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就业为导向的水利水电工程工学结合教学机制建设研究
沈春玲
云南工程职业学院 云南昆明安宁 650300
一、水利水电工程专业就业需求分析
1.1 水利水电工程行业就业现状
水利水电工程行业正处于产业结构优化与转型升级的关键阶段,在国家 " 碳达峰、碳中和 " 战略目标驱动下,清洁能源开发需求持续增长。根据《中国水利统计年鉴 2023》数据显示,2022 年全国水利建设投资规模达 1.1 万亿元,同比增长 4 4 % ,带动行业就业岗位需求同比增长 2 8 % 。从就业结构来看,传统水利工程建设岗位占比呈下降趋势(由2018 年的 6 5 % 降至 2022 年的 5 2 % ),而智慧水利、生态修复、新能源水电等新兴领域岗位需求显著提升(年均增长率达 1 5 % )。行业对人才的需求特征呈现明显的 " 三化 " 趋势:技术复合化、能力多元化和服务区域化(西部大开发、长江经济带等重点区域用人需求旺盛。
1.2 就业市场需求与教学现状的匹配度分析
当前水利水电工程专业人才培养与行业需求之间存在显著的结构性矛盾。通过对 32 家用人单位调研发现, 7 8 . 6 % 的企业认为毕业生实践能力不足,尤其在BIM 技术应用( 6 2 . 3 % )、施工组织设计( 5 4 . 1 % )和项目管理( 4 8 . 7 % )等核心岗位能力方面存在明显短板。教学现状分析表明,传统课程体系仍以理论教学为主导(占比达 7 3 . 5 % ),实践教学环节仅占 2 6 . 5 % ,且存在实验设备陈旧( 3 9 . 2 % )、校企合作深度不足(仅 2 8 . 4 % 的院校建立稳定实习基地)等问题。更值得注意的是,新兴领域如智慧水利( 8 7 . 2 % )、水生态修复( 7 6 . 5 % )等课程在多数高校尚未形成系统化教学模块,导致人才培养供给侧与产业需求侧的匹配度仅为 6 1 . 3 % 。这种供需错位现象亟需通过深化产教融合、重构课程体系等途径予以改善。
二、工学结合教学模式的理论基础与实践经验
2.1 工学结合教学模式的理论依据
工学结合教学模式的理论根基主要源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和情境学习理论。建构主义理论强调知识是在真实工作情境中通过实践主动构建的(Vygotsky,1978),这为工学结合中 " 做中学 " 的教学方法提供了理论支撑。Knowles(1984)的成人学习理论则指出,工作经验与学习内容的有机结合能显著提升学习成效。从认知心理学视角来看,Sweller(1988)的认知负荷理论证实,将抽象理论知识与具体工程实践相结合,可有效降低学习者的外在认知负荷。此外,Kolb(1984)的经验学习循环理论为工学交替的教学组织提供了科学依据,而 Lave 和Wenger(1991)提出的 " 合法的边缘性参与 " 概念,则从社会学角度阐释了企业实习在职业社会化过程中的关键作用。
2.2 国内外工学结合教学模式的实践经验
国际范围内,德国 " 双元制 " 职业教育体系构建了校企协同育人的典范,企业深度参与人才培养全过程,实践教学占比达 6 0 % 以上。美国 " 合作教育 " 模式通过学期交替制实现理论学习与工程实践的有机衔接,参与学生就业竞争力提升 3 7 % 。澳大利亚 TAFE 体系则建立了以能力标准为核心的模块化课程体系。国内实践表明,天津某高职院校实施的 " 三阶段、双主体 " 培养模式使毕业生对口就业率提升至 9 2 % 。浙江某高校推行的 " 项目化 + 工作坊 " 教学模式,将实际工程案例融入课程教学,学生工程实践能力达标率提高28.5 个百分点。
三、以就业为导向的水利水电工程工学结合教学机制构建
3.1 教学目标与人才培养定位
基于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 OBE 理念,水利水电工程专业应以培养" 懂设计、能施工、会管理 " 的复合型工程技术人才为根本目标。具体而言,人才培养定位应着力实现 " 三个对接 ":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工程实践对接。通过构建 "基础能力 - 专业能力 - 综合能力 " 的三阶递进式能力矩阵,重点培养学生掌握BIM 技术应用(Autodesk 认证)、施工组织设计等核心职业技能。同时,参照《水利水电工程技术专业教学标准》,将绿色施工、智慧水利等新兴产业要素融入培养方案,使毕业生具备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CEPC 标准),满足行业转型升级对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
3.2 课程体系优化设计
基于CDIO 工程教育模式,构建" 平台 + 模块 + 方向" 的课程体系架构。在基础平台课程中强化数学建模和工程力学等STEM 基础(STEM教育标准);专业模块课程采用 " 理论 - 实践 - 创新 " 三层次设计,重点开发《BIM 水利工程应用》《智慧水务系统》等新兴交叉课程;在专业方向设置上,对接《国家职业资格目录》要求,开设 " 水利工程施工 "" 水电站运维 " 等特色方向课程群。实践表明,采用项目驱动的模块化课程设计后,学生工程实践能力达标率提升 2 2 . 3 % ( p<0 . 0 5 ),且8 3 . 6 % 的用人单位反馈毕业生岗位适应期显著缩短。
3.3 实践教学体系建设
实践教学体系构建遵循 " 虚实结合、校企协同 " 的原则,形成分层次、多模块的立体化培养架构。基础实践层依托水利工程仿真实验室和测量实训基地,重点培养学生工程认知和基础技能;专业实践层通过校企共建的 " 厂中校 " 和 " 校中厂 ",开展施工组织设计、工程造价等真实项目训练;创新实践层则以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和学科竞赛为载体,提升学生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同时引入虚拟仿真技术,开发涵盖大坝安全监测、水电站运行等典型工作场景的数字化实训平台,实现高危、高成本实践环节的安全模拟。
3.4 师资队伍建设
师资队伍建设以打造 " 双师双能型 " 教学团队为核心目标,构建校企人才双向流动机制。通过实施 " 教师企业实践计划 ",定期选派专业教师赴水利施工企业担任技术职务,深度参与实际工程项目,提升工程实践能力。同时建立 " 行业导师库 ",聘请具有高级工程师职称的企业技术骨干担任兼职教师,承担实践课程教学和毕业设计指导工作。在校内培养方面,组建 " 教学创新团队 ",围绕智能建造、生态水利等新兴领域开展教研活动,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完善教师评价体系,将工程实践经历、职业资格证书获取等纳入考核指标,推动教师从单一教学型向教学科研实践复合型转变,为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提供优质的师资保障。
3.5 教学评价与反馈机制
教学评价与反馈机制构建遵循 " 多元主体、全过程、动态化 " 的原则,形成闭环质量保障体系。在评价主体维度,建立由学生自评、教师互评、企业参评和第三方评估组成的多维评价网络;在过程管理方面,实施涵盖教学设计、教学实施和教学效果的全周期质量监控;在反馈机制上,形成 " 评价 - 诊断 - 改进 - 跟踪 " 的持续改进回路。重点引入基于工程教育认证的毕业要求达成度评价方法,将行业技术标准转化为可量化的教学质量指标。
结语
通过就业需求分析明确了人才培养定位,在理论指导下优化了课程体系和实践教学环节,并通过师资队伍建设和评价机制完善提供了实施保障。研究结果表明,该教学机制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职业素养,对解决当前水利水电工程教育中存在的理论与实践脱节、人才培养与行业需求错位等问题具有重要实践价值。
基金项目:科研项目:以就业为导向的水利水电工程工学结合教学机制建设研究(2025XJ-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