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绿色金融政策对企业可持续投资行为的影响分析

作者

王淑霞

山东商业职业技术学院 山东济南 250000

引言:

近年来,全球气候议题升温与国际资本绿色偏好叠加,使绿色金融逐渐由政策边缘走向经济治理核心。在此背景下,中国绿色金融体系建设步入深度拓展阶段,政策工具不断丰富、应用场景持续扩大。企业作为绿色转型的关键载体,其投资行为是否发生结构性变化,如何响应金融政策激励,成为衡量绿色金融政策成效的重要观察维度。本文将系统解析绿色金融政策对企业可持续投资行为的具体影响,为政策优化与企业决策提供具有实证价值的理论支撑。

一、绿色金融政策概述

在“双碳”战略持续推进的背景下,绿色金融政策已成为引导企业投资行为绿色转型的重要制度工具。近年来,中国构建了涵盖绿色信贷、绿色债券、碳金融及信息披露等多维度的政策体系,旨在从资源配置、市场机制与风险管理层面优化资本流向。其中,绿色信贷政策借助差异化风险权重与利率定价机制,显著提升了低碳项目的融资可得性;绿色债券则强化了资金用途监管,逐步构建项目评估与第三方认证标准,以提高市场透明度与资金使用效率;碳市场制度逐步成熟,碳定价信号对高耗能企业形成约束力,促进其技术投资与结构调整。从政策工具组合设计来看,绿色金融并非单一激励机制,而是通过嵌入金融体系核心逻辑,引导企业内生动力的生成与资本配置方向的转变。这种制度化引导不仅重构企业的投资偏好,也推动其从被动合规转向主动创新,实现环境目标与经济收益的协调统一。

二、企业可持续投资行为界定

企业可持续投资行为,指在追求经济回报的同时,将环境责任与社会影响纳入决策体系的系统性资本配置过程。该类投资通常聚焦于绿色制造、清洁能源、生态修复、低碳技术等领域,旨在实现资源利用效率最优化与环境负外部性的最小化。从行为逻辑看,企业在面临绿色金融政策约束与激励时,会动态调整投资结构,以规避环境合规风险并获取政策性红利。在此过程中,财务可行性不再是唯一考量因素,ESG(环境、社会、公司治理)指标逐步内嵌于项目评估体系之中。但企业可持续投资不等于被动履责,更体现为战略转型的内生体现。尤其在资本市场绿色溢价效应逐步显现的背景下,绿色投资已成为企业获取长期竞争优势的重要抓手。这一转变不仅反映出企业价值观念的更新,也彰显出制度压力向市场动因的转化趋势,进而促使绿色金融政策在微观层面获得实际落地路径。

三、绿色金融政策对企业可持续投资行为的影响分析

(一)资金成本效应

绿色金融政策对企业可持续投资最直观的影响体现在资金成本方面。近年来,中国陆续推出绿色信贷支持计划及绿色债券发行优惠政策,显著降低了企业从事环保与低碳项目的融资成本,缩短绿色项目投资回收期。例如,2023 年中国人民银行实施差别化利率补贴机制后,银行针对光伏产业和绿色建筑领域的贷款利率普遍低于一般商业贷款 1 至 2个百分点。这种资金成本的下降直接促成新能源、节能环保等产业快速扩大规模。然而,政策倾斜也带来了不确定性风险。一方面,部分企业为获得政策性资金,出现“漂绿”现象,即项目包装虚假化或夸大环境效益;另一方面,长期依赖政策补贴易导致企业自身创新动力不足。一旦政策退出或资金紧缩,这类企业将迅速陷入财务困境,甚至引发投资失败的连锁反应。因此,政策制定部门需设计严格的监管标准与动态的资金扶持机制,降低政策执行过程中的道德风险与投资效率损失。

(二)投资结构效应

绿色金融政策直接促使企业资本投向环境友好型产业,使传统高碳行业受到较大冲击。以新能源汽车行业为例,2022 年至 2024 年,受绿色金融政策大力推动,企业在新能源车技术研发、生产制造上的资本投入快速增长,年投资额增幅均超过 2 0 %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煤炭、钢铁等传统高碳行业,企业融资渠道受限,融资难度增大,被迫转型升级或逐渐淘汰,形成了投资结构剧烈变动的局面。这种快速调整虽然有利于实现环境目标,但短期内可能引发经济结构性失衡与就业压力增加,产生阶段性阵痛。企业转型能力不一,尤其是中小企业缺乏足够的资本储备与技术支撑,很难在短期内完成投资转型。这种状况造成企业间绿色投资的不平衡,可能进一步扩大行业发展的不确定性与投资风险。所以政府需在加快推动企业绿色转型同时,实施差异化的扶持政策与过渡期保护措施,减少结构性失衡对社会经济稳定造成的负面冲击。

(三)风险认知效应

绿色金融政策实施环境信息披露制度,显著增强了企业环境风险的市场敏感性与认知水平。2022 年以来,A 股上市公司环境、社会及治理(ESG)报告披露率达到历史最高水平。披露信息的公开性提高,使企业不得不在经营决策过程中更多考虑环境风险,这在一定程度上促使企业投资行为由被动合规向主动管理转变。只是信息披露标准尚未完全统一,企业披露的信息质量参差不齐,投资者难以准确评估企业真实的绿色表现,部分信息披露还停留在形式主义,弱化市场对真实环境风险的识别能力。企业披露的环境负面信息一旦过于详细或存在偏差,很容易导致投资者信任度降低,引发股价波动或市场估值下降,使企业面临额外的资本市场风险。为缓解这一风险,政府应推动统一的信息披露框架建设,明确企业责任边界,增强市场透明度,提高投资者的环境风险识别能力。

(四)市场导向效应

绿色金融政策正深刻影响资本市场的价值判断逻辑,绿色资产受到投资者高度追捧,溢价效应逐渐显现。近年来,以 ESG 为主题的投资基金与绿色投资指数规模迅速扩大,资本市场形成较明显的绿色投资偏好。例如,沪深两市 2023 年绿色板块企业平均市盈率明显高于传统企业,股价整体呈上升趋势,这种效应促进企业主动增加绿色投资力度。不过资本偏好的迅速转变容易导致市场投资过热,短期资金大量流入环保、新能源等板块,推动部分企业估值非理性上涨,加剧资本市场的波动风险。企业为迎合市场需求盲目增加绿色项目投资,但技术能力不足或市场需求未达预期时,投资项目容易出现闲置、低效甚至亏损问题,造成社会资源的严重浪费。面对这一市场导向效应带来的风险,监管部门亟需建立合理的市场预警机制,加强对绿色金融投资领域的风险评估,避免政策与市场互动过程中产生的非理性投资行为。

四、结语

绿色金融政策正以多元工具组合重塑企业投资逻辑,显著提升绿色项目的资本吸引力与环境绩效。尽管政策效应初现,但也伴随着执行差异、行为扭曲及市场波动等现实问题。因此政策应在强化约束机制的同时,注重精细化激励设计,以调动企业内生动能,推动绿色投资常态化。未来,应深化制度协同,提升信息透明度与政策响应效率,进一步拓展绿色金融政策在企业行为调控中的实践深度与制度韧性。

参考文献:

1. 程方泽 . 绿色金融政策对绿色企业投资行为的影响 [D]. 西南财经大学 ,2023.

2. 杨慧 . 绿色信贷政策对我国上市企业投资行为的影响研究 [D].西南政法大学 ,2021.

3. 孙鹏飞 . 绿色债券发行对企业投资行为的影响研究 [D]. 齐鲁工业大学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