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时代背景下业余体校思政教育的思考和创新
邓赛红
冷水江市业余体校 417500
引言:在互联网时代,业余体校的学生能够更加便捷地获取各种信息,但同时也面临着网络不良信息的诱惑和干扰,利用互联网的优势,创新业余体校思政教育的方式和方法,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1]。
一、互联网对业余体校思政教育的影响
互联网极大改变了业余体校思政教育的环境,一方面,提供了海量的学习资源,学生能方便地获取最新的时事、社会热点和优秀文化作品,开阔眼界和知识储备,网络平台为师生交流创造了便利条件,学生可以随时向老师提问,老师也能更及时地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和学习情况。另一方面,互联网也带来不小的挑战。网络上充斥着暴力、色情、赌博等有害信息,对正处于成长关键期的体校学生危害很大,容易诱发他们的人际关系冷漠、道德观念模糊等问题。此外,信息传播的碎片化特点,容易使学生习惯于浅层阅读、难以专注深入,对系统学习和深刻理解思政知识不利[2]。
二、当前业余体校思政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教育理念滞后
当前业余体校思政教育的核心矛盾在于教育理念未能与时俱进。部分教育者仍固守“单向灌输”的陈旧思维,将思政课简化为政治理论的机械传授,忽视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能动性。例如,北方某地级市体校的思政课堂中,教师全程主导讲授,学生被动记录笔记,缺乏提问与讨论环节。这种“填鸭式”教学导致运动员学员(尤其是青少年群体)对课程参与度骤降——调研显示,该校逾 60% 的学生认为思政课“枯燥无味”,课堂抬头率不足 40% 。更深层的问题在于理念偏差:教育者未认识到体育生的认知特点(形象思维强、抽象理解弱),亦未结合其日常训练场景(如赛事压力、团队协作)设计教学框架。某省级体操队甚至出现教练员代替思政教师宣讲“拼搏精神”,但因缺乏理论转化能力,仅停留在“喊口号”层面。理念滞后直接割裂了“思想塑造”与“人格培养”的关联性,使思政教育沦为形式化任务,难以触及学生价值观内核[3]。
(二)教育内容陈旧
业余体校思政教育内容呈现与现实脱节的显著硬伤。教材多沿用十年前编订的通用模板,案例集中于工农业领域,与体育生生活经验几乎无交集。华东某游泳体校的课程中,教师仍在用“公社劳动模范”阐释奉献精神,学生反馈:“这些故事离每天的训练太远了。”内容陈旧性体现在三方面:(1)缺乏体育领域适配案例:鲜少引入现役运动员的职业道德实例(如兴奋剂抵制、赛事公平争议),也未挖掘训练中的思政素材(如伤病坚持与意志力关系);(2)回避社会热点关联:对“饭圈文化侵蚀运动员形象”“网络暴力对青少年选手的心理影响”等新现象避而不谈,削弱教育针对性;(3)理论实践割裂:要求背诵“集体主义”概念,却未指导学生处理训练中“个人突破”与“团队配合”的实际矛盾。某市羽球体校曾尝试组织“赛场礼仪辩论赛”,但因缺乏系统内容支撑,最终流于表面表演。更严峻的是,内容更新机制僵化——教师依赖统一教材,校本课程开发率低于 15% ,导致学生普遍认为思政知识“无法用在生活里”,教育实效性持续弱化[4]。
(三)教育方法单一
方法论创新不足是制约思政教育成效的技术瓶颈。多数体校仍以“教室板书 +PPT 讲解”为唯一手段,未能适应数字时代学习特征。西南某田径体校的调查显示, 92% 的思政课程未使用任何信息化教具,教师拒绝采用视频案例,理由竟是“担心学生分心看画面”。这种单一模式引发三重困境:(1)媒介鸿沟:Z 世代学生习惯短视频、互动游戏等碎片化信息获取,但教师仍采用 45 分钟连续讲授,学生专注度在20 分钟后断崖式下跌;(2)场景局限:思政教育被禁锢于教室,未延伸至训练场、赛事现场等真实情境。例如某篮球体校的“团队协作”课,教师仅在课堂讲解理论,却未在分组对抗赛中设计观察点评环节;(3)互动缺失:教学沦为“教师独角戏”,某摔跤体校尝试课堂讨论,但因缺乏辩论引导技巧,演变为少数尖子生的“话语霸权”。更值得警惕的是,部分体校将“方法创新”简单等同于硬件升级——华北某校投入购置 VR 设备,但因无配套情景剧本,仅用于播放传统教育片,设备使用率不足 10% , 表层的“技术嫁接”未能触及教学逻辑变革,反而加剧资源错配。
三、互联网时代业余体校思政教育的创新策略
(一) 教育理念转型:从单向灌输到双向赋能
在互联网重塑教育生态的当下,业余体校思政教育亟需破除传统“说教者”的刻板定位。教育者须深刻认识到,运动员不仅是技能受训者,更是思想塑造的主体,应主动构建平等对话场域,充分尊重其体育专业背景下的思维特质—如强烈的竞争意识与直观的行动偏好。在讲解“团队精神”时,可引导其反思赛场上的协作失误;探讨“坚韧品格”,则关联高强度训练中的心理突破体验。去年某市体校的尝试颇具启发性:教练员将训练日志转化为思政素材,鼓励学员自主分析“关键时刻的心理抉择”,在小组辩论中深化对“意志力”的价值体认。
(二)内容体系重构:让思想资源在运动场景中活化
互联网提供了海量资源,但内容选择需紧扣运动员的认知图景与精神需求。教育者需建立“三层筛选机制”:基础层整合国家体育总局“冠军课堂”、新华社“体育时评”等权威资源;核心层围绕赛事热点展开——如杭州亚运会期间,某体校组织学员对比中外运动员的赛前宣言,透视其背后的国家认同差异;升华层则聚焦体育题材文化精品,如电影《夺冠》中“女排精神”的当代演绎,或《科比自传》对“极致追求”的诠释。尤为关键的是建立“体育 - 思政”联结点:当讨论“公平竞赛”时,同步解析反兴奋剂条例的法律与伦理双重维度;讲授“爱国主义”,则通过苏炳添突破亚洲极限的科研支持案例,揭示个人奋斗与国家实力的共生关系。
(三) 方法路径创新:构建虚实融合的教育新生态
技术应用需服务于教育本质,而非流于形式炫技。多媒体课件应侧重动态演示体育道德困境案例;VR 技术可模拟赛场冲突场景,让学生在沉浸式体验中训练应急决策能力。某省体校开发的“冠军之路”虚拟教练系统,通过 AI 复盘运动员日常行为选择,即时生成品德发展雷达图,使抽象修养可视化。社交媒体运营更需策略性:微信公众号可设置“今日训练哲思”栏目,用 200 字解析某个技术动作蕴含的处世智慧;在抖音发起 # 我的拼搏观 # 挑战赛,鼓励学员用30 秒短视频表达训练感悟。线上互动必须导向线下行动——当学生在微博讨论“网络暴力对运动员的影响”后,及时组织“心理韧性训练工作坊”,邀请退役运动员分享应对经验。
结语:
思政教育工作者要充分认识到互联网对思政教育的影响,积极更新教育理念,丰富教育内容,创新教育方法,持续提高思政教育的质量和水平,培养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体育后备人才,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 颜少真 . 体校文化资源育人研究 [D]. 集美大学 , 2023.
[2] 李兴国 . 新时期体校思政工作保障体系的有效构建 [A] 西部体育研究2022 年专题论文集(二)[C]. 甘肃省体育科学学会 , 2022: 4.
[3] 曹坤 . 互联网时代背景下体育运动学校思政教育的思考和创新 [J]. 当代体育科技 , 2018, 8 (36): 70-71.
[4] 赵青. 互联网时代背景下体育运动学校思政教育的思考和创新[J]. 才智,2018, (11): 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