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位一体非遗传承的创新实践与思考
陈云东 董雪芳
江苏省金坛中等专业学校
摘要: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我们理当保护与传承。最新发布的有关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意见提出非物质文化遗产要走进人民群众,融入大众的生产、生活,才能有效的奠定非物质文化遗产守正与创新。我们从加强顶层设计,注重制度和队伍建设;形成课程+体验中心+基地模式;以活动为载体,推广辐射三个维度进行了创新实践,并获得了一定的效果。
关键词:非遗 创新 实践 思考
2021年8月12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通知意见不仅给我们指明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传承方向,而且还列出了时间表及成效要求。提出“到2025年,非遗产代表性项目得到有效保护,工作制度科学规范、运行有效,人民群众对非遗的参与感、获得感、认同感显著增强,非遗服务当代、造福人民的作用进一步发挥。”
一、实践与创新
(一)加强顶层设计,注重制度、队伍建设
打造以“名师引领、成员互助、交流研讨、共同发展”为宗旨,以教育科研为先导,以社团课堂与各类讲座培训为主阵地,以网络为交流载体,融科学性、实践性、研究性于一体的研修团队。工作室成员分工明确,围绕工作室定位和目标,规范工作室管理,制定了一系列工作室规章制度。工作室建立了QQ群、微信群,制定了工作室管理制度、工作室发展规划、工作室活动方案、工作室人员考核方案及工作室经费使用方案等。工作室以注重学术引领,重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以师资培训项目开发为抓手,以社区教育为主阵地,加强资源整合,加强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加强过程性管理,自主开展研究工作,着力探索研究社区教育“训、学、教”培训模式,强化成员考核机制,促进工作室成员的专业化发展。形成一支有凝聚力、有战斗力、影响力有的社区教育教师团队,即以工作室领衔人为核心,汇聚一批有潜力的社区教育骨干教师为骨干,非遗传承人加入的有生力量团队。
(二)形成课程+体验中心+基地模式
课程是社区教育的灵魂。根据社区居民的需求,结合地域特色资源,总结社区教育经验和规律,开发和建设一批通俗易懂,贴近生活,受到社区居民欢迎的课程,特别是结合新市民、老人、妇女儿童等特殊群体的需要,建设一批特色课程。课程的建设的落脚点在于课程的实施,社区学院现已建有刻纸、面塑、舞龙、吕家拳、女红、围棋、篆刻、茶艺8个传统文化体验培训室,为探索“非遗课堂”课程系统实施提供硬核设施。项目是推动社区教育教学改革和社区教育研究的抓手,找准切入点,开展社区教育项目研究,广泛调研,深入实践,不断总结,在此过程中提高工作室团队在社区教育实践探索和理论研究方面的水平。建成全国“非遗文化传承”城乡社区教育特色校、金坛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教学示范基地、与金坛区尧塘社区教育中心水北文化站、指前社区教育中心等达成非遗项目实施基地建设。定期到非遗项目实施基地进行寓教于乐的项目教学,项目基地建设与实施收到了预期的效果,不仅满足了居民求知求乐的精神需求,而且增强青少年、中老年人朋友在非遗课堂中益智的同时能提升自身和孙辈们在一起时的课余陪伴质量。
(三)以活动为载体,推广辐射
工作室成立以来,虽受疫情影响,但工作室成员抓住锲机积极开展各类活动,不断扩大非遗产文化传承和社区教育发展的辐射面。三年来,开展了18次送教下乡、专题讲座、学术沙龙、学习交流、现场观摩、非遗进校园等各类活动,充分体现了“非遗课堂”工作室的传承、引领、推广、示范作用。项目成果在大型活动中亮相,2020年9月22日上午,舞龙、面塑、篆刻展示亮相在常州市万名技能人才岗位技能大比武金坛区第三届“金工匠”职业技能竞赛决赛开幕式上,精彩演绎了传统技法与现代技艺完美结合,注入了工匠精神的灵魂,向世人传递了非遗的魅力。2020年12月24日-25日,由江苏省职教学会德育工作委员会主办,我校承办的2018~2020 年度江苏省职业学校班主任沙龙第四次活动,学校茶艺、舞龙、刻纸社团才艺展示在活动中亮相,受到与会者的一致好评。2021年4月明珍小龙人亮相金坛区茅马开幕式,让上万参与活动的人感受到传统与现代相结合的非遗成果特色。
工作室通过乐学金沙网站及微信公众号等各类媒体宣传和推广非遗文化,充分发挥社区培训学院现代教育教学手段,开展丰富多彩的民间文化系列活动,让“非遗课堂”真正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点。自工作室成立以来,共计近40篇新闻稿发表在常州终身教育在线以及各区域、社区教育中心等单位网站上,《乡村小龙人,传承巨龙魂》登上了都市新闻坊,微视频推送在国家开放大学在线网站5分钟课堂。开设了16节公开教学课、专题讲座8个,通过每学年的公开课和讲座活动,对非遗传承和社区教育的热点、难点问题进行研讨,对成功的经验及时推广,在教师中引起较大的反响,使工作室项目研究成果得到了有效的推广。
二、成效与成果
1.涉足不同领域,拓宽送教范围
针对目前社区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和遇到的瓶颈,通过对社区教育教学形式、教学特点、教学目标的深化认识,尝试采用不同的教学手段,特别是依托现代化技术与网络平台开展社区教育,探索提高社区教育参与率以及有效性的途径。工作室成员充分发挥本领域中的专业特长,开展“非遗课堂”体验进学校、进社区、进企业、融入主题活动等方式,探索“非遗课堂”体验与非遗文化宣传、保护和传承有机结合的创新路径;构建形成非遗活态传承的学生队伍、社区居民队伍非职工队伍。
“非遗课堂”特色项目工作室7名成员自成立以来送教进社区、企业、学校、幼儿园等80次,其中领衔人陈云东16次,其他成员何丽君老师14次、贡俊萍老师13次、黄海云老师12次、曹钰皎老师9次、朱卫杰老师8次、董雪芳老师8次。受众人群年龄层次从幼儿到老年人,受众人群职业有学生、居民、企业职工,涉足不同领域,送教范围进一步拓宽。
2.一批优质课程资源与科研成果
工作室成员根据地域特色、集艺术性和实用性一体,整理收集各类非遗课程,积极开发了《刻纸》、《茶艺服务》、《舞龙》、《围棋》4门课程读本。课程的内容满足社区居民、学生提升生活品质需求;同时工作室积极探索尝试微视频资源建设,开发了《家乡的茶——茅山青峰》、《十二生肖》、《巨村舞龙——巨龙神韵》、 《巨村舞龙——孝龙舞步》、《巨村舞龙——龙人精神》5讲微视频资源提供给居民碎片化学习。
工作室成员完成相关各级课题2项,常州市社区教育委托课题“常州地区社区教育游学项目实施模式与路径研究”、江苏省社会教育规划课题“地方非物质文化遗产学习体验基地建设研究”,完成常州市社区教育特色品牌培育项目的重点项目1项——“金坛非遗体验课堂”。发表或获奖相关方面的论文数篇,其中陈云东、董雪芳老师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群体活态传承的有效实施路径》发表在《中国职工》杂志上,朱卫杰老师的《非遗文化传承与发展的几点做法》发表在《读天下》杂志上,贡俊萍老师的《金坛龙娃,舞动梦想》发表在《新旅游》杂志上。
3.工作室成员培养成果
工作室自成立以来,坚持以“每位成员都能有所发展”为目标,从成员专业发展的差异性和个性化角度出发,为每位成员制定个性化的培养目标和方案。在发展过程中,每一阶段要不断对照发展规划,对自己的成长过程中取得的成效是什么、还存在哪些问题、如何改进等策略进行不断更新和发展,以便教师发展有实效、有见地、有落脚点。工作室按照专家型、科研型教师所必备的综合素质结构要求来培养成员,积极组织开展学习、研讨活动,在研究中学习,在学习中提高,不断提升成员的教育教学能力及研究能力,在学科上形成了鲜明的教育风格和教育艺术,在社区教育领域有了新的探索和新的成就。三年来,全体成员均获得奖励或技能提升或在“五级梯队”中相应提升。工作室领衔人陈云东受聘于金坛区体育指导员协会非遗项目主任,工作室成员黄海云被评为江苏舞龙舞狮一级裁判员,曹钰皎为非遗传承人活跃在各级各类非遗展示推广活动中。
三、问题与思考
回顾三年以来的工作,“非遗课堂”社区教育特色项目工作室在多个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我们也看到了我们的不足,工作室的成员自我成长还需要更科学合理的规划,工作室送教进社区活动目前还主要集中于中、小学校,形式和内容需要进一步创新,工作的开展特别是基于网络的非遗课堂体验还需要强化,在今后的工作中继续思考和探索这些问题,“非遗课堂”进一步开放,让更多的人群能接触到非遗、感知到非遗的魅力、爱上非遗而传承非遗。
“非遗课堂”工作室是教师专业成长的加速器,是名师和骨干教师的孵化器,是社区教育改革的推进器,是非遗文化的传播器。我们全体成员会继续互相学习、共同提高,在丰富多彩又行之有效的系列活动中彼此关爱,继续催发教育的情怀,彰显教育的智慧,努力实现团队的互助共赢,让工作室能够成为常州市社区教育的一张靓丽的名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