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校-社”共育理念下青少年体育社会组织建设基本思路
刘思宇
吉林大学体育学院 吉林长春 130000
摘要:本文以通化市为例,基于实证调查剖析“家-校-社”三方主体在青少年体育教育中的影响与作用,揭示现存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家-校-社”共育理念,深入探讨三方主体体育教育的功能性互补关系并阐述在此理念下青少年体育社会组织建设的基本思路,目的在于构建全方位、多层次的青少年体育教育生态,助力青少年健康成长。
关键词:“家-校-社”;青少年;社会组织
一、“家-校-社”三方主体对青少年体育教育影响作用的实证调查
本次调查所涉及的青少年基本信息呈现出多维度特点。在性别分布层面,男性占比62.23%(201人),女性为37.77%(122人),性别比例的不均衡意味着后续剖析体育参与状况时,需充分考量性别因素,挖掘不同性别在体育爱好、参与频率等方面可能存在的差异,从而为精准施策提供依据。聚焦年龄与年级,6-18岁成为主体人群,其中13-18岁更是以73.37%(237人)的高占比突显其重要性,该阶段涵盖初中、高中至大学,恰是青少年成长关键期,升学压力与身心快速变化并存,此时体育教育的作用举足轻重,调研成果将为有的放矢地规划体育发展策略提供关键指引。再看学校类型,义务教育学校(小学初中)占39.94%(129人)、普通高中占34.98%(113人),二者占比较大,鉴于不同类型学校在体育资源储备、课程编排上大相径庭,这为深入探究学校体育教育成效与问题构筑了分层剖析的框架,助力精准定位、靶向优化,全方位提升青少年体育实践质量。
(一)现阶段家庭对青少年体育教育的影响与作用实证分析
1.家长对孩子体育教育意识的提升
高达85%的家长认同体育教育对孩子成长的重要性,其中认为“非常重要”的占比60%。在与孩子日常交流中,超70%的家长会主动提及体育锻炼话题,鼓励孩子参与体育活动。例如,在孩子观看体育赛事时,80%的家长会借机讲解体育规则、运动员拼搏精神等知识,引导孩子树立正确体育观。
2.家长体育技能教授的局限性
仅有30%的家长表示自己能够熟练传授篮球运球、游泳基本技巧等体育技能,50%的家长坦陈仅了解皮毛,难以给予孩子专业指导。究其原因,一方面,家长自身成长过程中接受系统体育培训机会少,缺乏扎实技能基础;另一方面,现代社会生活节奏快,家长无暇提升自我体育素养以更好施教。在游泳技能教授上,虽深知游泳对孩子自救与健身意义重大,但因自身不精通,超75%家长只能依赖校外培训机构。
3.家长对孩子体育教育的支持
“家庭体育是社区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由家庭成员自发组织和参与,可满足家庭的运动需求,形式和场所灵活多样[1]。”家长对孩子体育教育的支持形式多样。在物质层面,90%的家长愿意为孩子购买体育用品,年均花费在500-1000元的家庭占比40%,涵盖运动鞋、运动器材等。时间精力投入上,75%的家长表示会定期陪伴孩子参加户外运动。但同时,仍有20%的家长因工作繁忙,每月陪伴孩子运动次数不足1次,成为家庭体育教育落实的阻碍。
(二)现阶段学校体育教育的影响与作用实证分析
学校承担的体育教育责任
学校作为青少年体育教育主阵地,肩负重任。“青年社会组织以青年人为主体,具有较高的专业素养和强烈的技术偏好,同时表现出追求社会价值目标和组织发展目标的双目标特征,既能为国家治理特别是基层社会治理提供专业高效且独具特色的治理服务,又能藉此获得社会认可并实现自身发展[2]。”
(三)现阶段社会层面对青少年体育教育的影响与作用分析
1.市场-培训俱乐部优势
市场中的体育培训俱乐部发展迅猛,为青少年体育技能进阶提供专业渠道。据统计,通化市现有正规注册体育培训俱乐部200家,涵盖游泳、网球、跆拳道等多种项目。在参与培训的青少年中,70%利用俱乐部培训熟练掌握至少一项体育技能,培训效果显著。不过,培训费用不菲,年均花费超5000元的家庭占比30%,成为部分家庭负担,且市场监管存在漏洞,个别俱乐部师资不达标、课程不规范现象时有发生。
2.社区优势
社区在青少年体育教育中具有地缘优势。70%的社区配备简易健身器材,如单杠、滑梯等,为青少年日常就近锻炼提供便利。部分社区组织暑期体育活动,参与青少年占社区适龄人口的40%,但活动持续性差,多为短期项目,缺乏系统规划。社区体育指导人员匮乏,专业社会体育指导员与青少年人口比例仅为1:500,难以提供精准运动指导。
3.青少年体育社会组织优势
青少年体育社会组织作为新兴力量,正逐步崭露头角。目前,通化市活跃着50个此类组织,以公益性质为主,专注于推广特色体育项目、组织体育赛事交流。如某轮滑组织举办全市青少年轮滑公开赛,吸引大量青少年参与,拓展体育社交圈。但其发展面临资金短缺困境,超80%组织反映运营资金紧张,影响活动规模与质量提升。
(四)问题发现与总结
基于此次家-校-社青少年体育情况调查发现,当前青少年体育教育存在诸多继续解决的问题。家庭层面,虽多数家长意识到体育教育的重要性,但在体育技能教授上存在局限,超半数家长难以给予专业指导,且部分家长因工作繁忙,陪伴孩子运动的时间精力不足,支持不均衡。学校方面,虽承担起体育教育主阵地责任,开足体育课、配备师资、开展课余活动,但教学内容滞后,新兴体育项目引入不足,同时受场地、器材限制,特色活动开展受限,影响体育教育全面性与创新性。社会层面,体育培训俱乐部虽能助力技能进阶,却存在收费高、市场监管不善问题;社区有地缘优势,配备了简易器材、组织少量活动,但缺乏系统规划、指导人员匮乏;青少年体育社会组织发展势头渐起,却深陷资金短缺困境,难以扩大活动规模、提升质量。总体而言,家庭、学校、社会三方未能形成紧密协同育人合力,在资源整合、功能衔接、责任落实上存在断层,急需构建全方位、多层次的协同体系,推动青少年体育教育良好发展。
二、“家-校-社”共育理念的提出与三方主体体育教育的功能性互补分析
“家-校-社”共育理念强调三方摒弃孤立,构建有机整体。家庭凭借亲情纽带,为孩子营造初始体育氛围,在日常习惯养成、兴趣启蒙上发力;学校依托专业师资、规范课程,夯实体育知识技能根基,实现体育教育标准化、普及化;社会以丰富资源、多元场景,为青少年体育拓展提供支撑,满足个性化、进阶需求。例如,家庭发现孩子对网球兴趣萌芽后,学校体育课提供基础网球教学,让孩子了解规则、掌握基本挥拍;课后家长带孩子去社区网球场练习,巩固学校所学;周末孩子参加专业网球俱乐部培训提升技能,或参与社会组织举办的网球交流赛积累经验,各方优势互补,为孩子体育成长铺就全程路径。在此过程中,信息共享、资源互济,家庭向学校反馈孩子在家锻炼难点,学校指导家庭科学育儿;社区为家庭、学校活动提供场地,学校输送体育人才助力社区赛事,社会组织整合各方需求,优化项目供给,三方联动,奏响体育共育乐章。
三、共育理念下青少年体育社会组织建设的基本思路
(一)市场性经营培训主体的扩张与公益性志愿服务组织的补位相结合
鼓励市场性经营培训主体在规范前提下稳健扩张。第一,政府给予政策优惠,扶持优质俱乐部连锁化发展,吸引资本注入,提升培训质量与覆盖范围。如对场地租赁、师资培训给予补贴,降低运营成本,促使培训费用合理化,让更多家庭受益。第二,要壮大公益性志愿服务组织,招募体育专业大学生、退休体育教师等组建志愿者队伍,深入社区、学校开展免费体育技能培训、赛事裁判服务等。以足球项目为例,市场俱乐部专注精英球员培养,收费培训;志愿者团队面向普通孩子普及足球规则、组织趣味足球赛,两者相得益彰,填补不同层次需求缺口,让青少年体育参与无死角。
(二)专业性的体育组织体系化与业余的体育趣缘团体的孵化相结合
要及时构建专业性体育组织体系,整合全市青少年体育俱乐部、运动协会,依据项目分类分级,建立统一培训标准、赛事认证体系,如打造青少年游泳星级认证,规范晋级流程,提升体育人才培养专业性、权威性。同时注重孵化业余体育趣缘团体,以学校兴趣小组、社区运动小队为雏形,引导青少年因相同体育爱好自发集结。学校、社区提供场地、基础器材支持,社会组织派遣教练定期指导,让趣缘团体成为青少年释放运动热情、结交朋友的乐园,为专业体育发展储备后备力量,实现体育人才培养“金字塔”式架构,底层广泛参与,顶层精英输出。
(三)政府公共体育服务的充分利用与社区自治资源的激活相结合
政府要加大公共体育服务投入,新建、改造体育场馆要向青少年免费或低收费开放,不断优化场馆预订系统,提高利用率。如在寒暑假增加开放时段,举办体育冬夏令营。社区充分激活自治资源,挖掘社区能人、热心居民担任体育活动组织者,利用社区闲置空间打造“口袋体育公园”,安装小型篮球架、乒乓球桌等。社会组织居中协调,承接政府购买服务项目,为社区引入专业体育资源,以体育为纽带,凝聚社区力量,将政府公共服务精准“滴灌”到社区青少年体育需求“土壤”,让“家-校-社”共育在社区落地生根,滋养青少年茁壮成长。综上所述,在“家-校-社”共育理念下建设青少年体育社会组织是系统工程,需精准剖析三方现状、深挖互补潜能、创新建设思路,全方位激活青少年体育教育活力,为青少年铸就强健体魄、培育健全人格奠定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朱云笙.学校、家庭、社区青少年体育联动运行机制研究[J].基础教育参考,2021(04):13-15.
[2]李腾子.青年社会组织参与基层社会治理的机制与策略[J].青年探索.2024(06):69-80.
[3]周铭扬.社区青少年体育数字治理的理论逻辑与实现路径[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23(02):21-24.
[4]王诗宗,宋程成,许鹿.中国社会组织多重特征的机制性分析[J].中国社会科学,2014(12):42-59.
[5]刘世定.社区治理的整合性分析框架:NGT[J].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1):4-5.
[6]风笑天.近十年国内青年研究的现状及其变迁分析[J].青年探索,2024(2):5-16.
[7]刘春蕾.青年社会组织参与城市社区治理:发展形势、问题瓶颈与推进路径——基于上海青年社会组织社区参与的调查[J].山东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16(3):31-36.
[8]朱峰,单耀军,张艳芬.基于整体生态建构的新时代青年社会组织政策发展创新观察[J].当代青年研究,2018(5):106-112.
[9]王思斌.发挥社会工作在社会建设中的综合作用[N].中国社会科学报,2024-07-16(5).
[10]王向民.分类治理与体制扩容:当前中国的社会组织治理[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5):87-96
基金项目: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 家-校-社 共育理念下青少年体育社会组织建设研究” (202410183036)
作者简介:刘思宇(2004-),男,满族,吉林通化人,吉林大学体育学院本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