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股沟疝的小知识
马勇
自贡市第一人民医院 普通外科, 四川 自贡 643000
腹股沟疝是一种常见的腹部疾病,也就是俗称的“掉小肠”,通常表现为腹股沟区域的疼痛和肿胀,其危害不容忽视。首先,腹股沟疝会影响患者的正常生活和工作,导致生活质量下降。由于腹股沟疝的存在,可能会导致患者身上出现腹部不适或者腹部疼痛等症状,甚至严重时可能会对患者的日常生活造成一定程度的影响。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详细了解一下有关腹股沟疝的小知识。
一、什么是腹股沟疝?
在生活中,“疝气”这个词常常被提及,也被称为“小肠疝气”,它是普通外科疾病中的一种常见情况,特别是在腹股沟区域。这个区域位于腹部和大腿之间,而“疝气”实际上是指这个区域的肌肉变得薄弱或者出现缺损,导致腹腔内的器官,如肠管、大网膜或膀胱等,从这些薄弱或缺损的地方突出来,并在体表形成一个明显的包块。这就是所谓的腹股沟疝。对于首次出现单侧腹股沟疝的情况,大约占据了腹壁疝的75%。在男性中,这种疝气的发病率相对较高,达到了27%,而女性则为3%。在小儿群体中,腹股沟疝的发生率大约在0.8%到5%之间,其中右侧的情况比左侧更为常见。
二、腹股沟疝症状有几种?
一般来说,对于根据腹股沟疝的症状分类可以根据疝环和腹壁下动脉的关系,将其分成2种类型斜疝和直疝,它们因个体情况和病情的严重程度而异。
①易复性疝
易复性疝是腹股沟疝的一种常见类型,其症状一般表现为患者站立、行走、咳嗽或劳动过程当中,患者腹股沟区域出现一个明显的肿块。这个肿块可能会带来一些坠胀感,偶尔还伴有局部的胀痛或牵涉痛。然而,当患者平躺休息或用手将肿块向腹腔内推送时,肿块会消失。
②难复性疝
难复性疝,症状会更加明显。此时,肿块可能难以完全回纳到腹腔内,并伴有明显的胀痛感。
③斜疝:
斜疝是腹股沟疝症状中,最常见的一种。它通常从腹壁下动脉外侧的腹股沟管深环突出。这种疝气向内下向前斜行经过腹股沟管,最后穿过腹股沟浅环进入阴囊。由于其特殊的形成路径,斜疝容易进入阴囊,这使得它在腹股沟疝中的发病率高达95%。值得注意的是,斜疝在右侧的发病率高于左侧,可分为先天性和后天性两种。
④直疝:
直疝是直接从腹壁下动脉内侧的腹股沟三角区由后向前突出。直疝不经过内环,也不进入阴囊,因此在腹股沟疝中的占比仅为5%。尽管直疝在老年患者中的发生率有所上升,但斜疝仍然是更为常见的类型。
⑤嵌顿性疝
嵌顿性疝是一种更加严重的情况。此时,肿块会突然增大,并变得紧张和发硬,同时伴随着明显的疼痛感。如果嵌顿的内容物是大网膜,疼痛可能相对较轻。
⑥绞窄性疝
它通常由嵌顿性疝发展而来。在这种情况下,患者的症状会更加严重,很容易发生肠坏死、肠穿孔、感染性腹膜炎、脓毒症等情况。这些并发症可能对患者的生命构成威胁,因此需要及时治疗。
三、腹股沟疝的病因有哪些?
①先天因素
先天的因素在腹股沟疝的发生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例如,鞘状突未闭或腹股沟发育不良等遗传因素可能导致腹股沟区的结构异常,从而增加疝气的风险。
②后天因素
后天环境和疾病因素也是导致腹股沟疝的重要原因。随着年龄的增长,尤其是高龄人群,由于肌肉和韧带的退化,腹壁的强度可能会降低,增加了疝气的风险。此外,生长发育不良、营养代谢不良或其他疾病也可能影响腹股沟区的结构,从而引发疝气
③其他因素
其他因素也可能增加腹股沟疝的风险。例如,既往下腹部手术史可能导致局部组织的粘连和腹壁强度的降低,而导致该症状发送的因素离不开患者存在以下问题,如吸烟、肥胖、或者妊娠、腹腔肿瘤、腹水等。这些因素可能通过影响腹压或腹壁结构来增加疝气的风险。
四、腹股沟疝的治疗方法?
1、保守治疗
对于2岁以下的幼儿来说,受其腹肌随躯体生长逐渐强壮的因素,疝存在自行消失的可能星,所以保守治疗相对适合。具体方法为用特制的疝带压住疝环,使疝不再突出。但是,如果疝出现嵌顿,也就是疝出的肠管被卡住无法回纳,应及时前往医院就诊。
对于年老体弱或伴有严重疾病无法耐受手术的患者,也适合采用非手术治疗。此时,保守治疗的目的在于缓解症状,避免疝的频繁发作。
2、手术治疗
对于成人腹股沟疝,最有效的治疗方法是手术治疗。
①传统组织对组织张力缝合修补:
这种手术方法是将疝囊回纳后,对缺损的腹股沟管管壁进行缝合修补。但是,由于缝合会导致局部张力较大,术后疼痛明显,且容易复发,因此逐渐被无张力疝修补技术所取代。
②无张力疝修补技术:
这种手术方法采用人工材料对腹股沟管管壁进行加强或修补,避免了传统手术方法导致的张力问题。目前常用的无张力疝修补技术包括开放式无张力疝修补和腹腔镜疝修补。开放式无张力疝修补手术通常在腹股沟区域切开一个小切口,将人工材料放置在腹股沟管后壁,然后进行固定。这种手术方法操作简单,术后恢复较快,适用于大多数腹股沟疝患者。腹腔镜疝修补则是在腹膜外将腹股沟管的缺损进行修补,避免了开放手术对腹股沟区域的创伤。这种手术方法适用于双侧腹股沟疝和复发疝的治疗,术后疼痛轻、恢复快。需要注意的是,嵌顿性疝和绞窄性疝需要紧急手术治疗,以免造成肠坏死等严重后果。对于这些情况,应尽快前往医院就诊,接受急诊手术治疗。
3、中药治疗
中医技术,也是治疗腹股沟疝的有效手段,比如利用中药治疗、针灸治疗或者推拿治疗等方式。
①中药治疗:
可以结合患者的舌苔、脉象和症候进行辨证分析,选择适合的中药方剂进行治疗。常用的中药方剂有补中益气汤、五苓散等,可以调节气血平衡,去除邪气,缓解症状。中药治疗需要长期坚持,并注意药量及用药时机。
②针灸治疗:
根据病情选择不同的穴位进行针灸治疗。常用的穴位有足三里、中脘、关元等,可以调节气血、舒经活络,缓解疼痛等症状。针灸治疗需要由专业的针灸医师操作,避免误伤经络。
③推拿治疗:
常用的推拿手法有揉法、捏法、叩击法等。推拿治疗需要轻柔操作,避免过度用力,以此来刺激患者的肌肉、皮肤等方式,促进患者自身的局部血液循环,加速代谢,从而达到提高患者身体素质,抵御疾病的目的。但选择中医方式,治疗腹股沟疝要结合患者的自身的实际情况来选择,并在专业医师的指导下进行治疗。
五、腹股沟疝的日常预防措施
①保持健康的体重,增强腹部肌肉:
肥胖是腹股沟疝的一个风险因素。通过保持健康的饮食和定期运动,可以有效地控制体重,从而降低腹股沟疝的风险。强壮的腹部肌肉可以帮助支撑腹部结构,减少疝气的发生。定期进行针对腹部肌肉的力量训练,如仰卧起坐和俯卧撑等,可以有效地增强腹部肌肉。
②避免慢性咳嗽和便秘:
慢性咳嗽和便秘会增加腹压,对腹部造成压力,从而增加疝气的风险。如果有慢性咳嗽或便秘的问题,应寻求医生的帮助。
③合理饮食和戒烟:
保持高纤维的饮食习惯有助于预防便秘,从而降低腹股沟疝的风险。增加蔬菜、水果和全谷物的摄入量,减少高脂和高糖食物的摄入,确保大便通畅,避免便秘,减少因便秘引发的腹压升高。避免暴饮暴食,尤其是高脂肪、高热量的食物,以减少腹部脂肪堆积。吸烟会损害肺部健康,导致慢性咳嗽,从而增加腹股沟疝的风险。戒烟是预防疝气的有效方法之一。
④避免过度劳累:
过度劳累或剧烈运动有时会增加腹压,从而可能引发疝气。在运动或工作时,应注意休息,避免过度劳累。此外,避免长时间保持同一姿势也很重要。长时间站立或坐着会增加腹部的压力,从而增加疝气的风险。定期改变姿势或使用小凳子、脚踏板等工具来调整身体姿势有助于减轻腹部的压力。
⑤定期体检:
定期进行体检可以及时发现腹股沟疝的早期迹象,从而及时采取治疗措施。如果有家族史或高风险因素,更应定期进行体检。对于有家族史或者高风险的人群,定期进行体检可以及早发现疝气的迹象,及时进行治疗。此外,定期进行体检还可以及时发现并治疗可能引发腹股沟疝的慢性疾病,如慢性咳嗽、排尿困难等。
⑥保持乐观的心态:
压力和焦虑可能会增加腹压,从而增加疝气的风险。通过保持乐观的心态和良好的心理状态,可以降低疝气的发生风险。
⑦合理使用药物:
有些药物可能导致腹压增加,如某些止痛药和抗过敏药。在使用这些药物时应咨询医生的意见,以避免不必要的风险。
⑧注意防护装备穿戴:
对于从事重体力劳动或运动的人群,穿戴适当的防护装备可以减少腹部受到的冲击力,降低疝气的发生风险。此外,预防和治疗慢性疾病也是预防疝气的重要措施。慢性咳嗽、排尿困难等慢性疾病会增加腹压,从而增加疝气的风险。对这些慢性疾病进行积极治疗有助于预防疝气的发生。
总的来说,腹股沟疝作为一种常见的外科疾病,对于症状较轻的患者,可以采用保守治疗的方式来缓解症状;而对于症状较重或保守治疗无效的患者,手术治疗则成为必要的选择。然而,与其在事后进行治疗,不如提前做好预防措施。预防腹股沟疝的关键在于避免慢性疾病、强化腹部肌肉、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等。要综合考虑生活习惯、饮食习惯、运动、体重控制等多个方面。通过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可以有效地降低腹股沟疝的发生风险。只要做好这些预防措施,就能有效地降低腹股沟疝的发生风险。如有任何关于腹股沟疝的疑虑或出现相关症状,应尽早寻求专业医生的帮助。通过科学的治疗和恰当的预防,可以共同守护自己和他人的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