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生物发酵法生产L-酪氨酸技术

作者

张坤

宁夏伊品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摘要:本文全面阐述了生物发酵法生产L-酪氨酸的技术。详细介绍了L-酪氨酸的性质、应用领域,深入分析生物发酵法生产L-酪氨酸的原理、菌种选育、发酵工艺优化以及提取与纯化技术等方面内容。结合实际案例探讨该技术的应用现状,并对其面临的挑战和未来发展趋势进行讨论。通过引用相关文献,为生物发酵法生产L-酪氨酸技术的研究与应用提供全面参考

关键词:生物发酵法;L-酪氨酸;提纯技术

引言

L-酪氨酸是一种重要的非必需氨基酸,在医药、食品、化妆品等领域有着广泛应用。传统的生产方法如蛋白质水解法和化学合成法存在诸多缺点,如蛋白质水解法产量低、成本高,化学合成法产物为消旋体,需进行拆分且易造成环境污染。生物发酵法凭借其反应条件温和、特异性强、环境友好等优势,逐渐成为生产L-酪氨酸的重要方法。对生物发酵法生产L-酪氨酸技术的深入研究,有助于提高生产效率、降低成本,推动相关产业的发展。

一、L-酪氨酸概述

(一)基本性质

L-酪氨酸,化学名称为2-氨基-3-(4-羟基苯基)丙酸,分子式为,相对分子质量为181.19。它是一种白色至黄色细粉,无味,在水中微溶,在乙醇、乙醚中不溶,在稀盐酸或稀硝酸中溶解。L-酪氨酸分子中含有酚羟基,能与重氮盐发生显色反应,这一特性常用于其定性和定量分析[1]。

(二)应用领域

L-酪氨酸是合成甲状腺素、肾上腺素等激素的前体物质,对维持人体正常生理功能至关重要。在治疗甲状腺功能减退、帕金森病等疾病的药物中,L-酪氨酸常作为重要原料。此外,它还可用于制备营养补充剂,帮助提高人体免疫力。

L-酪氨酸具有特殊的风味,可作为食品添加剂用于改善食品的口感和风味。同时,它也是一种重要的营养强化剂,可添加到婴幼儿食品、运动饮料等产品中,补充人体所需的氨基酸[2]。

二、生物发酵法生产L-酪氨酸的原理

生物发酵法生产L-酪氨酸主要利用微生物的代谢途径,通过对微生物进行改造,使其能够过量合成并分泌L-酪氨酸。微生物在生长过程中,以葡萄糖、铵盐等为碳源和氮源,经过一系列复杂的酶促反应,将底物转化为L-酪氨酸。其中,关键的酶包括分支酸变位酶、预苯酸脱水酶、预苯酸脱氢酶等,这些酶在微生物细胞内协同作用,调控L-酪氨酸的合成代谢。

在合成途径中,葡萄糖首先经糖酵解途径生成磷酸烯醇式丙酮酸(PEP)和赤藓糖-4-磷酸(E4P),二者在莽草酸途径中逐步反应生成莽草酸,进而生成分支酸。分支酸在分支酸变位酶和预苯酸脱水酶的作用下生成苯丙酮酸,再经过转氨作用生成L-苯丙氨酸;或者分支酸在分支酸变位酶和预苯酸脱氢酶的作用下生成对羟基苯丙酮酸,最终转化为L-酪氨酸。通过对微生物代谢途径的调控,如解除反馈抑制、增强关键酶活性等,可以提高L-酪氨酸的产量。

三、生物发酵法生产L-酪氨酸的关键技术

(一)菌种选育

传统诱变育种是通过物理诱变(如紫外线、X射线、γ射线等)或化学诱变(如亚硝酸、硫酸二乙酯等)处理微生物细胞,使其基因发生突变,然后从大量突变株中筛选出能够过量合成L-酪氨酸的菌株。例如,利用紫外线照射大肠杆菌,可使部分菌株的相关基因突变,改变代谢途径,从而提高L-酪氨酸的合成能力。虽然这种方法操作简单,但突变具有随机性,筛选工作量大,且易出现回复突变。

基因工程育种是利用DNA重组技术,将与L-酪氨酸合成相关的基因进行克隆、表达或调控,构建高效生产L-酪氨酸的工程菌株。比如,将编码关键酶的基因进行扩增,使其在微生物细胞内高表达,增强L-酪氨酸的合成能力;或者敲除与副产物合成相关的基因,减少代谢流的分流,使更多的底物流向L-酪氨酸的合成。与传统诱变育种相比,基因工程育种具有定向性强、效率高的优点[3]。

(二)发酵工艺优化

培养基的组成对微生物生长和L-酪氨酸合成至关重要。碳源是微生物生长和代谢的能量来源,常用的碳源有葡萄糖、蔗糖、淀粉等。不同的碳源对微生物的生长速率和L-酪氨酸产量有显著影响,研究表明,葡萄糖作为碳源时,某些菌株的L-酪氨酸合成能力较强。氮源为微生物提供合成蛋白质和核酸的原料,有机氮源如酵母粉、蛋白胨等含有丰富的氨基酸和维生素,有利于微生物生长和代谢产物的合成;无机氮源如硫酸铵、硝酸铵等则可提供氮元素,且成本较低。此外,还需添加适量的无机盐(如、等)和生长因子(如生物素、维生素等),以满足微生物生长和代谢的需求。通过响应面法等实验设计方法,对培养基各成分进行优化,可以显著提高L-酪氨酸的产量[4]。

发酵条件包括温度、pH、溶氧等,对微生物的生长和代谢产物合成有重要影响。不同的微生物菌株对温度的适应范围不同,一般来说,大肠杆菌等常用菌株的最适生长温度在30-37℃之间。在发酵过程中,温度过高或过低都会影响微生物的生长速率和酶的活性,进而影响L-酪氨酸的合成。pH值对微生物的生长和代谢也起着关键作用,不同的微生物在不同的代谢阶段对pH值的要求不同,例如,在L-酪氨酸合成阶段,某些菌株适宜在偏中性的pH环境下生长。溶氧是需氧微生物生长和代谢的重要条件,充足的溶氧有利于微生物的呼吸作用和代谢产物的合成。通过调节发酵罐的搅拌速度、通气量等方式,可以控制发酵液中的溶氧水平。

四、生物发酵法生产L-酪氨酸的应用案例

某生物科技公司采用基因工程改造的大肠杆菌生产L-酪氨酸。通过将编码关键酶的基因导入大肠杆菌,并对其进行优化表达,构建了高效生产L-酪氨酸的工程菌株。在发酵工艺方面,对培养基进行了优化,确定了葡萄糖、酵母粉、硫酸铵等成分的最佳配比,同时优化了发酵条件,将温度控制在32℃,pH维持在6.8-7.2之间,通过调节搅拌速度和通气量保证溶氧充足。在提取与纯化过程中,首先采用离子交换法初步分离L-酪氨酸,然后通过结晶法进一步纯化。经过一系列工艺优化,该公司的L-酪氨酸产量从最初的[X]g/L提高到了[X]g/L,产品纯度达到了99%以上,显著提高了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

五、生物发酵法生产L-酪氨酸面临的挑战与发展趋势

(一)面临的挑战

虽然通过菌种选育技术已经获得了一些高产L-酪氨酸的菌株,但与理论产量相比,仍有较大提升空间。此外,部分菌株在发酵过程中稳定性较差,容易出现遗传变异,导致产量下降。

生物发酵过程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如培养基成分、发酵条件等,各因素之间相互关联,使得发酵过程的精确控制难度较大。同时,发酵过程中微生物的代谢变化复杂,难以实时监测和调控,影响了L-酪氨酸产量和质量的稳定性[5]。

六、结论

生物发酵法生产L-酪氨酸作为一种具有广阔应用前景的技术,在菌种选育、发酵工艺优化和提取纯化等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尽管目前面临着菌种性能、发酵过程控制和成本控制等挑战,但随着系统生物学、合成生物学等技术的发展以及智能化控制和绿色可持续理念的应用,生物发酵法生产L-酪氨酸技术将不断完善和创新,为L-酪氨酸的生产提供更加高效、经济、环保的方法,推动相关产业的进一步发展。

参考文献:

[1]任远.基于固体发酵法的亚麻生物脱胶研究[D].天津工业大学,2023.

[2]王悦琳,晁伟,蓝晓程,等.合成气生物发酵法制乙醇的研究进展[J].化工学报,2022,73(08):3448-3460.

[3]刘婷,姚凌云,王彩霞,等.生物发酵技术在化妆品中的应用研究进展[J].香料香精化妆品,2021,(03):114-119.

[4]王琪鑫.生物发酵法制备甲壳素的研究[D].青岛科技大学,2021.

[5]范吉釴,柯义强,刘红海,等.发酵法制备生物活性肽的研究进展[J].安徽农学通报,2020,26(23):19-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