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体教融合视角的高校体育教学优化的策略
郭学军
武警警官学院 610200
引言
当前在教育改革的大潮中,体教融合是高校体育教学改革创新的发展方向。体教融合不仅仅是要把体育和教育结合起来,更是要利用体育教学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培养学生健康的生活方式和社会积极的态度。但是在实际操作中,高校体育教学对于体教融合理念的契合度仍然存在很多问题,教学目标与体教融合理念相脱节,教学内容与体教融合资源割裂,教学评价与体教融合目标错位等。
1 体教融合视角下高校体育教学存在的适配问题。
1.1 教学目标与体教融合理念不符
目前高校体育教学目标有“重技能,轻素养”的现象,与体教融合“育体育人协同”的理念不符。教学目标大多集中在体育技能传授(篮球投篮技巧、田径跑步姿势)、体能达标(耐力、力量测试合格)上,忽视对学生的运动健康意识、体育精神、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没有把“团队协作”、“规则意识”、“终身运动”等体教融合的核心目标纳入教学目标中;而且教学目标设定缺乏与学生职业发展、社会需求的联系,没有考虑通过体育教学为学生将来从事体育指导、运动康复、赛事运营等工作打下基础,造成教学目标单一化,无法实现体育教学在综合素质培养和职业赋能方面的作用。
1.2 教学内容与体教融合资源的割裂现象
高校体育教学内容与体教融合所需要的多元化资源存在割裂,不能形成育人合力。一方面,教学内容还是以传统的体育项目(篮球、足球、田径等)为主,对新兴的体育项目(攀岩、击剑、智能健身等)以及体育相关的理论知识(运动康复、赛事组织、体育产业等)涉及不多,没有充分的融入社会体育机构、专业运动协会等优质的资源,没有联合专业的教练来开发特色教学模块;另一方面,教学内容缺少和其他学科的融合,没有把体育和医学(运动健康)、管理学(赛事运营)、教育学(体育教学)等学科知识相结合,不能给学生搭建起跨学科的体育认知体系,而且实践内容仅限于校园内部,缺少和社会体育实践、竞技赛事参与等场景的联系,影响学生对体育的社会价值的理解。
2 体教融合视角下高校体育教学优化策略研究
2.1 重构教学目标,聚焦体教融合核心方向
以体教融合“育体育人协同”理念为导向,创建“技能 + 素养+ 发展”三维教学目标体系。在技能目标上,兼顾基础技能(通用运动姿势)和特色技能(新兴项目、职业相关技能),做到学生掌握1-2 项可以终生受益的体育技能;在素养目标上,明确提出将“运动健康意识”、“体育精神”、“社会适应能力”纳入教学目标,通过团队项目培养协作能力,通过体能挑战培养抗挫折能力;在发展目标上,依照学生的专业规划增设“体育职业启蒙”的目标,为想从事体育相关工作的人群开设赛事组织、运动康复等方面的基础能力培养目标,且设立目标动态调整制度,依照体教融合政策方向以及学生的需要变化去更新目标体系,保证教学目标和体教融合理念契合度高。
2.2 整合教学内容,联动多元体教资源
依照体教融合“资源协同”的需要,创建“多元融合、实践导向”的教学内容体系。从扩大教学内容边界入手,引进社会体育优质资源,联合专业体育机构开设攀岩、击剑等特色教学模块,运动协会专家编写《运动健康》、《赛事组织》等理论教材,把体育技能和体育产业、运动科学结合起来;从推进跨学科内容融合出发,开设“体育+”交叉课程,开设“体育与运动康复”(联合医学院)、“体育赛事运营”(联合管理学院)、“体育新媒体宣传”(联合新闻学院)等课程,使学生树立起跨学科体育认知;加大实践内容比重,让学生参与社会体育活动(社区健身指导)、竞技赛事服务(校园赛事组织),把学校教学和社会体育实践联系起来,提高学生对于体育社会价值的认识。
2.3 创新教学方法以适应体教融合的互动需求
使用“协同化,实践化”的教学方式,提高体教结合下体育教学的互动性与参与性。加入“协同教学法”,与专业体育教练、校外体育导师合作教学,高校教师讲授基础理论、技能课程,专业教练教授专项技能,校外导师分享体育行业经验,形成“校内 + 校外”的协同育人方式;实行“项目式教学法”,用体育实践项目(校园体育文化节策划、社区健身方案设计等),引导学生分组完成项目,学生在实践中使用体育技能和跨学科知识,培育学生的协作能力和创新思维;借助数字工具创建互动平台,创建“体育学习社群”,邀请专业运动员、体育从业者在线分享经验,组织学生跨校体育技能比赛,打破校园教学界限,增强教学的开放性与互动性,适应体教融合“资源共享、共同参与”的需要。
2.4 完善教学评价体系,实现体教融合多元目标契合
创建“多元、过程、协同”的教学评价体系,全方位地反映体教融合下的学生综合体育素养。从评价内容方面扩展“技能 + 体能+ 素养 + 实践”四维评价维度,技能维度考察基础和特色技能掌握情况;体能维度评判健康体能和专项体能;素养维度评价运动健康意识和体育精神;实践维度考核体育活动组织和社会体育服务参加情况;从评价方式方面使用“过程性评价 + 终结性评价”,依靠课堂观察、训练记录、实践报告来跟踪学生学习过程,凭借期末技能测试、体能达标、项目成果展示做终结性评价;从评价主体方面采取多种评价方,除了教师评价之外,还要有专业体育机构评价(像专项技能认证);学生自评互评(像团队协作表现互评);社会反馈评价(像社区健身指导满意程度);保证评价结果客观全面;再由评价数据反哺教学,动态改良教学内容与方式,从而达成高校体育教学与体教融合理念高度适配的目的。
结语
因此体教融合视角下的高校体育教学优化是时代的必然要求,也是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通过重构目标、整合内容,革新方法,完善评价等等改进措施,可以解决教学与体教融合理念脱离,资源割裂,目标不对齐等问题。它不仅有利于学生运动技能和身体素质的培养,还可以提高学生的体育精神、社会适应能力等综合素质,为学生以后的发展打下基础。高校体育教学优化还会推动体教融合向纵深发展,促使体育与教育深度整合,为我国体育、教育事业共同发展贡献一份力量。
参考文献
[1]宋艳玲 . 体教融合视域下高校体育教学优化路径探索 [J].学周刊 ,2025,(12):7- 9.
[2]齐力 , 顾生程 . 体教融合背景下高校体育教学的优化路径研究 [J]. 当代体育科技 ,2024,14,(17):129- 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