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引领下高校课程思政的价值重塑与实践路径

作者

彭博 王玥琰

1黑龙江农业工程职业学院,黑龙江省哈尔滨市,150088 2东北农业大学,黑龙江省哈尔滨市,150006

摘要:二十届三中全会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出了新要求,高校课程思政应以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为引领,进一步明确高校课程思政改革的价值取向,通过对高校课程思政的价值重塑,将二十届三中全会关于改革发展、现代化等理念融入课程思政之中,既有助于推动高校课程思政改革实践,也能够提升高校人才培养的整体质量。

关键词: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价值;课程思政;重塑路径

引言

课程思政以落实好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作为价值遵循,但当前在育人环节还存在一些问题,如部分教师对课程思政认识程度不足,思政元素与专业课程融合得不够紧密的问题。在这一背景下,有必要以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为引领,通过重塑课程思政的价值,实现高校课程思政与学生需求的精准对接,以更好地适应新时代的发展需求。

一、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对高校课程思政的价值引领

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对高校课程思政的价值引领主要体现在提升课程思政的时代性和增强课程思政的实效性两个重要方面。

(一)提升课程思政的时代性

二十届三中全会聚焦于进一步深化全面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等重大战略部署,为新时代高校课程思政改革提供了新的议题、内容和方向。全会精神提出了众多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完全可以将这些内容融入课程教学之中,更新课程内容,使课程思政更贴近时代发展,更符合教学实际,更满足学生实际需求。

(二)增强课程思政的实效性

增强课程思政的实效性体现在实践教学层面,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也是提升课程思政实用性的关键手段。高校在思政教学过程中可以组织学生系统学习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趁热打铁引导学生参加相关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全会精神的实践价值,真正做到知行合一。

二、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对高校课程思政的价值重塑

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对高校课程思政的价值重塑主要包括教学目标的重塑、教学内容的重塑及教学方法的重塑三个重要方面。

(一)教学目标的重塑

将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融入高校课程思政之中,更有利于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落实。以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为引领,实现知识教学、能力培养、素质提升、人格重塑相统一,让学生在二十届三中全会的精神引领下,增强社会责任感和家国情怀,在新教学目标引领下,使学生对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有更为深刻认知,成为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的宣传者。

(二)教学内容的重塑

教学内容是课程思政的核心载体,要想通过高校课程思政让学生更加深刻领会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要义,就必须对各类课程蕴含的思政元素进行深入挖掘。一方面,要对公共课程、专业课程的知识点进行梳理,将思政元素和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巧妙地融入专业知识讲解之中。另一方面,在实际教学中应创设学科协同创新平台,完善“一课一品”实践教学模式,凸显课程思政教学特色,抓住课程思政“主战场”。

(三)教学方法的重塑

课程思政要求更加注重学生的参与和体验,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强大的渗透性,要通过教学方法重塑,使课程思政更加生动、有趣、有效,真正地将思想政治教育育人化于无形之中,通过案例式教学、混合式教学、微课式教学等方式,让高校教师在教学方法创新上能够获得更多支持,对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通过大话小说、小中见大;旧话新说,新词入耳;大家共说、对话走心的方式传到学生耳中,走进学生心中,切实提升高校思政课教学质量。

三、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背景下高校课程思政的实践路径

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背景下高校课程思政的实践路径可以围绕教师队伍建设、课程体系建设及校园文化建设三个层面展开具体地探索。

(一)教师队伍建设

提升教师对课程思政价值的认同极为关键。在教师队伍建设过程中,必须坚持社会主流思想的引导。例如,可以开展二十届三中全会专题培训,邀请二十届三中全会讲习团成员对教师进行培训,通过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的讲解,丰富教师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知识储备。并通过课程思政公开课等形式,督促教师自觉将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融入日常教学中。同时,为思政课教师提供试错的包容机制,鼓励教师运用创新思维和辩证思维,以技术赋能的方式推动课程思政教学改革,进一步增强课程思政的引领性、互动性和趣味性。

(二)课程体系建设

课程体系的建设应从优化课程设置入手,构建“公共基础课 + 专业必修课 + 专业选修课”的课程思政体系。在公共基础课中,如大学语文、大学英语,融入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挖掘课程中蕴含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文化自信等元素,并将其融入实际教学中。同时,还需编写特色教材,高校课程思政应与时俱进,组织专业教师和思政教师共同编写思政教材,将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融入教材之中。教材编写应结合时代发展和学生实际需要,选取与二十届三中全会相关联的案例和故事,进一步增强教材的可读性和吸引力。

(三)校园文化建设

必须充分重视校园文化建设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关联性,校园文化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载体和渠道,二者在育人方面目标、方向一致。应有目的、有步骤、有组织地将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融入校园文化建设之中,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内容来培养、影响和教育学生。例如,通过青年大学习等活动向学生讲述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让学生在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的感召下,厚植爱国之情,增强学习意识,努力提升自身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侯惠勤.深入领悟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改革精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思考[J].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2024,10(09):4-15.

[2]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笔谈[J].思想政治课研究,2024,(04):28-47.

[3]孙宁.新时代高校课程思政建设价值与路径探究[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23,(33):96-97.

[4]陈慧女.高校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教学资源双向供给的现实需求和机制构建[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3,(21):29-32+60.

[5]宋婷,王彦飞.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现实样态与提升路径——基于海南省区域样本高校的审视[J].武汉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3,35(04):84-89.

[6]高原,李洪修.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制度逻辑、现实问题与策略取向[J].中国轻工教育,2023,26(06):1-7.

[7]田蕊.“大思政”理念下高校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协同育人的问题与路径探析——基于马克思的系统论视角[J].大学,2024,(21):74-77.

[8]邱振中.高校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协同育人实践路径探究——评《高校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协同育人问题研究》[J].中国教育学刊,2024,(09):142.

[9]冯冬冬,张宇,赵义军.“双碳”目标下高校课程思政与实践协同创新路径研究——以哈尔滨工业大学为例[J].教书育人(高教论坛),2024,(30):100-103.

[10]童玉琴,秦莉.精准思维视域下高校课程思政数字化建设研究[J].淮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4,24(06):85-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