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视域下小学劳动教育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深度融合策略研究
孟兆婷
魁星园小学 河北承德 067000
一、研究背景
2022 年版新课标对小学教育提出新要求,强调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核心素养涵盖多个方面,小学劳动教育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在学生核心素养培育中扮演关键角色。劳动教育能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劳动技能,培养艰苦奋斗、创新创造的精神,树立正确劳动观念,增强社会责任感。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注重学生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培养,通过多样化活动,提升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团队协作精神。二者深度融合,契合核心素养培育要求,为学生成长提供更广阔空间。
二、核心素养视域下小学劳动教育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深度融合的现实价值
(一)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劳动教育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深度融合,有助于学生在知识、技能、情感态度等多方面协调发展。在劳动实践中,学生不仅能掌握劳动技能,还能将各学科知识运用到实际操作中,实现知识的融会贯通,提升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参与综合实践活动的过程,能锻炼其动手能力、沟通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成长,实现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二)培养学生核心素养
从核心素养培育角度看,二者融合对学生发展意义非凡。在科学精神与创新能力培养方面,学生在参与劳动实践和综合实践活动时,会遇到各种问题,需要运用科学思维去分析和解决,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和创新思维。在社会参与和责任担当方面,通过参与社区服务、环保活动等综合实践活动,能增强对社会的认知,培养社会责任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更好地融入社会。
(三)丰富教育教学形式
融合后的课程打破传统课堂教学的局限,将学习场所拓展到校园、家庭、社区等更广阔空间,使学生在真实情境中学习和实践。采用项目式学习、小组合作学习等方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主动性,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学习乐趣,提高学习效果。
三、小学劳动教育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深度融合存在的问题
(一)课程目标缺乏深度整合
部分教师对劳动教育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目标理解不够深入,在教学实践中,二者目标未能有效融合。劳动教育目标侧重于劳动技能传授,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目标侧重于实践能力培养,导致课程实施过程中,学生难以将劳动技能与实践能力有机结合,无法充分发挥融合课程的育人价值。
(二)课程内容联系不够紧密
在课程内容方面,劳动教育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存在脱节现象。劳动教育内容多局限于传统劳动项目,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的科学探究、社会服务等内容缺乏有机联系。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内容有时过于注重理论知识学习,忽视与劳动实践的结合,使得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难以将知识转化为实际行动。
(三)教学方法缺乏创新
部分教师在教学方法上仍较为传统,难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主动性。在劳动教育中,教师多采用示范讲解的方式,学生被动接受知识和技能,缺乏自主探索和实践的机会。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教学方法同样如此,学生主体地位未能充分体现,限制了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
(四)课程评价体系不完善
目前小学劳动教育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融合的评价体系尚不完善。评价方式单一,多以学生的活动成果为主要评价依据,忽视对学生活动过程的评价。评价主体单一,主要以教师评价为主,缺乏学生自评、互评以及家长和社会参与的多元评价,导致评价结果不够全面、客观,无法有效反馈教学效果,也难以激励学生积极参与课程学习。
四、小学劳动教育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深度融合策略
(一)整合课程目标,明确融合方向
教师应深入研究新课标,明确二者在核心素养培育中的定位和作用,将核心素养的培养目标细化到具体课程目标中。例如,在制定“校园环保行动”课程目标时,既设定劳动技能目标,如学会垃圾分类和回收利用的方法,又设定综合实践能力目标,如通过调查校园环境问题,提出解决方案并组织实施,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和社会责任感。注重课程目标的阶段性和递进性,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和能力特点,制定符合学生发展需求的目标,确保学生在不同阶段都能获得相应的发展。
(二)优化课程内容,实现有机融合
充分挖掘劳动教育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内容的结合点,优化课程内容设计。将劳动教育内容融入综合实践活动的各个环节,在“小小发明家”综合实践活动中,引导学生运用劳动技能制作发明作品,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动手能力。结合地方特色和学校实际情况,开发校本课程资源,使课程内容更具针对性和趣味性。学校可利用周边自然资源,开展“走进大自然”综合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劳动实践中了解自然、热爱自然,同时学习相关科学知识和劳动技能。
(三)创新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兴趣
采用多样化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主动性。运用项目式学习方法,以真实项目为驱动,让学生在完成项目的过程中实现知识与技能的融合。在“校园文化建设”项目中,学生需要运用劳动技能进行校园环境美化,同时运用综合实践能力进行文化创意设计,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加强小组合作学习,组织学生分组开展实践活动,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和沟通能力。在小组合作过程中,学生相互学习、相互帮助,共同解决问题,提高学习效果。
(四)完善课程评价体系,保障融合效果
建立多元化评价体系,全面、客观地评价学生学习成果和综合素质发展。丰富评价方式,除传统的成果评价外,增加过程性评价。采用学生自评、互评、教师评价以及家长和社会评价相结合的方式,使评价主体多元化。在“社区服务”综合实践活动中,学生自我评价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和收获,小组同学互评合作能力和贡献,教师评价学生的活动成果和综合表现,家长和社区人员评价学生在服务过程中的表现,综合各方评价结果,全面了解学生发展情况。根据评价结果及时调整教学策略,针对学生存在的问题提供个性化指导,促进学生不断进步。
参考文献
[1] 陈佩凤 . 劳动教育与小学综合实践活动深度融合策略 [J]. 教育观察 ,2023(12):121-123.
[2] 樊小梅. 谈劳动教育与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融合路径[J].教师 ,2021(18):59-60.
[3] 施雅雅 .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劳动教育的有效融合 [J].五育并举 ,2024(02):86-88.
[4] 赵淑玲 . 新课标下小学劳动教育课程建构的价值、问题与路径探微 [J]. 成才之路 ,2025(05):133-136.
作者简介:孟兆婷(1991.4),女,汉族 , 籍贯北京怀柔,中小学一级教师,大学本科学历,研究方向:语文、劳动、综合实践
课题项目:承德市教育科学研究“十四五”规划课题《小学劳动教育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融合的实践研究》(课题编号:2307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