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思政”理念下的中职教育专业课与思政课协同育人路径探讨
马玉华
武汉市交通科技学校 430050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6 年 12 月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如何在中职专业课教学中融入思政教育内容,实现思政课和专业课两者的协同育人,是新时期 “课程思政”理念的重要要求,也是强化中职学校学生思想政治思维的重要途径。
一、中职学校专业课与思政课协同育人的意义
1. 协同育人是破解中职学校思政课和专业课“两张皮”现象的必然要求
思政课和课程思政的协同育人是指将思想政治理论课与各类专业课中的思想政治教育有机结合起来,形成协同效应,共同实现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这种协同育人教育模式强调的是显性教育和隐形教育的结合,通过多种方法和途径,将思想政治教育贯穿到教育教学的全过程,以达到“三全”育人目的。
2. 协同育人有利于实现思政课和专业课融合的优势互补共生
课程思政视域里,只有专业课与思政课协同育人才能够真正实现在育人环节中达到优势互补。“思政内容融入专业课教学也促使专业课教学回归价值理性,丰富了专业课教学的内容,赋予了专业课教学以灵魂和方向,使专业教育更加有深度有温度。”[1] 思政课具有鲜明的政治导向和价值引领作用,能够系统地传授马克思主义理论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3. 协同育人有利于应对意识形态领域的复杂斗争形势
思政课和专业课程思政协同育人可以形成全方位的防线。思政课直接对学生进行正面的意识形态教育,通过系统的理论讲解和案例分析,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意识形态观念,增强对错误思想的辨别能力。专业课则在专业知识传授和实践过程中,渗透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科学精神等正能量内容,从侧面强化学生的意识形态立场。
二、当前中职学校专业课与思政课协同育人存在的问题
1. 教师协同意愿不强,协同能力有待提高
课程思政的实施可以打破思政课教学和专业课教学的隔离状态,但是由于很多中职学校思政课老师和专业课老师学科不同,课程职责不同,长此以往各自形成了固化的思维,对课程思政和协同育人缺乏认同感和主动性。以往有些专业课教师认为思政教育是思政课教师的专属任务,只把教学重点放在专业知识传授和技能培养上,对协同育人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参与积极性不高,缺乏主动将思政元素融入专业教学的理念和意识。
2. 专业课与思政课协同的课程内容缺乏
在现阶段中职学校专业教育的发展实践进程中,当开展课程体系设计工作时,存在着明显的侧重偏差。多数学校在精力与资源的投入上,过度聚焦于本专业课程的深度挖掘以及构建符合专业特性的课程体系。从思政课和专业课程设置的比例来看,专业基础课、专业核心课程、专业选修课程等占据了比较大的比重,开设的思政课占比较小,而融入了思政元素的课程则更少。
3. 协同育人的基本格局有待完善
中职学校在协同育人方面的制度建设滞后,缺乏从顶层设计到具体实施细则的全方位制度体系。在教学管理、师资配备、资源分配等方面,没有形成有利于协同育人开展的制度保障,使得协同育人工作在执行过程中面临诸多障碍。目前许多学校在思政教育发展实践中,协同育人这一“课程思政”教育理念还处于形成过程中,缺乏完整的顶层设计引导,这就给中职学校专业课与思政课协同育人未来的发展造成了不利影响。
三、“课程思政”理念下中职学校专业课与思政课协同育人的路径
1. 理念革新,深度聚焦课程思政
传统的教学模式往往将专业课与思政课严格区分,使得思政教育难以渗透到学生学习的各个环节。如今,我们必须摒弃这种陈旧观念,树立全方位育人意识,将课程思政视为贯穿专业课教学始终的灵魂。在设定教学目标时,应明确思政课和课程思政都以立德树人为根本目标,旨在培养学生的政治认同、道德修养、家国情怀、法治意识等政治素养;教学方法上,专业课通过采用小组讨论、项目式学习、实践教学等多种方法,融入思政元素,将思政教育与专业教学相结合,引导学生思考专业知识背后的价值意义。
2. 素养赋能,锻造思政教育强师
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思政素养直接影响育人效果,他们是课程思政的直接实施者,因此,学校应加大对专业课教师的思政素养培训力度,定期或不定期地开展思政理论讲座,组织研讨交流学习等,更全面深入地理解党的方针政策,提升理论素养。同时,通过教学示范、模拟课堂等实践培训活动,帮助教师掌握将思政元素自然融入专业课教学的方法技巧,比如如何选取合适的时事案例、历史故事融入课程,如何引导学生进行价值讨论等,打造一支既能传授专业知识,又能开展思政教育的“双师型” 队伍。
3. 内容优化,构建协同教学体系
每门专业课都蕴含着丰富的思政教育资源,重点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如何挖掘与整合。各学科应深入挖掘专业课程中的思政内涵,如偏理工的课程教学中要体现的严谨治学态度、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和职业道德等;人文社科类课程中蕴含的道德感、民族文化自信、社会责任感等,可通过建立定期交流机制,思政课教师与专业课教师共同备课、共同研讨教学内容和方法。在教学过程中,依据不同专业特点,有针对性地融入思政内容,实现专业课与思政课在教学内容上的无缝对接与协同推进,让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潜移默化地接受思政教育。
4. 顶层引领,完善协同育人格局
协同育人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学校层面的顶层设计与统筹协调。习近平总书记在 2024 年 11 月对学校思政课建设做出重要指示强调,新时代新征程,思政课面临新形势新任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思政课建设与党的创新理论同步推进,构建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核心内容的课程教材体系。
四、结束语
尽管目前存在诸多挑战,但随着理念的更新、教师素养的提升、教学内容的优化以及顶层设计的完善,中职专业课与思政课协同育人必将取得显著成效。未来,职业院校应持续深化协同育人改革,不断探索创新,建立长效机制,加强校际交流与合作,共享优质资源,共同推动“课程思政”建设向纵深发展,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更多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人才,让协同育人的成果在职业教育中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 在全国党校工作会议上的讲话[M]. 北京: 人民出版社,2016.
2. 弗雷德里克·赫茨伯格 . 赫茨伯格的双因素理论 [M]. 张湛 ,译 . 北京 :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9:79.
3. 吴晶 , 胡浩 . 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 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 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J]. 中国高等教育 ,2016,(24):5-7.
4. 王晓宏 . 课程思政视域下高校思政课和专业课协同育人的制约因素与推进路径 [J]. 安徽开放大学学报 ,2022,(04):64-68.
5. 王晓宏 . 高校专业课程思政实施路径探索 [J]. 合肥学院学报 ,2021(3):118-121.
6. 郑湘晋 . 学科教学——德育渗透的载体 [J]. 教育理论与实践 ,1998,(06):27-30.
作者简介:马玉华 1966 年9 月 女 湖北洪湖 汉族 大学本科 高级讲师 专技六级 武汉市交通科技 学校 研究方向:经济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