也能从政治、经济、文化等角度进行横向拼接,带领学生搞清历史事件彼此的因果关联,进而加深对家国情怀和民族精神的整体认识 [2]。
把“近代中国的屈辱与抗争”当作主题,教师可把《两次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等章节做整合处理,辅导学生梳理不平等条约的时间排列,研究战争对中国社会性质所起的影响,体悟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逐步加深的情形。同时把林则徐虎门销烟等抗争事迹串联起来,展示民族不屈的风骨,以“全民族抗战通往胜利的征程”为线索,结合《九一八事变》《七七事变》等史实内容,凭借时间线梳理及地图展示,助力学生理解抗战胜利的多因素功效。主题串联法强化历史的时序感,引导学生领悟个人与国家命运的联系,培育家国情怀与担当品格。
(三)沉浸式情境创设策略
沉浸式情境设置借助还原历史场景、模拟历史事件,可以唤起学生的情感共振,把抽象的历史认知改造为具象的情感体验,进而促使家国情怀与个人韧性被学生内化[3]。教师可采用多媒体技术、虚拟现实(VR)、角色扮演等手段,建造视听结合、互动探究的教学情境,让学生跨越时空的藩篱,站在“亲历者”的角度感受历史抉择的困窘,理解先辈在困境之中的坚持和抗争[2]。
在《南京大屠杀》教学实施的时候,教师可播放纪录片的相关片段,把幸存者影像、照片以及《拉贝日记》等史料进行结合,表露战争的残酷跟人性的光芒。当进行《长征》教学的时候,采用动态地图和 3D 技术展现行军的艰难险阻,依靠诗词朗诵传递革命乐观向上精神。让学生扮演关键角色就抗日救亡展开辩论,体验历史转折的错综性。这类沉浸式情境的搭建,引领学生在情感体悟里深化家国情怀,从历史人物的抉择状况里汲取精神助力,实现历史学习到品格塑造的过渡。
结论
历史教材中的“民族挫折史”是助力学生形成家国情怀与个人韧性的重要资源。采用实施对史料深度挖掘、主题线索关联、沉浸式情境布置等教学策略,可带动学生在记住历史苦难中厚植爱国情愫,在探索历史规律中锤炼坚毅品格。历史教师应全面挖掘教材的育人价值,采用创新的教学方法,把知识传授跟价值引领巧妙融合,引导学生在历史学习当中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和国家观,成长为怀揣家国情怀且有责任担当的时代新一辈。
参考文献
[1] 王光明 . 核心素养导向下初中历史家国情怀教育的实践路径[J]. 历史教学问题 , 2023(4):112-116.
[2] 陈丽 . 历史人物事迹在初中生韧性培养中的应用研究 [J].教育理论与实践 , 2024(5):56-60.
[3] 张晓峰 . 史料实证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实践探索 [J]. 教学与管理 , 2022(22):78-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