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 AI 视域下高职公共体育教学模式的重构与效能提升研究
汪凯
武汉城市职业学院 湖北武汉 430077
1. 引言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快速发展,教育领域正经历深刻变革。智能AI 凭借其强大的数据处理、分析预测及个性化服务能力,为教育教学模式创新带来新契机。高职公共体育作为培养学生身体素质、运动技能与健康意识的重要课程,传统教学模式在教学效率、学生个性化需求满足等方面逐渐显露出局限性。在此背景下,探索智能 AI 视域下高职公共体育教学模式的重构路径,对于提升教学效能、推动高职体育教育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2. 理论基础与研究现状
2.1 智能 AI 在体育教学中的理论支撑
智能AI 技术融合机器学习、大数据分析、传感器技术等核心要素,其理论基础涵盖教育信息化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与个性化学习理论。教育信息化理论强调技术与教育的深度融合,为AI 技术应用于体育教学提供宏观指导;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注重学习者的主动建构,AI 可通过模拟真实运动场景,助力学生在实践中构建运动知识体系;个性化学习理论则要求教学适配个体差异,AI 凭借数据采集与分析能力,可精准识别学生体质、运动基础与学习风格,实现因材施教。
2.2 高职公共体育教学研究现状
当前,我国高职公共体育教学研究主要聚焦教学方法创新、课程体系优化等传统方向。在教学方法上,游戏教学法、分层教学法等被广泛应用,但仍存在教学内容与职业需求结合不紧密、学生主体地位体现不足等问题。在课程体系方面,部分高职院校虽已尝试增设新兴体育项目,但课程评价多依赖教师主观判断,缺乏科学量化标准。而智能 AI技术在体育教学中的应用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尤其在高职教育领域,针对公共体育教学模式系统性重构的研究相对匮乏,亟待深入探索。
3. 高职公共体育教学现存问题分析
3.1 教学过程缺乏个性化适配
传统高职公共体育教学通常采用统一授课和集体训练模式,难以兼顾学生个体差异。比如在篮球教学中,部分学生基础薄弱,而教师因班级人数多、教学时间有限,无法提供针对性指导,导致学生学习积极性受挫,教学效果不佳。智能 AI 技术的缺失,使得教师难以获取学生运动数据,无法精准把握学生学习进度与薄弱环节,教学针对性不足。
3.2 教学资源开发与利用不足
一方面,高职公共体育教学资源形式单一,多以教材、教师示范为主,缺乏生动直观的数字化资源。另一方面,现有教学资源难以满足学生多样化学习需求,例如针对不同职业岗位需求的特色体育教学资源匮乏。此外,资源更新滞后,未能及时融入新兴体育项目与运动理念,无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3.3 教学评价体系不完善
目前,高职公共体育教学评价主要以学生运动技能测试与课堂表现为依据,评价主体单一,多为教师为主、评价内容片面更侧重结果评价,忽视过程性评价与学生个体进步情况。部分学生虽运动天赋不足,但通过努力取得显著进步,却因传统评价方式无法得到充分认可,影响学习积极性。同时,缺乏科学的数据采集与分析手段,导致评价结果客观性与准确性不足。
4. 智能AI 视域下高职公共体育教学模式重构策略
4.1 构建个性化教学体系
基于智能 AI 技术,搭建学生体质与运动能力数据库。通过可穿戴设备,如智能手环、运动传感器等实时采集学生运动数据,包括心率、运动轨迹、动作规范度等,结合AI 算法分析学生身体机能与学习特点,制定个性化教学方案。针对体能较弱的学生,AI 系统可推荐循序渐进的训练计划;对于运动天赋较高的学生,提供进阶式技能提升课程,实现一人一案的精准教学。
4.2 创新教学资源开发与应用
利用 AI 技术开发多元化教学资源,如虚拟仿真运动场景、智能教学视频等。通过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技术,模拟复杂运动环境,让学生在安全、逼真的场景中进行技能训练,如滑雪、攀岩等高危项目的模拟教学。同时,依托 AI 数据分析学生学习偏好,推送个性化学习资源,如为喜欢舞蹈的学生推荐啦啦操、街舞教学视频。此外,建立教学资源共享平台,鼓励教师与学生共同参与资源创作与更新,形成动态化、开放式的资源生态。
4.3 完善智能化教学评价体系
引入AI 评价工具,构建多主体、多维度、全过程的智能化评价体系。评价主体除教师外,纳入学生自评、互评及 AI 系统自动评价;评价内容涵盖运动技能、学习态度、进步幅度等多个维度;评价过程贯穿课前预习、课中学习、课后巩固全环节。AI 系统通过视频分析技术自动评估学生动作规范度,结合学生日常训练数据生成综合评价报告,为教学改进与学生自我提升提供科学依据。
5. 智能AI 视域下教学模式重构的实施保障
5.1 加强硬件设施与技术平台建设
高职院校需加大资金投入,购置智能运动设备、可穿戴传感器、VR/AR 教学设备等硬件设施,搭建智能体育教学管理平台。该平台应具备数据采集、分析、存储及教学资源管理、课程安排等功能,实现教学全过程的数字化与智能化管理。同时,加强网络基础设施建设,确保数据传输的稳定性与流畅性。
5.2 提升教师 AI 应用能力与专业素养
开展针对体育教师的 AI 技术培训,内容涵盖 AI 基础理论、数据采集与分析方法、智能教学工具使用等。鼓励教师参与 AI 体育教学实践研究,通过校企合作、校际交流等方式,学习先进经验,提升将 AI技术与体育教学深度融合的能力。此外,建立教师激励机制,对在智能AI 教学模式创新中表现突出的教师给予奖励,激发教师创新积极性。
5.3 完善教学管理制度与政策支持
高职院校应制定智能 AI 体育教学相关管理制度,明确教学目标、教学流程、评价标准等规范。同时,出台鼓励教师开展 AI 教学改革的政策,如设立专项科研基金、将AI 教学成果纳入教师绩效考核等。此外,加强与企业、科研机构的合作,共同开展 AI 体育教学项目研究,争取政策与资金支持,为教学模式重构提供良好外部环境。
6. 结论
智能 AI 技术为高职公共体育教学模式重构与效能提升提供了新路径。通过构建个性化教学体系、创新教学资源开发与应用、完善智能化教学评价体系,并辅以硬件设施建设、师资培养与制度保障,可有效解决传统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提升教学针对性、资源丰富度与评价科学性。未来,随着 AI 技术的不断发展,高职公共体育教学应进一步深化与 AI 的融合,持续优化教学模式,为培养高素质、强体魄的技术技能人才奠定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 田小玲 . 人工智能赋能高校公共体育课程评价改革的价值、困境与策略 [J]. 当代体育科技 ,2025,15(11):74-77+83.DOI:10.16655/j.cnki.2095-2813.2025.11.020.
2. 生成式人工智能赋能的新型课堂教学评价与优化研究 [J]. 宋宇 ; 许昌良 ; 穆欣欣 . 现代教育技术 ,2024(12)
3. 基于“互联网+”高校大学体育信息化教学改革探析[J]. 邵语平 ; 李宏 . 办公自动化 ,2023(09)
作者简介:汪凯(1988.03—),男,汉族本科,讲师研究方向:体育教育、篮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