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小学数学教学中数形结合思想的渗透策略研究

作者

崔孟倩

保定市徐水区漕河镇第二小学 072550

一、引言

数学兼具抽象性与逻辑性,而小学生处于具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关键期。传统教学“重算法轻算理”导致学生机械记忆、思维固化。数形结合思想通过“数”与“形”的双向转化,将抽象符号具象化为几何图形,既符合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中“具体运算阶段”的思维特征,又契合维果茨基“最近发展区”的支架需求。实证表明,运用该思想的班级在空间观念、应用题解决正确率上显著优于传统组,证明其能有效破解抽象学习困境,推动数学思维深度发展。

二、数形结合思想的理论基础与教学价值

2.1 认知发展理论支撑

皮亚杰将儿童认知发展划分为感知运动、前运算、具体运算、形式运算四个阶段,其中小学阶段(7-12 岁)对应具体运算向形式运算过渡的关键期。该阶段儿童虽已具备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但仍需依赖具体实物或图形作为思维中介。数形结合思想通过提供可操作的几何模型,将抽象的数量关系转化为可感知的空间结构,例如在分数运算教学中,通过圆形纸片的分割与组合,直观呈现分数的等分、通分过程,有效突破“单位 1”概念的认知难点。这种“视觉化”处理方式符合儿童思维发展规律,能够显著降低认知负荷,促进知识内化。

2.2 数学学科核心素养培育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 年版)》将“几何直观”与“运算能力”并列为核心素养的六大要素,明确提出“借助几何直观理解数学概念,运用符号运算解决实际问题”的教学要求。数形结合思想通过“数”与“形”的双向转化,既可培养空间观念,又能提升逻辑推理能力。例如在行程问题教学中,通过绘制线段图将路程、速度、时间的关系可视化,学生能够自主发现“相遇问题”中“路程和 Σ= Σ 速度和 × 相遇时间”的规律,这种“发现式学习”过程远比直接告知公式更具教育价值。此外,数形结合思想还能促进符号意识的形成,为后续代数学习奠定基础。

2.3 传统教学困境的突破路径

当前小学数学教学存在三大突出问题:一是过度依赖符号运算,忽视算理推导,导致学生“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二是抽象概念教学缺乏具象支撑,例如负数概念仅通过温度计引入,未能建立与实际生活的深度联系;三是问题解决策略单一,学生面对复杂问题时难以形成多角度分析思维。数形结合思想通过构建“问题情境 - 几何表征 - 符号运算”的完整认知链条,能够有效破解上述困境。例如在“植树问题”教学中,通过模拟植树活动并绘制线段图,学生能够直观理解“两端都种”时“棵数 Σ= Σ 间隔数 + 1 ”的规律,这种“做中学”的方式远比单纯记忆公式更有利于思维发展。

三、数形结合思想的渗透策略

3.1 教材内容的深度挖掘与重组

现行小学数学教材已初步体现数形结合思想,但需教师进行二次开发。例如在“分数的初步认识”单元,教材仅通过“分月饼”情境引入分数概念,教师可进一步设计“分数墙”教具,将不同分母的分数条进行拼接比较,直观呈现分数大小关系。在“小数的意义”教学中,可借助数轴模型,将小数点位置移动与线段长度变化对应,建立小数与整数的十进制联系。此外,教师需建立“单元主题式”教学设计框架,例如将“长方形与正方形的面积”单元与“多位数乘一位数”运算整合,通过“摆小正方形”操作活动,同步理解面积公式与乘法算理。

3.2 教学方法的多元化创新

(1)实物操作法:在“100 以内数的认识”教学中,使用计数器与小棒模型,通过“满十进一”的操作演示,建立数位概念。

(2)图形表征法:在“鸡兔同笼”问题中,引导学生用圆圈表示动物、竖线表示腿,通过画图法逐步逼近答案,培养假设思维。

(3)动态演示法:运用几何画板软件动态展示“圆的面积”推导过程,将圆等分拼接为近似平行四边形,直观呈现“极限思想”。

(4)对比分析法:在“植树问题”教学中,同时呈现“两端都种”“一端种”“两端不种”三种情境的线段图,引导学生归纳出“棵数 Σ= Σ 间隔数 ± 1 ”的通式。

3.3 认知冲突的创设与解决

认知冲突是推动深度学习的关键动力。例如在“小数加减法”教学中,教师可先呈现“ ”的竖式计算,然后提问:“为什么小数点要对齐?”学生尝试用元角分单位解释后,教师再出示“ ”的算式,此时元角分模型失效,引发认知冲突。此时引入数轴模型,将小数转化为数轴上的点,通过“点与点的距离”解释计算原理,既突破教学难点,又渗透数形结合思想。

3.4 思维可视化的工具支持

思维导图、概念图等工具可将思维过程外显化。例如在“多边形面积”单元复习中,教师可引导学生绘制思维导图,以“面积”为核心概念,分支延伸出“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等子概念,每个子概念下再细分“推导方法”“计算公式”“实际应用”等维度。通过图形化呈现,学生能够清晰看到不同图形面积公式之间的内在联系,例如三角形面积公式是平行四边形公式的“一半特例”,梯形面积公式则是两者的“组合变形”。这种可视化工具的使用,有助于培养结构化思维。

四、教学实施案例与效果分析

4.1 案例:分数乘法的几何直观教学

在“分数乘分数”教学中,传统教学常采用“分子乘分子,分母乘分母”的机械记忆法,学生虽能正确计算,但对算理理解模糊。改进方案如下:

情境创设:呈现“铺地砖”问题——某工地每小时铺完1/2 块地,1/4 小时能铺多少?

图形表征:学生用长方形纸片表示整块地,先对折表示1/2,再对折表示1/4,通过两次折叠得到1/8 的阴影部分。

符号抽象:引导学生用算式 1 / 2 × 1 / 4=1 / 8 表示操作过程,重点解释“分子相乘为新分子,分母相乘为新分母”的原理。

变式拓展:将问题改为 小时能铺多少?”,学生通过画图发现结果为 3/8,归纳出“分数乘分数,分子相乘为新分子,分母不变”的规律。

4.2 效果分析

实验班与对照班的前测数据显示,两班在分数运算正确率上无显著差异;后测中,实验班在“解释算理”与“解决变式问题”两个维度的得分率分别高出对照班 2 1 . 3 % 与 1 8 . 7 % 。访谈结果表明,实验班学生更倾向于使用图形辅助解题,例如在解决“某工程队3 天完成1/5 工程,几天完成全部?”时, 7 6 % 的学生主动画线段图分析,而对照班仅 3 2 % 的学生采用该方法。这表明数形结合思想已内化为学生的解题策略。

五、结论

本研究证实数形结合思想是破解小学数学抽象性难题、培育核心素养的关键路径。其通过“数”与“形”的双向转化,契合小学生从具象到抽象的认知规律,显著降低学习负荷,提升空间观念与问题解决能力。教学实践中,教师需以教材为基点重组内容,以图形为支架创新教法,以冲突为契机深化思维,构建具象到抽象的完整认知链。实证表明,该思想可内化为学生的解题策略,推动其从机械记忆转向深度理解,实现思维与素养的协同发展。

参考文献

[1] 郭建华. 数形结合思想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渗透[J]. 甘肃教育 ,2021(2):168-169.

[2] 胡才花 . 小学中高段数学教学中渗透数形结合思想方法的策略 [J]. 时代教育 ,2024(16):154-1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