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式现代化人民性意蕴的生成逻辑:历史溯源、实践驱动与价值导向
王琳琳
沈阳航空航天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辽宁 沈阳 110136
摘要:中国式现代化具有深刻的人民性价值意蕴,内含独特的生成逻辑。通过历史溯源追溯其思想渊源与演变脉络,从实践驱动阐述其在不同历史阶段的具体塑造,结合价值导向分析其内涵深化机制。以此全面揭示中国式现代化人民性意蕴的生成路径,为深入理解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特征及人民性内涵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中国式现代化;人民性意蕴;生成逻辑;实践驱动
中国式现代化作为独具中国特色的现代化发展模式,其核心的人民性意蕴贯穿于整体发展进程,并构成中国式现代化区别于其他现代化路径的鲜明特质。深入探究这一人民性意蕴的生成逻辑,对于科学把握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内涵、明晰其发展动力以及考察其价值取向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一、历史溯源:中国式现代化人民性意蕴的渊源与演进
(一)古代民本思想——人民性意蕴的根基
中国式现代化人民性意蕴的历史可追溯至古代中国的民本思想。先秦时期,儒家倡导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的理念,将民众置于国家治理的重要地位,凸显了对民众权益的初步关切。道家亦秉持 “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 的观点,体现出对百姓意愿的尊重与顺应。这些古代民本思想虽生发于封建宗法社会的土壤,却蕴含着对人民地位和作用的朴素认知,为中国式现代化人民性意蕴的孕育深植思想之源,奠定理论根基。
(二)近代社会变革——人民性意蕴的转型
近代以来,中国面临着列强侵略、民族危亡的严峻局势,传统社会结构与思想体系遭受剧烈冲击。在救亡图存的时代洪流中,人民性意蕴经历了深刻的转型与拓展。太平天国运动提出 “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 等主张,虽受农民阶级局限性的束缚,但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对广大农民土地权益的关注,体现了人民对基本生存资料的诉求,成为人民性意蕴在近代社会变革初期的一种表达。辛亥革命则赋予人民政治权利,体现人民性意蕴在近代中国开始从传统民本思想向具有现代民主色彩的人民主体意识的转变,开启了人民性意蕴在近代社会变革中的新篇章。
(三)马克思主义传播与革命实践——人民性意蕴的强化
1919年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广泛传播,为中国式现代化人民性意蕴的发展注入理论支动力。中国共产党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际紧密结合,确立了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的初心使命。这一人民性价值取向体现在革命运动诸多实践中,如,土地革命战争期间 “打土豪、分田地”,切实满足了广大农民对土地的迫切需求。这一时期,人民不仅是革命的主力军,更是革命胜利的根本保障,一切为了人民成为革命行动的根本准则。中国式现代化人民性意蕴中的人民主体地位也得以确立,并在革命实践中不断强化,为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二、实践驱动:中国式现代化人民性意蕴的具体塑造
(一)人民主体地位在经济建设中的初步彰显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踏上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征程。在这一时期,中国式现代化人民性意蕴在经济建设领域开启了初步塑造。国家集中力量发展重工业,广大人民群积极投身其中,为国家工业体系的初步建立贡献了巨大力量。同时,广大农民踊跃参与到互助合作的生产模式中,合理调配劳动力、生产资料,有效提高了生产效率,改善了自身的生活条件,丰富了中国式现代化人民性意蕴在经济建设领域的内涵。
(二)市场经济环境下人民主体作用的充分发挥
改革开放时期,中国经济开启了高速发展新篇章。在市场经济环境下,中国式现代化人民性意蕴在人民主体作用的发挥维度得到了更为充分的体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使得农民能够根据市场需求和自身实际情况自主安排生产经营活动。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各类企业得以长足发展。广大劳动者在市场竞争中凭借自身的专业技能、创新思维,推动了传统制造业企业、新兴科技企业等的蓬勃发展,进一步强化了中国式现代化人民性价值意蕴。
(三)高质量发展中的人民深度参与与共享发展
新时代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的发展阶段,中国式现代化迎来高质量发展的新征程。在脱贫攻坚战中,党和国家通过产业扶贫、教育扶贫、健康扶贫等多种精准帮扶方式,为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量身定制脱贫方案,展示了人民在消除贫困、共享发展成果方面的深度参与。在科技创新领域,无数科研人员和普通劳动者集体攻坚,使中国在高铁、5G、航天等诸多领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人民智慧和人民创造塑造了中国式现代化人民性意蕴中的人民主体意识,明确了人民既是科技创新的参与者,也是科技成果的受益者。
三、价值导向:中国式现代化人民性意蕴的深化机制
(一)发展为了人民——以人民需求为导向的价值目标设定
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其中 “发展为了人民” 作为核心价值导向,对中国式现代化人民性意蕴的内涵深化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始终以满足人民群众的需求为首要目标。这体现在注重分配公平,通过税收、社会保障等政策手段,合理调节收入差距,提高居民收入水平,改善民生。同时,在住房、教育、医疗等民生领域,持续推进改革,实现资源公平分配。这一过程不仅是对 “发展为了人民” 价值理念的具体践行,也使得中国式现代化人民性意蕴从关注人民的基本生存需求逐渐向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转变。
(二)发展依靠人民——人民主体地位的理论强化
“发展依靠人民” 作为另一个重要的价值导向,强调人民是推动发展的根本力量。从理论层面来看,历史唯物主义明确指出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这一观点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得到充分体现。各领域高度重视并积极鼓励人民群众参与。在科技创新领域,国家设立科研基金、提供科研平台等,吸引广大科研人员和普通劳动者积极参与到科技研发中来,充分发挥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在社会治理领域,建立民主协商机制、开展志愿服务活动等,让人民群众充分发挥主体作用,参与到社会治理的各个环节。不仅强化了中国式现代化人民性意蕴中的人民主体意识,也使这一意识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中不断深化。
(三)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共享发展理念的贯彻与人民权益保障
“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是中国共产党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重要内容,也是中国式现代化人民性意蕴内涵深化的重要方向。在教育领域,通过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加大对贫困地区教育投入等措施,确保个体都能接受良好教育;在住房领域,通过保障性住房政策、住房公积金制度等,帮助低收入群体解决住房问题。这些举措不仅贯彻了共享发展理念,而且切实保障了人民的权益,使得中国式现代化人民性意蕴从关注人民的基本权益保障向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转变,进一步深化了其内涵。
参考文献:
[1]陈红娟,张亚润.比较视域下中国式现代化历史观的鲜明特质[J].思想理论教育,2024-06-05.
[2]王婷,李少军.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与人的全面发展[J].理论视野,2022-06-15.
作者简介:
王琳琳(1991—),女,汉族,山东省平度市人,职务:沈阳航空航天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职称:副教授,学历: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基金项目:本文系辽宁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基金项目“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意识形态工作人民性的重要论述研究”(项目编号:L19CKS00)阶段性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