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史”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钟依青 通讯作者:肖晓哲
广东海洋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 广东省湛江市 524088
教育部办公厅发布《关于在思政课中加强以党史教育为重点的“四史”教育的通知》,阐述“四史”教育在高校思政课教学的重要性,同时简要介绍“四史”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理论与实践应用。接下来笔者将从以下三部分介绍全文,分别是价值意义、理论基础与实践探索。浅析“四史”教育的价值意义,把握“四史”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理论内容理论性与情感性,革新性与深化性统一,利用好高校思政课堂主阵地、第二课堂、百千万工程、融媒体平台,进一步推动“四史”教育与高校思政课的融合,积极开展“四史”融入高校思政课的实践探索,培育能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青年大学生。
一、浅析“四史”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的价值意义
(一)总体观察其时代价值
1. 立德树人,保障育人的重要途径。
“四史”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是国家立德树人,保障育人的重要途径。高校作为青年意识形态发展的重要阵地,必须在新时代站稳守好意识形态阵地,把好学生意识形态关,引导学生坚定“四个自信”,强化“四个认同”,做到“两个维护”,为国家培育思想正确、行为正确的青年大学生。除了注重学生思想与政治素养的培养,高校思政课教学还需格外注重培养学生的历史素养,帮助学生树立良好的历史观,增强历史辨别能力。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历史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一个政党形成、发展及其盛衰兴亡的真实记录,是前人的‘百科全书’[1]。”从“四史”与思政课教学内容上来看,我们不难发现两者在内容上具有高度契合性。不联系党史、新中国史,就讲不好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不联系改革开放史,就讲不好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2]。只有将“四史”教育与高校思政课紧密联系起来,才能更好深掘“四史”背后蕴含的伟大历史精神,丰富当代青年贫瘠的“精神土壤”,使其能吸收更多外在的“精神养分”,转化为向下扎根,向上破土的“生长力量”,为民族培育具备爱国情操和创新精神的青年大学生。
2. 推动高校思政课程改革的重要抓手。
当前高校思政课程在教材建设上存在一定的滞后性,部分课程内容及课程形式由于教育大纲、课本更新具有一定时间差,未能同步体现时代变化发展趋势。推动“四史”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有利于推动思政课程教学内容改革与发展,将历史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程,为思政课奠定了历史基础,引导学生树立科学历史观,培养历史学习思维。同时将党的理论成果与指导思想融入高校思政课,增强高校思政课程内容的时代性与现实性,帮助思政课教学理论内容革新发展。除此以外,高校思政课教学环节设置存在一定的落后性,过度重视表面的“学”,只知道让学生掌握理论知识,忽视思政教学实践环节建设。常言道,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高校思政课教学还需要持续推动思政实践教学环节改革,培养学生们对“四史”理论知识的实践应用能力,帮助学生掌握“四史”教育背后蕴含的“道”,将其自觉应用到现实生活中。
(二)具体观察其建设意义
1. 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增强民族自信
当前网络快速发展,信息单一偏向化输出,使得不少学生被“信息茧房”包裹无法动弹。学生一旦沉溺于虚拟网络编造的“美好童话”,缺乏正确的价值观引导,容易养成拜金、贪图享乐等不良行为。“四史”涵盖国家百年艰苦奋斗史及创业史,学习“四史”有利于帮助学生加深对国家百年奋斗历史的认识,深刻感受背后蕴含的强大精神力量,在强大精神力量及历史榜样引领下,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明辨是非对错。同时“四史”展现了我们党为实现初心使命而艰苦卓绝的奋斗历程和不屈不挠的创业精神,其孕育的伟大精神、创造的伟大成就在人类历史上是极为罕见的。作为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有充分的理由对我们取得伟大成就和散发荣光的过去充满自信 [3]。高校在“四史”教育思政授课过程中应引导学生建立对党的自信,对社会主义制度的自信,通过教师知识传授、学生自主学习等方式,帮助学生建立系统化“四史”知识体系。在完整的知识体系中,读懂中国历史、学好中国故事、做好中国青年,坚定理想信念,以高度自信的姿态,为祖国发展事业而奋斗。
2. 引导学生抵制历史虚无主义,增强使命担当。
当前世界正处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个别国家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不断抬头,一些西方国家试图通过意识形态颠覆渗透与意识形态污名化攻击的方式,同化当代中国青年,并肆意宣扬历史虚无主义,掩盖真正历史事实,污化中国形象。面对如此形势,高校应当引导学生学习“四史”,坚定斗争意志,强化使命担当,坚决抵制外来反动势力,自觉传递正确的历史价值观。“四史”作为历史逻辑、理论逻辑与现实逻辑的统一,呈现在人们眼前的,是一幅幅共产主义者为了人类彻底解放、中国人民幸福、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流血牺牲、勤恳劳作、艰苦创业的画面[4]。新时代青年作为国家的希望,民族的未来,应深刻学习“四史”蕴含的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缅怀革命先辈,铭记屈辱历史,激发奋进力量。
二、准确把握“四史”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的理论基础
(一)重视“四史”教育理论融入高校思政课的理论性与情感性统一。
当前高校思政课普遍存在教学理念单一,情感性缺乏的现象,过分注重学生理论知识的传授,忽略情感化的输出教学。话语表述过分注重内容的权威性,说教成分较多,诉诸情感较少,故事性、互动性不强,注重宏观叙事,缺乏时效性、贴近性[5]。学生在单一教学环境下学习,很可能为了完成学习任务,养成只进行简单重复的记忆学习,不深入理解历史背后蕴含的深刻情感及历史意义的习惯,忽视情感性学习及个人价值情感发展。将“四史”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需要我们格外注重历史情感导向与价值引领的作用,引导学生将情感力量转化为实干力量,发挥“四史”教育切实功效。同时高校思政教学模式不应该停留在传统的“教师单向输出”模式,应当加强学生与教师的“双向沟通”模式,建立二者理论知识与实践成果的互动环节,加强学生与教师思辨性、哲学性的交流,赋予学生打破信息茧房的能力。
(二)重视“四史”教育理论融入高校思政课的革新性与深化性统一。
高校教师在讲解“四史”知识的过程中,主要围绕传统专题式理论内容进行讲解,学科与学科之间理论知识高度重合,忽视课程内容建设的革新性与深化性统一。教学内容上,不注重结合当前实际历史发展情况,仅仅依靠专题式旧知识内容反复授教。作业考核上,以考查学生对课堂理论理解的论文撰写为主,忽视学生多元化思维发展。把“四史”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需要我们增强思政课理论知识的前沿性及逻辑性,重视“四史”教育对学生人格内涵,价值取向的塑造作用。同时高校作为人才集聚地和知识密集地,学生接受新鲜事物的能力普遍较高,应当充分结合学生个人需求特点,进行现代化教学,结合各个阶段的时事热点进行教学,放弃传统专题式思政内容的单一叙述,深耕“四史”教育新土壤,培育具备先进现代化思想的青年大学生。
三、积极开展“四史”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实践探索
(一)利用好高校课堂主阵地,结合课程特点,精简教学。
深入开展“四史”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的实践探索,需要高校教师利用好高校思政课堂主阵地,尤其需要针对高校思政课堂学时有限的特点,优化课程内容设计。为了保证学生思政教学任务可以正常进行,高校教师在备课过程中,需要充分结合课程特点与学生专业差异,合理安排“四史”教育内容,精简教学,既要保证内容的全面性,又要避免内容的重复单一性,拓展深入重点知识,呈现直观立体的中国历史发展脉络图,帮助学生构建系统化学习体系。同时高校教师在教学内容设置上,应该加强历史与现实的联系,深化党的理论成果,学习党的经验与智慧,引导学生“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课程考核方式上,可以结合学生专业特点进行考核,丰富考核形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例如可以在论文作业考察的基础上,针对新闻系学生,可以拓展学生擅长的短视频脚本撰写及拍摄考核方式,使得学生在专业知识运用的基础上,加深对“四史”教育的认知与了解。
(二)加强第二课堂建设,利用好大学社团组织形式,丰富教学内容。
高校思政课教学课时有限,单靠课堂讲解,并不能很好推动“四史”教育的发展。高校需充分利用校内资源,推动“四史”教育走入高校学生日常生活。其中大学社团组织形式丰富,具备极强的灵活性。高校可充分利用大学社团组织,开展“四史”教育相关宣传活动。以广东海洋大学为例,该校充分利用本土革命文化资源,联合市教育局开展“讲好南路革命故事”活动,推动南路革命宣讲团走入线下高校社团组织,通过社团第二课堂的建设,引导青年学生以“讲故事”的方式开展党史和革命文化学习教育,通过“浸润式”宣讲实践活动,形成可复制的“四史”教育新模式。学生在宣讲过程中,可以切实体会本土地域深厚的革命文化,坚定革命理想信念。除此以外,高校可以进一步拓展思政教学活动,在校内广泛开展与“四史”相关的比赛活动,例如举办“四史”人物故事演讲比赛、观影心得比赛,开展校内分享茶话会、故事会等活动,加强第二课堂建设,丰富教学形式,吸引学生参与其中,提升“四史”教育影响力。
(三)利用好“百千万工程”项目,推动高校学子走入线下。
“四史”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的实践探索,可以充分利用广东省“百千万工程”项目平台,加强内外联动以及校企结合,进行实地版“四史”教育学习。高校思政课教学可借助广东省“百千万工程”实践平台,让学生走入线下,切身感受“四史”精神在当代经济建设中迸发的蓬勃力量,深入了解我省推动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的决心,深刻领悟党中央领导国家经济的发展智慧,身临其境地感受“四史”的历史厚重感,感知“四史”教育的历史感染力与现实引领力,由此帮助学生内化“四史”背后蕴含的伟大精神力量,将“四史”的理论内容运用到实际,树立远大理想,坚定理想信念,在实践劳动中奉献自己的青春力量,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助力,增强“四史”教育的切实功效。
(四)加强“融媒体+ “四史”教育”的创新结合,培养学生兴趣。推动“四史”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堂,可以通过加强“融媒体 + “四史”教育”的创新结合,打破单一幻灯片式讲授教学模式,培养学生兴趣。聚焦“四史”重要事件、重要人物、重大问题以及学生关心关切的热点问题等,在依托现有信息资源、发挥“主阵地’‘主渠道”优势同时,积极开发潜在的信息资源,深入挖掘“四史”资源思政元素,积极打造“移动课堂”,创设专题栏目、板块或社群,运用情景式、互动式、体验式、案例式等方法,开展常态化推送,强化互动交流,提升学生参与度[5]。近年来,一些热门的“四史”类型题材电视剧、电影火爆出圈,学生们在观剧、观影过程中,通过人物的精彩纪实演绎,加深对重要历史事件、关键历史人物的认识,深刻体悟“四史”背后蕴含的家国情怀与使命担当,增进情感认同、政治认同。高校可以紧跟时代节拍,充分利用短视频媒介,AI 虚拟传导、VR 全景展示等方式,创新“四史”教育资源的呈现形式,加强其与高校思政课的创新结合,培养学生兴趣。
四、结语
新时代新征程,面对国际复杂变化形势,高校思政课教学要紧跟时代发展脉络,加强“四史”教育的理论内容的革新进步,推动教学实践环节的连贯创新,持之以恒,久久为功,立学生之本,固民族之魂,培育新时代青年,引导学生实现“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发展目标,坚定理想信念,践行初心使命,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助力。
参考文献:
1. 张艳 , 沈岩东 . 论精准思维视域下“四史”融入思想政治教育 [J]. 中学政治教学参考 , 2021, (24): 33-36.
2. 宋俭 , 廖玉洁 . 将“四史”教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体系的思考 [J].思想理论教育 ,2020,(07):24-29.DOI:10.16075/j.cnki.cn31-1220/g4.2020.07.004.
3. 李江涛 , 闻君宝 . “四史”教育融入思政课培养目标的三重维度 [J]. 中学政治教学参考 , 2023, (12): 27-31.
4. 李庆朋.“四史”教育融入日常思政的背景、逻辑与路径 [J]. 中学政治教学参考 , 2022, (23): 84-86.
5. 李栩 . 系统视域下“四史”教育融入高校网络思政路径优化探究 [J/OL]. 系统科 学 学 报,2025,(01):1-6[2024-09-25].http://kns.cnki.net/kcms/detail/14.1333.N.20240516.1512.018.html.
基金项目:2024 年度校级教育教学改革项目(党的二十大精神进思政课专项项目):“四史”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的理论与实践研究(项目编号:PX-972024140)
作者简介:钟依青(2003--)女,广东揭阳人,广东海洋大学2022 级学生;通讯
作者简介:肖晓哲(1978--)男,广东湛江人,广东海洋大学副教授(湛江),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高教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