庆阳市农民职业技能培训的创新路径与乡村振兴战略研究
付军辉
甘肃省庆阳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 甘肃省庆阳市 745000
摘要:分析庆阳市现有培训体系的成效和存在问题,提出多元化培训体系构建策略,完善长效机制与政策保障体系。
关键词:存在问题;构建策略;长效机制
庆阳作为华夏农耕文明的发源地之一,又是革命老区,承载着厚重的农耕历史和红色基因。2020 年实现了整体脱贫目标,历史性地消除了绝对贫困,但在乡村振兴的新征程上仍面临诸多挑战:农民增收渠道相对单一、农村文明程度与乡村振兴要求存在差距等。在此背景下,强化农民职业技能培训,培育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新农人”,成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关键抓手。
一、农民职业技能培训的现状与多维挑战
近年来庆阳市已初步构建起多层次的农民培训体系,但在培训覆盖面、内容前瞻性和机制可持续性方面仍存在提升空间。
一是培训体系初步成型但覆盖不均衡。庆阳市通过整合资源,开展了形式多样的农民培训项目。在“新农具”应用培训方面,2024 年全市组织开展 4700 多人的电商培训,教授农民掌握电商营销、无人机操作、智慧农业平台使用等技能,全方位提升“新农人”的数字素养。在传统农业技术培训方面,西峰区2020年累计培训新型职业农民453人、高素质农民150 人、产业扶贫户1171 人,培养了一批“田秀才”和“土专家”。但培训资源存在不均衡现象,现有培训主要聚焦于新型经营主体负责人、返乡创业青年等农村“精英群体”,而大量普通农民参与系统性培训的机会有限。
二是培训内容与产业升级需求衔接不紧密。随着全市农业产业转型升级加速,现有培训内容与产业需求之间的脱节问题凸显。一方面,技术前瞻性不足。庆阳市正大力推进“三元双向”循环农业模式,2024年食用菌菌棒和产量同比分别增长 2.35 倍和 1.6 倍,但针对菌渣处理、有机肥生产、循环系统管理等新兴技术领域的培训体系尚未形成。另一方面,市场衔接能力薄弱。镇原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一学员坦言:“参加农产品展销会等活动时,因为普通话不标准,把产品优势介绍不清楚”,反映出农民在品牌推广、电商运营等现代营销技能方面的欠缺。
二、多元化培训体系构建策略
针对庆阳市农民培训的现状与挑战,亟需构建分层分类、精准对接产业需求的多元化培训体系。
一是分层分类培训体系设计。根据不同对象需求提供差异化培训。带头人精英培训。针对合作社负责人、家庭农场主、龙头企业管理者等农村发展“领头雁”,开发全产业链管理、市场开拓、数字化农业等高阶课程,设置品牌战略、投融资管理、跨境电商等模块,培育一批具有全球视野的现代农业企业家。新型职业农民认证培训。面向种养大户、返乡创业青年等中坚力量,开展“ 1+X ”复合技能培训,以西峰区培育的 453 名新型职业农民为样板,课程设置涵盖绿色生产技术、新业态技能等实用内容。农民普惠培训。针对小农户特别是中老年农民,开发“微技能”培训包,在乡镇集市开展“政策宣讲和科技咨询”,聚焦1-2 项简易实用技术,如果树冬剪技巧、简易滴灌设备安装、家禽疫病防控等。
二是农科教结合模式创新。推动市农科院、庆阳职院与产业基地合作,构建“产学研用”一体化的技能培养生态。院校下沉服务机制。落实《庆阳市鼓励支持农业科技人员服务基层一线若干措施》,实施“千名科技人才下基层强服务”行动。借鉴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庆城苹果试验示范站经验,将专家工作室建在产业链上,围绕百万亩果园改造提升工程开展技术指导。数字化学习平台建设。整合“甘农云”“云上智农”APP等资源,开发庆阳“新农人学堂”在线平台,针对农村网络条件,开发离线学习包,制作短视频课程,通过微信群等低门槛渠道传播。
三是产业融合与技能培训路径。庆阳市“三元双向循环农业”模式已入选全国农业绿色发展典型案例,亟需配套专业化培训体系。循环技术专项培训。围绕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设置“四料转化”课程模块,秸秆饲料化技术、畜禽粪便肥料化、果木枝条基料化、废弃菌渣燃料化。闭环经营模式推广。培训农民掌握多种循环农业经营方式,重点推广三种模式:“企业借棒、农户还菇”的轻资产运营;“统一建棚、返租经营”的共享经济模式;“统一供棒、订单收菇”的契约农业模式。农文旅融合开发。围绕“五小产业”(小庭院、小家禽、小手工、小买卖、小作坊)开展创业培训,赤城镇老庄村“共享菜园 + 果树认领”模式是成功案例,盘活闲置土地,吸引城市居民线上认领,增加村集体增收。开展红色故事讲解、农耕文化展示、民俗技艺传习等培训,培育“一村一主播”计划,推广环县庄子峁农文旅融合经验,讲好庆阳乡村故事。
四是数字赋能与培训体系联结。在数字技能侧,针对农业无人机、物联网设备、智能灌溉系统等现代农业装备,开展操作认证培训。在电商运营侧,构建“基础普及 + 专项提升”的电商培训体系。基础层面,在全市推广智能手机应用培训,教授微信小程序管理、短视频拍摄、直播带货等基础技能。提升层面,针对农村电商骨干开展“乡村网红孵化”计划,邀请知名主播采取“理论 + 实操 + 案例”方式,培育 1000 名本土直播账号。在数字赋能经营侧,教授农民利用数字化工具优化决策,指导使用“云上智农”等 APP 获取市场行情、气象预警、病虫害预报等信息,培训应用财务管理软件进行成本核算。
三、完善长效机制与政策保障体系
为确保农民职业技能培训的可持续发展,庆阳市需建立协同发力的农民培训长效机制。
一是培训效果评估与质量提升。建立科学评估体系,形成闭环质量管理机制。数字化管理平台。建设“庆阳新农人数据库”,实现“一人一档”全周期管理,全程记录培训经历、技能认证、生产经营等数据。持续改进机制。组建由农业农村、人社、教育等部门以及培训机构、龙头企业等组成的“培训质量理事会”,定期分析培训情况。
二是城乡协同发展机制。人才双向流动。组织“工程师下乡”活动,如国网庆阳供电公司技术人员定期深入田间检查灌溉设备,培养农民用电技能。选拔农村青年赴市内企业“带薪学艺”,学习电商运营、加工技术后返乡创业。区域品牌共建。促进农民参与“庆阳农产品品牌”建设,统一“庆阳苹果”“环县羊羔肉”等产品的技术标准,组织农民参与中国苹果年会等展会,在“甘味”门店设立庆阳农民讲师席。
三是建立多元化投入与激励机制。建立“财政引导、多元参与”的资金保障体系。资金整合机制。统筹整合中央财政衔接推进乡村振兴补助资金、东西部协作资金、就业补助资金、社会捐赠等,设立“庆阳新农人培育基金”。政策倾斜引导。实施“技能与权益挂钩”政策,对获得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的农民,在土地流转、农业补贴、项目承包等方面给予优先权,示范性农业合作社评定中设置“社员持证率”等指标,村集体经济发展收益按技能贡献度分配。
农民职业技能培训是庆阳市巩固脱贫成果、加速乡村振兴的核心驱动力,随着“四大工程”的深入推进和培训体系的持续优化,庆阳将建成全国革命老区乡村振兴示范区,为干旱区提供“以技强农、以业富民”的庆阳方案。
【参考文献】
—《庆阳年鉴2024》;
—《庆阳市“ 十四五” 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规划(庆政发〔2022〕11 号)》;
—《关于深入实施农村创新创业带头人培育行动的意见(庆农发〔2021〕26 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