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中药穴位贴敷治疗失眠的临床观察

作者

付绍夫

金寨县付绍夫诊所 邮编:237300

[摘要]目的:观察中药穴位贴敷疗法对失眠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收集2023年11月至2024年11月期间在我诊所门诊就诊且符合纳入标准与排除标准的58例失眠患者。将其以1:1的比例通过随机数字编号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患者均予安慰剂贴敷治疗;观察组予穴位贴敷治疗,于每晚睡前贴敷,次日晨起取下,贴敷时间尽量控制在8小时之内,穴位贴敷5天为1个疗程,每个疗程结束后休息2天,共治疗4个疗程,总治疗天数28天。结果:疗程结束后,观察组总有效率93.10%,对照组总有效率82.76%,经统计学分析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穴位贴敷疗法治疗失眠的整体临床疗效明显,可于临床中进一步试用。

关键词:失眠;心脾两虚;穴位贴敷;临床疗效

随着社会飞速发展,越来越快的生活节奏使得人们压力与日俱增,各种繁杂琐事应接不暇,失眠患者也日益增加。失眠虽不属于危急重症,但可损害人们的身体和精神健康,严重影响生活质量。研究表明,失眠发病率高达11.3%,引发失眠的相关因素很多,过度的忧愁思虑尤为重要。当前西医临床主要使用镇静催眠药联合抗抑郁药、抗精神病药等治疗失眠,虽然疗效显著,但其长期服用产生的副作用及依赖性让治疗效果很难达到满意状态。本研究采用中医穴位贴敷,观察其对失眠患者的疗效。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本次临床研究符合入选标准的病例均来源于2023年11月至2024年11月期间就诊于我院门诊的患者,其中女性患者33例,男性患者25例。两组患者年龄、性别等基线资料均无显著性差别(P>0.05),具有可比性。这项研究得到了医院道德委员会的认可。

1.2方法  将所有病例按照就诊先后顺序编号,并采用随机数字编号将筛选合格的58例患者按1:1的比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29例。

观察组外治中药贴敷穴位:涌泉穴,参照“十四五”规划教材《针灸学》(梁繁荣、王华主编,中国中医药出版社,新世纪第五版)中的腧穴定位:在足底部,卷足时足前部凹陷(涌泉穴)处,约当足底第2、3趾蹼缘与足跟连线的前1/3与后2/3交点上。贴敷材料:穴位贴材质沙蒿子药贴(亚宝消肿止痛贴),规格为0.4g。贴敷用药:将吴茱萸、肉桂按1:1比例研成粉末,以消肿止痛液和之,调成糊状,置于穴位贴的沙蒿子上。操作方法:嘱患者临睡前取适宜体位,暴露贴敷穴位,将穴位贴于睡前贴敷于涌泉穴,贴敷至晨起,贴敷时间尽量控制在8小时之内。注意事项:(1)在穴位贴敷过程中,可能会有一些患者皮肤出现热、痒、刺痛等轻微不适的感觉,这是药物吸收及穴位刺激产生的正常反应。如自觉上述感觉无法忍受,请患者及时停止贴敷,同时用大量清水冲洗患处,自行休息后即可缓解。如贴敷处皮肤出现破裂、化脓、出血等严重症状,则请患者立即到皮肤科治疗,并终止研究。(2)禁止抓挠贴敷处的皮肤,防止对皮肤的进一步刺激造成不适感。(3)请于临睡前进行贴敷,贴敷后尽量减少活动,以避免活动后造成的贴敷部位偏离,影响治疗效果。

对照组只给予安慰剂贴敷治疗,取穴贴敷部位同上。

1.3 统计学方法

所得资料经t,X2检验及SPSS24.0处理。P<0.05者为差异有显著性。

2结果

2.1 两组患者治疗有效率比较  具体见表1。

3讨论

失眠是指尽管有合适的睡眠机会和睡眠环境,依然对睡眠时间和(或)质量感到不满足,并且影响日间社会功能的一种主观体验。充足的睡眠机会、持续存在的睡眠困难、与睡眠相关的日间功能损害是定义为失眠的三个必备要素[1]。中医学对失眠的认识祖国医学对失眠的认识可谓悠久,最早于西汉《足臂十一脉灸经》和《阴阳十一脉灸经》中便出现“不得卧、不能卧”之表述,唐代王焘的《外台秘要》首次提出“失眠”这一病名,金代张从正的《儒门事亲》已将“不寐”作为独立医案进行记录。失眠的病因可分为外感和内伤两大类。《医学妙谛》中说:“若因外邪而致失眠者,当速去其邪,攘外即所以安内也。”《伤寒论》中所载太阳病的如狂、发狂,少阴病的但欲寐、心烦不得眠等表现,皆为外邪入侵所致。《能寐吟》有云:“大惊不寐,大忧不寐......大喜不寐。”七情五志郁结或太过,都会影响人的脏腑功能,产生不寐。《类证治裁》言:“思虑伤脾,脾血亏损,经年不寐。”详细阐述了思虑过度,忧思伤脾可致不寐。

穴位贴敷疗法以经络学说为基础,将中药与促透剂充分混合后制成所需剂型,贴敷于人体相应穴位处,属中医外治疗法的一种。始载于迄今所见最早、最完整的古医方专著——《五十二病方》,现如今已被各医家广泛运用于临床各种疾病的预防与治疗当中[2]。《医学源流论》谓:“汤药不足尽病,用膏帖之,使药性从毛孔而入腠理,通经贯络,或提而出之,或攻而散之,较服药尤为有力”。穴位贴敷可刺激穴位,激发经气,调节脏腑,效似针灸,常常作为临床针药之外的补充治疗手段,亦可单独用于疾病防治。大量文献表明,外治法可改善穴位的内环境、提高穴位的敏感性、提高经络的感传能力、活化细胞、改善微循环、增强药物的动能,使药理作用最大化,在适宜的条件下,内外治法相结合的效应并非是其单独运用所产生效应的迭加[3-4]。本文研究发现疗程结束后,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3.10%,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2.76%,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也说明了观察组治疗失眠的临床疗效整体优于对照组,提示穴位贴敷治疗用于中医治疗失眠疗效明显。

参考文献

[1]范宜仙.耳针联合中药穴位贴敷治疗失眠症临床观察[J].实用中医药杂志,2024,40(09):1860-1862.

[2]夏雪梅,王薇.自发热贴联合中药穴位贴敷治疗妇科恶性肿瘤患者围手术期失眠症效果观察[J].中国乡村医药,2023,30(23):20-22.

[3]岳婷.中药穴位贴敷治疗失眠症的治疗方法和护理措施进行总结[J].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2020,8(12):149-150.

[4]卢亚丽.中药穴位贴敷联合耳穴贴压法对脑卒中后失眠的治疗效果分析[J].内蒙古中医药,2023,42(11):100-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