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新污染物治理与现有环境治理措施衔接的探讨

作者

刘庆

山东省环科院环境检测有限公司 山东济南 250014

环境问题越来越复杂,新污染物因为持久,容易在生命体内积累等特点,对当前的治理措施形成了挑战。探寻二者衔接的改良之路,在补充治理的功能缺损,发挥传统的治理效能并创建成完整的治理链能力有着重要影响,能够给化解新污染物应对窘境,推进环境治理体系改造更新给予一些理论与现实上的参考。

1 新污染物治理与现有环境治理措施衔接的定义

新污染物治理衔接旧治,即新污染物治理体系与已有的治理架构在目标、手段、机理上的对接,是根据新污染物环境持久性、生物积累性等特征针对既有的治理体系做出的系统整合。旧措施按照老的规则来进行,新污染物特性导致了筛选、评价等环节有适用性的空白,衔接的核心是用制度修正、机制改革、技术更新填平这些漏洞:在法律中植入新污染物监控要素作为依据,在管理上打破部门隔离形成协同机制,在技术标准上制订专用化检测方法及质控标准,在经济手段上设立专项资金、绿色税收奖励制度。这种衔接,就是依托既有基础,瞄准新污染物特性进行靶向优化,目的是打造全链条治理能力,让传统举措“焕发新生”,关键在于适配新污染物规律并产生叠加效应,从碎片化走向系统化治理。

2 新污染物治理与现有环境治理措施衔接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目标导向治理体系存在定位偏差

现有的环境治理目标体系主要围绕着减少传统污染物的总量展开,而新污染物防控的风险预防却与之不相符。考核指标侧重于化学需氧量这些常规污染物,而对于新出现的污染物 PFAS 以及抗生素抗性基因缺乏量化控制。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未包含短链氯化石蜡这类减排目标,造成地方政府资源配置偏向传统治理,2023 年某省新污染物治理预算仅占到环保投入的 3.7% 。治理手段停留在末端处理阶段,化工园区使用传统工艺来处理 PFAS 废水,超过九成污染物二次扩散,这种定位偏差源于政策制定者对于新污染物的长期生态风险认识不足,缺少针对污染物全生命周期的管控理念。

2.2 跨部门监管机制存在协同断层

新污染物多介质特性与科层制监管相矛盾。生态环境、农业农村等部门职责分割现象频发,如氟虫腈使用审批和环境限制政策矛盾冲突三年未决。跨部门数据不能相互流通,京津冀监测站点标准不统一,联防联控缺少依据,监管过程中各部门对纳米材料负责的不同时点和内容重叠且不衔接,“九龙治水”的困境由此产生,新能源汽车电池材料监管上存在同样困境。工信部对产品的生产标准负责,生态环境部针对废弃后产生的污染风险有研究关注,自然资源部涉及原材料的开采管理范畴,多部门无法统一协调,最终动力电池回收环节乱象不断。某省曾经发生过非法拆解电池作坊把含重金属还有有机电解液的废液直接倒入附近水体污染环境的事件,但相关监管部门因为不知由谁来管而互相推诿责任,耽误了污染处理的最佳时期,这种协同断层下的失能治理问题暴露出来。

2.3 技术支撑体系存在能力短板

环境污染技术监测难以跟上新污染物特点,全国高精度 PFOA 检测企业少于 5 家。而微塑料监测仍属试点项目,污染治理技术研发进度滞后,技术短板问题还包括产学研结合差,企业缺乏研发投入动力,高校成果转化率较低。以新型 POPs 替代品的研发为参照,虽然科研机构有所突破,但因企业担忧改造费用,相关技术难以实际应用。现有环境监测设备更新慢,大多数县级监测站依旧沿用十年前的检测工具,不能应对痕量新污染物的检测要求,致使很多污染风险无法及时预警。从而影响新污染物治理的精确性,严重影响新污染物的治理。

3 新污染物治理与现有环境治理措施衔接的优化路径

3.1 重构目标导向的治理体系框架

创建以风险预防为重心的动态管理机制,把全氟烷基物质(PFAS),微塑料,抗生素抗性基因这些新兴污染物归入环境质量考核约束性指标,按照阶段来设定管控目的,促使治理资源朝源头防范和全程控制偏斜。地方政府要改良环保预算分配,拿出一定比例的资金投入到新污染物监测,风险评价等基本能力构建当中,凭借政策引领企业加大清洁生产技术投入力度,比如把替代技术开发列入地方绿色制造专项,从而有效削减工业废水中目标污染物浓度。建立目标弹性调整机制,依靠国家环境风险预警平台定时更新重点管控清单,让治理目的与新污染物风险认识一同迭代,修订水环境质量标准的时候,就针对内分泌干扰物之类的东西制订流域基准值,把它们放进河长制之类的考核体系当中,改变传统总量控制目的的适配性差这一状况,创建起涵盖“源头 - 过程 - 末端”的全链条防控目的。

3.2 构建多维协同的跨部门监管机制

形成“顶层设计 - 区域联动 - 基层落实”三级协同架构。国家层面设置跨部门联席会议,由生态环境部门主导,农业农村、工业和信息化,卫生健康等相关部门参与,明晰各个领域的权责范围,像针对新型农药,纳米材料等审批之前开展跨部门环境风险联合评估。防止政策冲突和监管漏洞,区域层面推动重点区域联防联控,创建统一的监测数据互认平台,统一采样标准和分析方法,达成跨区域监测数据即时共享,给精准划定污染传输路径和协同治理给予支撑。基层治理时设立新污染物监管专员岗位,邀请第三方技术机构参加执法协助,化解跨领域污染物的监管空白。

3.3 打造全链条贯通的技术支撑体系

搭建起“基础研究 - 技术转化 - 应用示范”全链条创新网络,监测技术领域,依靠科研平台创建检测技术攻关联盟,制订微塑料,短链氯化石蜡等新出现污染物的规范监测办法,增大高精度检测能力覆盖范围,研制便携式痕量污染物检测仪器,化解基层监测设备落后状况,污染治理技术研发以“需求引导 + 场景匹配”为主旨,在关键流域和产业聚集区域创建深度处理示范基地,就新型有机污染物,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等开发高效处理工艺,通过技术创新来明显改善处理速度并削减成本。风险评估领域把多学科数据融合起来,研制出依靠机器学习的低剂量暴露风险预测模型,改进对新污染物健康关联和生态影响的评判精准度,人才培养方面,促使高校改良环境工程专业课程体系,加大新污染物治理内容所占比重,创建“高校 - 科研院所 - 企业”联合培育基地,定向输送专业技术人才;在基层执法队伍里推行“理论培训 + 实操认证”制度,提升对新污染物的识别和监管水平,营造起涵盖技术研发,应用转化,监管执行的全链条技术支撑。

结语

新污染物治理同现有环境治理举措的有效对接,乃是改善环境治理现代化程度的关键部分。当下所存在的目标定位偏斜,监管协同缺失以及技术支撑不足等现象,皆须通过系统化改良予以解决,重新构建起风险预防为导向的目标架构,创建跨部门协同合作框架,塑造起全链条技术支撑网络,就能促使治理资源得以合理调配,监管壁垒被清除掉,科技支撑得到加强。这一切都要依靠已有的治理根基,精准匹配新污染物特性,从而做到由分散治理转向系统治理,给持续改进环境品质,保证生态环境安全赋予强有力的支撑。

参考文献

[1] 本刊编辑部 . 新污染物治理:从源头筑牢环境安全防线 [J].环境保护 ,2025,53(Z2):2.

[2] 张家麒. 新污染物治理中环境风险评估与管控的协同研究[J].造纸装备及材料 ,2025,54(01):99-101.

[3] 王美森 . 新污染物治理面临的困境与破解探讨 [J]. 生态与资源 ,2024,(12):19-21.

作者简介:刘庆,983 年 12 月,男,汉族,长清,硕士研究生,副高,研究方向:环境检测、固废处置、固废综合利用风险评价、危废鉴别、新化学物质登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