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背景下培养小学生数学量感的教学策略
陈文梅
六盘水市水城区第五小学 553600
摘要:随着《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颁布,量感作为数学核心素养之一,成为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内容。本文结合新课标要求,从实践体验、生活情境、单元整合、可视化教学等维度,探讨培养小学生数学量有效感的策略。通过创设具身认知、活动跨学科融合实践、动态化问题场景等教学手段,帮助学生建立对"量"的直观感知与理解抽象,从而提升数学思维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奠定基础。
关键词:新课标;小学数学;量感;教学策略
一、引言
量感,这一概念指的是学生对于事物可测量属性及其大小关系的直观感知能力。它涵盖了对长度、面积、体积、质量等核心概念的感性认知。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数学教学的重点应当从单纯的知识传授转变为对学生数学素养的培养。在这一转变过程中,培育学生的量感显得尤为重要,因为它是连接具体经验与抽象思维的桥梁,是学生数学认知发展中的关键环节。然而,在当前的教学实践中,我们仍然可以看到一些问题,比如学生在缺乏量感的情况下,容易出现单位混淆、估测误差较大等问题。因此,开发和实施符合小学生认知特点的量感培养策略,对于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效果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量感培养的重要性
(一)促进数学抽象思维发展
量感培养通过具身体验(如测量、对比)帮助学生从具体事物中抽象出数学概念。例如,学生在测量校园面积花园时,需将实际空间与面积单位结合,逐步形成“1平方米=100平方分米”的抽象认知。通过这样的过程,学生不仅能够理解数学概念,还能够将这些概念应用到现实世界的问题解决中,从而促进他们数学抽象思维的发展。
(二)增强数学学习兴趣与自信
当学生能准确估测常见物体的重量或长度时,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会转化为学习内驱力。例如,通过“1千克水果拎重”活动,学生从生活经验中建立质量量感,这不仅能够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质量的概念,还能够降低对数学应用的畏难情绪。这种积极的体验能够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增强他们的自信心,从而在数学学习的道路上走得更远。
(三)奠定高阶数学学习基础
量感是理解比例、函数等复杂概念的前置条件。例如,在星空观测活动中测量天体角度,可帮助学生未来学习三角函数时建立直观的空间量感。这种量感的培养不仅限于对单一概念的理解,它还能够帮助学生在面对更高级的数学问题时,能够快速地建立起数学模型,从而为高阶数学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培养数学小学生量感的教学策略
(一)生活化情境教学:联结数学与生活经验
将数学知识与学生熟悉的生活场景深度融合,通过超市购物、校园测绘等真实情境,帮助学生建立具象化的量感认知。例如,在"家庭装修"主题活动中,学生需计算墙面涂料用量(面积单位)、地板铺设数量(体积单位),并结合建材市场报价单进行成本核算。教师可提供校园平面图,让学生标注篮球场(约420平方米)、图书馆(约1200平方米)等区域,通过对比感知"公顷"与"平方米"的量级差异。此类活动使学生理解"量"不仅是抽象数字,更是解决实际问题的工具。
(二)具身实践活动:强化多感官参与体验
设计“做”中学的体验式课程,通过一系列的实践活动,如测量、估测、对比等,来深化学生对量感的理解和培养。这种课程旨在让学生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亲身体验和掌握量度的概念。
1. 身体度量工具化:利用学生自己的身体部位作为度量工具,例如用手掌测量课桌的面积,以手掌的大小作为1平方分米的参照;用步长来估算走廊的长度,以步距大约50厘米作为测量单位。通过这种方式,学生的身体成为了一个量感的参照系,帮助他们更直观地理解长度单位。
2. 植物生长实验:在课程中,学生每周都会记录绿豆苗的高度变化,使用毫米级精度的测量工具,如游标卡尺,来确保数据的准确性。然后,他们将这些数据绘制成生长曲线图,通过图表直观地感受微观量级的差异,从而更深刻地理解植物生长的细微变化。
3.误差探索活动10:在小组合作的环节中,学生们将分成小组,使用不同的测量工具来测量同一块黑板的长度。每个小组可能会使用卷尺(精确到毫米的测量工具)、绳子(需要分段标记长度)等不同的工具。通过对比各种工具测量结果的误差范围,学生们将能够理解精确测量与估算之间的关系,以及在实际操作中如何选择合适的测量工具。
(三)跨学科整合:构建结构化知识体系
以“城市公园规划”项目为例,开展一次富有成效的跨学科学习活动。在这个项目中,学生们不仅能够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而且还能体验到不同学科之间的相互联系与融合。在数学领域,学生们可以通过计算绿化带面积占比,深入理解分数的应用。他们学习如何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模型,并通过精确计算来优化公园的绿化布局。此外,他们还可以制作1:100的比例模型,通过步道与长度比例尺的换算,锻炼空间想象能力和模型制作技巧。科学领域则让学生们亲自动手测量土壤密度,通过探究质量与体积的关系,他们能够科学地评估不同植被的承载力,为公园的植物选择和布局提供了科学依据。
在美术领域,学生们可以按比例绘制三维立体模型,通过这一过程,不仅能够提升学生的绘画技巧,更重要的是,还能让他们学会如何感知和表达空间量感,这对于理解公园的整体布局和设计美学至关重要。
这种整合教学的方式打破了传统学科之间的壁垒,让学生们在解决一个复杂问题的过程中,建立起了对“量”的系统认知。他们学会了如何将数学、科学和美术等多学科知识综合运用,从而培养了他们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通过这样的学习体验,学生们不仅增长了知识,更提升了综合素养,为未来的学习和生活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四)多元评价体系:追踪量感发展轨迹
建立“过程性+终结性”评价机制,旨在全面评估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最终成果:
1. 量感档案成长袋:通过收集学生在不同阶段绘制的校园地图(其中涉及比例尺的应用)、家庭月度水电数据统计图(通过这些图表学生可以感知数量级的变化)等过程性作品,来记录和反映学生量感的成长和进步;
2. 分层达标测试:设计不同难度层次的测试,以适应不同学生的学习水平。
四、结语
综上所述,量感的培养不仅对小学生数学学习具有深远的影响,而且对其整体认知发展和未来学习具有不可估量的价值。通过生活化情境教学、具身实践活动、跨学科整合以及多元评价体系等策略,我们能够有效地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并为他们解决实际问题提供必要的工具和方法。量感的培养是一个长期而系统的过程,需要教师、学生和家长的共同努力和持续关注。让我们携手合作,共同为孩子们的数学素养和综合能力的提升奠定坚实的基础,开启他们通往未来成功之路的大门。
参考文献
[1]朱家乐,李祖祥.新课标视角下小学量感培养的情境教学策略[J].中小学教师培训, 2023(2):43-48.
[2]李阳.小学数学教学中量感培养的有效策略[J].小学生(下旬刊), 2023(5):28-30.
[3]王旭丹.新课标下小学生数学"量感"体验式教学培养策略[J].天津教育, 2023(36):28-30.
[4]黄桂娇.浅谈核心素养下小学数学量感的培养策略[C]//广东省教师继续教育学会第六届教学研讨会论文集(二).2023.
[5]张启青.新课标视角下小学生数学"量感"体验式教学培养策略研究[J]. 2024.
课题编号:2023LPSY131
课题名称:《新课标背景下培养小学生数学量感的教学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