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活”起来的传统文化:国风拼图在幼儿审美教育中的应用

作者

刘雅贤 陶志蕊 王美玲 王玉洁 吕文萌

兰州城市学院 甘肃省兰州市 730000

传统文化是幼儿认识世界的独特窗口,其生动意象与美学意蕴对儿童早期审美发展具有启蒙意义。当前幼儿园文化教育中,传统元素的呈现常局限于图片观察或故事聆听,难以满足幼儿通过动手操作建构认知的需求。国风拼图以“碎片探索”为载体,将文化符号转化为可触摸、可组合的具象模块,儿童在拼搭中感知图案的象征意义、在色彩对应中发现和谐的搭配规律,使传统文化突破单向传递的局限,转化为幼儿可主动参与的美感体验,为审美教育提供“手眼并用”的文化实践路径。

一、国风拼图在幼儿审美教育中的应用价值

国风拼图以传统文化为内核,通过游戏化载体激活幼儿审美教育的文化性与实践性双重价值。其一,其以“碎片化重组”的形式解构传统艺术符号,将文化意象转化为可操作的视觉单元,使幼儿在拼合过程中直观感知图案的对称美、色彩的和谐美与叙事的节奏美,在具身操作中建立对传统美学的初级认知框架。其二,拼图所承载的纹样、节气或民俗元素构成微型文化图景,幼儿通过反复辨识与组合,不仅锻炼视觉思维与空间想象力,更在无意识中完成对文化符号的审美记忆与情感联结,为文化认同奠基。其三,拼图过程蕴含的“解谜”特性激发儿童主动探索的欲望,使其在试错与修正中形成对秩序、比例等美学规律的直观体悟,促成审美感知力与创造力的协同发展[1]。

二、国风拼图在幼儿审美教育中的应用策略

(一)意象转译,传统文化元素的童趣化编码

在传统文化的背景下,教师可对传统符号进行适龄化改造,通过简化繁复细节、放大典型特征、增强色彩感染力等方式,将文化意象转化为幼儿可直观感知的拼图模块。在活动中,可保留纹样象征性与叙事性的核心内涵,同时以简洁的线条、明快的色块重构视觉语言,使青花瓷的韵律、剪纸的拙朴等美学特质,转化为符合儿童认知特点的“文化拼图密码”,让传统文化在童趣化编码中焕发新生[2]。

以“青花瓷纹样拼图”为例,教师需对传统青花瓷的复杂缠枝纹、云纹等元素进行童趣化改造。首先,教师可提取青花瓷的经典蓝白配色作为拼图主色调,降低色彩复杂度,仅保留对比鲜明的钴蓝色与纯白色背景,形成视觉焦点。接着,将繁复的缠枝莲纹简化为波浪形曲线与圆点组合,用粗线条勾勒出花朵、叶片的轮廓,去除细密装饰性细节,确保幼儿能快速识别图案特征。在拼图设计中,教师可融入“找朋友”的游戏逻辑,将完整青花瓷瓶拆分为颈部、腹部、底座三部分,每部分拼块边缘设计为波浪、锯齿等差异化接口,引导幼儿通过观察纹样连续性进行匹配。教学过程中,教师可通过提问“这些弯弯的线条像什么?蓝色小花藏在哪个位置?”启发幼儿联想自然景物与纹样关系,并辅以“青花瓷旅行记”的拟人化故事,将拼图过程转化为“帮瓷瓶穿花衣”的趣味任务,最终在拼合完整的瓷瓶图案后,引导幼儿用指尖模拟釉料流动轨迹,感受传统工艺的韵律美。

(二)动态生成,游戏情境中的审美经验建构

在国风拼图活动中,教师可依托“观察- 拆解- 重组”的探索路径,引导幼儿通过触摸拼块轮廓、比对色彩关联、调试组合逻辑,逐步理解图案的对称美与色彩的和谐美。在活动中,拼图过程中的试错与修正,能够使幼儿在具身操作中自然体悟秩序、比例等美学规律,将零散图块转化为完整意象,实现从动手拼到动心悟的审美经验升华。

以“十二生肖剪纸拼图”为例,教师需创设“动物乐园闯关”情境。将传统剪纸中的生肖动物拆解为头部、躯干、四肢等模块,每块拼图背面标注红、黄、绿等色点,对应不同难度层级。教师首先展示完整的“舞龙鼠”剪纸作品,引导幼儿观察镂空纹样与负空间的对比关系,提问:“小老鼠的尾巴为什么是螺旋形?红色剪纸像不像过年窗花?”随后发放打乱的分块拼图,鼓励幼儿通过色点提示选择难度,在拼合时重点提示“对称”规律:“找找哪两片拼块的锯齿边缘能像小手一样握紧?”“老虎的胡须左右是不是一样长?”对于拼搭错误,教师可模仿剪纸匠人口吻:“哎呀,小马的腿装反啦,跑起来会摔跤哦!”引导幼儿调整方向。完成基础拼合后,教师可提供祥云、铜钱纹等附加拼块,让幼儿自由装饰生肖动物背景,并播放轻快的民乐伴奏,将拼图过程节奏与音乐韵律结合,使幼儿在“拆装 - 调整 - 创造”中自然理解传统剪纸的均衡美与节奏感。

(三)多维浸润,家园共育下的文化感知延伸

家园共育是深化文化教育的重要支撑,教师可借助拼图搭建亲子互动桥梁。通过设计家庭文化探索任务,引导家长在拼图协作中融入节日习俗、民间故事等生活化讲解;利用拼图成果创设家庭“微型文化角”,将传统美学元素融入日常环境。教师还可推荐亲子共读德育故事,启发幼儿在拼图符号与故事意象间建立联结,使文化感知从游戏场景自然延伸至生活实践[3]。

以“中秋月兔主题拼图”为例,教师需设计“家园双线互动”方案。在园所环节,教师将拼图设计为“玉兔捣药”“桂花树”“圆月”三个可独立拼接的模块,完成后可组合成完整中秋夜景。教学时通过提问“月亮为什么变圆?玉兔的药杵是什么形状?”引出节日传说。随后发放家庭任务卡,建议家长与孩子共拼“家庭版”拼图:教师预先提供印有月饼、灯笼等元素的空白拼块,指导家长引导孩子用彩泥捏制立体拼块装饰,并录制方言版《嫦娥奔月》故事音频供家庭播放。家园互动中,教师可设计“拼图日记”活动:让家长拍摄孩子在家中拼图的瞬间,并附言“宝宝发现玉兔耳朵藏在桂花叶后面”,由教师汇总制成电子故事书。此外,建议家长利用拼图成品作为节日餐桌装饰,餐间结合拼图图案讲述“团圆”寓意,如“月亮拼图像不像我们围坐的圆桌?”通过具象物象与抽象情感的联结,使传统文化浸润于生活细节。

结束语:

国风拼图以“寓教于玩”的形式,为传统文化与幼儿审美教育搭建了创造性联结的桥梁。其通过童趣化的符号转译、动态化的游戏体验与浸润式的家园联动,使抽象的文化基因转化为可触碰、可探索的美学实践,既激活了幼儿的审美感知力与创造力,又实现了传统文化的代际传递与情感内化。未来,进一步挖掘传统文化资源的现代教育潜能,优化拼图载体的文化叙事深度与互动开放性,将为幼儿审美教育的本土化、生活化提供更丰富的实践启示,让文化传承真正扎根于儿童的成长土壤。

参考文献:

1. 辛聪 , 程平 , 郑远霞 , 等 . 拼图能力与幼儿抑制控制的关系 : 持续性注意和言语能力的中介作用 [J/OL]. 心理发展与教育 ,2025,(05):626-638[2025-05-09].

2. 谢子杰 . 巧用儿童绘本激活审美创造——绘本与幼儿美育课程融合的策略探索 [J]. 文科爱好者 ,2025,(03):242-244.

3. 梁晓燕 . 拼图游戏中培养幼儿坚持性的家园共育策略 [J]. 安徽教育科研 ,2024,(22):81-83.

作者简介:刘雅贤,2003 年 11 月 -,女,甘肃省白银市,汉族,大学本科,研究方向:学前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