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韩毅
陕西省汉中市西乡县堰口镇古城九年制学校 723500
摘要:当前的小学数学教育改革把提升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思维品质作为重要目标。数学本身具有一定的抽象性,小学数学教材编排系统性也较强,教师在平时的教学活动中要注重对学生的数学思维训练,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小学高年级学生思维逐步发展,日渐成熟。教学中,教师要切实调整教学计划和方案,给予学生及时的方法指导,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活跃学生思维,遵循教育规律和认知结构,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品质,为今后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小学数学;创新思维;培养策略
数学思维的培养是数学教学活动的重要内容。有经验的教师通常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在当前教育改革背景下,很多一线数学教师只关注试题的题型、考点,忽视对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忽视提升学生的数学创新能力。文章在解读什么是数学思维能力的基础上,提出培养学生数学思维的方法和培养学生数学创新能力的途径,以期提升小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
一、设置问题情境,激发思维的灵活性
有兴趣的问题往往更能引发学生的思考。教师在教学时,对于枯燥的数学问题,要精心设计,力求形象生动。或是创设有趣的情境,或是设置悬念,或是联系学生们感兴趣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通过问题的设置,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活学生思维,使学生的思维更加灵动。例如,在教学六年级数学《分数的应用》时,设计问题:学校下水道淤塞,请几个工人来挖。下水道共长60米,工人们第一天挖了全长的1/4,第二天挖了全长的1/2,这两天共挖了全长的几分之几?还剩下多少米?教师在问题设计上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的同时,注意问题的变化。第一个问题问这两天共挖了全长的几分之几,第二个问题问还剩多少米。不同的问题促使学生打破固化思维,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培养了学生自主思考、主动探究、发现并解决问题的能力。经常这样训练,能激发学生思维的灵活性,不断调整思路,对待不同的问题。
二、设置隐含条件,关注遗漏细节,培养数学思维的严谨性
数学语言的严谨性是数学学科严谨性的重要体现。解决数学问题,要有严谨的治学态度和严密的数学思维。解读数学问题要把握关键的字句,还要从整体上分析题目给定的条件和需要解决的问题,从已知的条件和所求的问题之间找到联系。尤其要关注题目中隐含的条件,关注题目中的细节问题。学生读题细心,思维缜密,问题思考得全面、通透,解决起来就更加容易。在教学《比的应用》时,出示习题:一个三角形的三个内角度数比是2∶3∶4,三角形三个内角的度数分别是多少?学生在做题时如果只关注三个内角度数比,忽视三角形内角和这个隐含条件,就很难解决这道题。因而,学生在读题时,不但要清楚题目给出的条件,还要通过分析,找出题目中的隐含条件,把诸多条件结合起来,和所求问题建立联系。
三、设置生活化的问题,探讨数学思维的深刻性
数学问题的生活化是当下比较时髦的话题。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体现数学的实用性、工具性,是数学学科的价值得以体现。数学思维的深刻性是和直观性相对的。数学思维是抽象思维,同时又具有严密的逻辑性和思想的深刻性。教师在教学中,要在书本知识和生活之间架起桥梁,寻找联系点和契合点,把晦涩的、深刻的数学问题形象化、生活化。教师在思维广度和深度上对学生进行综合训练,提升学生看待问题的能力。在教学《百分数》时,联系生活出题:某服装店同时卖出两件上衣,每件上衣各240元。其中一件上衣赚取成本的20%,另一件赔了成本的20%。这个服装店卖出的这两件上衣是赚钱还是亏本?同样是20%,一赚一亏,结果却出乎意料。这样的题目,思维浅的同学一做就错。这就要求学生在数学学习中要牢牢把握本质,不被问题的外部表象所迷惑。教师如果在平时让学生多做此类习题训练,学生就不会被迷惑,落入陷阱。教师要培养小学生从多角度思考问题,运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要拓宽学生的思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思维想象,使他们更具有“战斗力”。例如,在教学《比的应用》时展示练习题:航模小学六(二)班有56名学生,其中男生和女生人数比是3∶2,求男生和女生各有多少人?在教学中,教师鼓励学生尝试用不同的方法作答,并说出自己的思路,让学生真正意义上理解问题,做到思路明晰,思维畅通。
四、独立思考,另辟蹊径,倡导批判精神
学生独立思考,解决问题,是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体现;学生另辟蹊径,思考问题,寻找解决方案,是学生体现思维个性、善于思考、不盲从的表现。教师在教学时要尊重学生的每一个有价值的提问,引导学生理性思考。要求学生大胆尝试,善于提出不同问题,敢于批判。例如教师要改变观念,打破师道尊严的格局,在探索数学规律时,追求形式和结构上的美感。这种美感包括简单美、对称美等。数学家在研究过程中,会努力寻找具有美感的数学模型和解决方案。例如,在教学《认识图形》时,学生通过观察得出结论:当一个立体图形上下两个面都是圆时,它就是一个圆柱体。那么是不是只要上下两个面是圆时就一定是圆柱呢?学生开始认真思考,教师不急于讲解,而是采用“留白艺术”,让学生各抒己见,培养质疑和批判精神。
五、启发运用类比和迁移,寻找提升创新能力的方法
类比和迁移是解决数学问题的重要方法。运用类比、迁移,启迪学生的想象,打开学生的解题思路,实现解决问题方法上的突破。例如,在教学百分数应用题时,先出示题目:在100克水中加入25克的盐。这时盐水的含盐率是多少?学生很容易解答。再出示题目:含盐率为10%的盐水40千克,加入10千克的盐后,此时盐水的含盐率变成多少?接着再出示题目:含盐率为10%的盐水40千克,加入多少千克的盐后,此时盐水的含盐率变成20%?教师通过展示类似的题目,由易到难,启发学生进行对比,使用类推的方法实现知识的迁移,最终找到解决问题的关键。
总之,小学数学教师在平时不断加强数学思维能力训练,有助于小学生形成创新意识,提高创新能力的水平,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数学教师在教学中只有准确定位,潜心专研,不断创新,才能大有收获。
参考文献
[1]张捷.基于核心素养下小学数学创新思维能力培养探究[J].学苑教育,2021(28)55-57.
[2]钟苗.巧用教育云平台提高学生数学创新思维能力实践研究[J].中国新通信,2024,26(17):161-1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