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田水利发展及技术研究与推广应用重点分析
叶建宁
宁夏惠鑫水电工程有限公司 753200
摘 要:本文深入探讨农田水利的发展现状以及技术研究与推广应用的重点。通过分析当前农田水利面临的问题,阐述各类农田水利技术特点,并结合实际案例剖析技术应用效果与推广经验,旨在明确农田水利发展方向,强调技术研究与推广对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为推动农田水利事业进步提供理论与实践参考。
关键词:农田水利;技术研究;推广应用
一、引言
农业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其稳定发展关乎国家粮食安全与社会稳定。而农田水利作为农业发展的命脉,是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保障农作物高产稳产的关键因素。良好的农田水利设施与先进的水利技术,能够有效调节水资源时空分布,满足农作物生长对水分的需求,抵御旱涝灾害。随着时代的发展,水资源短缺、气候变化等问题给农田水利带来新挑战,深入研究农田水利发展及技术研究与推广应用重点,对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现实意义[1]。
二、农田水利发展现状
(一)农田水利设施建设情况
经过多年建设,我国农田水利设施取得一定成果。灌溉工程方面,众多大型灌区得到持续改造与完善,灌溉面积逐步扩大,部分地区实现了从传统漫灌向节水灌溉的转变。例如,一些经济发达地区建设了滴灌、喷灌等高效节水灌溉系统,提高了水资源利用效率。排水工程方面,许多易涝地区构建了较为完善的排水体系,有效降低了洪涝灾害对农作物的影响。然而,整体来看,我国农田水利设施仍存在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部分偏远地区和经济欠发达地区,农田水利设施建设滞后,设施老化失修现象严重,难以满足现代农业发展需求。
(二)水资源利用效率
在水资源利用方面,虽然节水意识逐渐增强,部分地区推广了节水灌溉技术,但整体水资源利用效率仍有待提高。传统漫灌方式在一些地区依旧广泛存在,这种灌溉方式水资源浪费严重,灌溉水利用系数较低。同时,由于缺乏科学的水资源调配与管理,部分地区存在水资源过度开采或不合理使用情况,导致地下水位下降、水体污染等问题,进一步加剧了水资源短缺矛盾,影响农田水利可持续发展[2]。
(三)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
当前,我国农田水利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在不断改革与完善。部分地区建立了政府主导、农民参与的管理模式,明确了各级管理部门职责,加强了对农田水利设施的维护与管理。但在实际运行中,仍存在一些问题。管理主体不明确,导致部分小型农田水利设施无人管理或管理不善;运行维护资金不足,设施老化损坏后无法及时修复;农民参与度不高,对设施维护管理积极性低,影响农田水利设施正常运行与效益发挥。
三、农田水利发展面临的问题
(一)基础设施老化与建设滞后
许多早期建设的农田水利设施,如灌溉渠道、泵站等,由于使用年限较长,缺乏及时维护与更新,老化损坏严重。渠道渗漏现象普遍,不仅浪费水资源,还影响灌溉效果;泵站设备陈旧,效率低下,增加运行成本。同时,随着农业现代化进程加快,对农田水利设施的标准和功能要求不断提高,现有设施在规模、布局和配套方面存在不足,难以满足现代农业规模化、集约化发展需求。例如,一些新型农业种植模式对灌溉精准度要求更高,而现有灌溉设施无法精准控制灌溉水量和时间[3]。
(二)水资源短缺与时空分布不均
我国水资源总量丰富,但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低,且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北方地区水资源短缺问题尤为突出,季节性干旱频繁发生,严重影响农作物生长。在南方地区,虽然水资源相对丰富,但降水季节分配不均,易出现季节性洪涝和干旱交替现象。此外,由于气候变化影响,极端天气事件增多,进一步加剧了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状况,给农田水利工程规划、建设与运行管理带来更大挑战。
(三)资金投入不足
农田水利建设与维护需要大量资金支持,但目前资金投入存在不足问题。一方面,政府财政投入有限,难以满足大规模农田水利设施建设与改造需求。另一方面,社会资本参与农田水利建设的积极性不高,主要原因在于农田水利项目投资回报率低、回收周期长,且面临一定自然风险。资金短缺导致农田水利设施建设进度缓慢,维护管理不到位,制约农田水利事业发展。
四、农田水利技术推广应用重点
(一)加强技术研发与创新
加大对农田水利技术研发的投入,鼓励科研机构、高校与企业开展合作,针对我国农田水利发展面临的实际问题,研发适合不同地区、不同农作物的先进技术和设备。例如,研发适应干旱地区的高效节水灌溉技术与设备,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研发智能化农田水利管理系统,实现水资源实时监测、精准调配和自动化控制。同时,加强对新技术的试验与示范,在不同地区建立试验示范基地,展示新技术的应用效果,为技术推广提供实践依据[4]。
(二)完善技术推广体系
建立健全以政府为主导,农业科研院校、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等多方参与的多元化农田水利技术推广体系。加强基层推广队伍建设,提高推广人员专业素质和服务能力,通过培训、进修等方式,使其掌握最新的农田水利技术和推广方法。创新推广手段,利用互联网、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搭建农田水利技术推广服务平台,及时发布技术信息、开展技术咨询和培训服务。同时,加强与农民的沟通与交流,了解农民实际需求,提高技术推广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三)提高农民技术应用能力
加强对农民的技术培训,提高农民对农田水利新技术的认识和应用能力。通过举办培训班、现场示范、技术讲座等形式,向农民传授节水灌溉、排水、水资源调配等技术知识和操作技能。建立农民技术示范户,发挥示范带动作用,让农民亲眼看到新技术带来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激发农民应用新技术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制定相关扶持政策,对采用新技术的农民给予一定的补贴和奖励,降低农民应用新技术的成本和风险[5]。
(四)注重技术适应性与配套性
在推广农田水利技术过程中,要充分考虑不同地区的自然条件、土壤类型、农作物种植结构等因素,选择适宜的技术和设备。例如,在山区推广滴灌技术时,要结合地形特点,合理设计滴灌系统布局;在盐碱地推广排水技术时,要选择能够有效降低地下水位、防止土壤返盐的排水方式。同时,注重技术的配套性,将灌溉、排水、水资源调配等技术有机结合,形成综合的农田水利解决方案,提高农田水利工程整体效益。
五、结论
农田水利作为农业发展的重要支撑,其发展水平直接影响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农村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面对当前农田水利发展面临的基础设施老化、水资源短缺、资金投入不足、技术推广应用障碍等问题,需要加强农田水利技术研究与推广应用。通过研发先进适用技术、完善推广体系、提高农民技术应用能力和注重技术适应性与配套性等措施,推动农田水利技术创新与发展,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改善农业生产条件,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在未来的发展中,应持续关注农田水利领域的新技术、新趋势,不断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农田水利发展模式,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推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提供坚实保障。
参考文献:
[1]曹灵娜.节水灌溉技术在农田水利灌溉中的应用[J].现代农村科技,2025,(01):70-71.
[2]张任春.滴灌技术在会宁县农田水利节水灌溉中的应用分析[J].南方农业,2024,18(24):118-120.
[3]汪海东.西营河灌区农田水利高效滴灌节水技术的应用[J].农业技术与装备,2024,(12):40-42.
[4]吴成华.农田水利中节水灌溉技术应用及对农业灌溉效率的影响[J].种子世界,2024,(12):177-179.
[5]邢成生.农田水利灌溉基本模式及节水技术应用价值和方式的分析[J].种子世界,2024,(12):174-1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