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Education and Training

大数据背景下“混合式+一体三结合”的高职会计课程教学模式改革与研究

作者

施月红

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 浙江宁波 315012

摘要:随着人工智能、大数据应用于教学领域,传统教学模式已不再适用会计课程教学。因此,本文分析了当前高职院校会计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会计课程“混合式+一体三结合”的教学优势,提出了大数据背景下,“混合式+一体三结合”教学通过优化教学设计供给,构建两个课堂联动体系以及建立全方位评价体系的改革路径,以期最大限度地提高教学质量,打造高效智慧课堂。

关键词:大数据;混合式;一体三结合;高职会计

一、引言

2020-2022年,中国经历了难以忘怀的抗疫三年,而混合式教学模式借此契机全面开花。后疫情时代,混合式教学模式从新形态转向新常态,混合式教学在课程设计、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上由最初的网课+线下课的简单组合转向基于大数据分析的多层次、多维度、多元化融合式发展[1],实践类课堂成为学生“报复性偏爱”的课堂形态。高职院校作为培养高技术应用型人才的重地需要从多角度研究混合式教学和两个课堂相结合的创新发展,为教育改革提供新思路。在大数据背景下,高职会计课程“混合式+一体三结合”的教学改革的内涵即在平台支持下开展线上线下教学;在大数据支撑下个性化分析教学对象,针对性选择教学内容,精确性教学评价;在校企合作的背景下开展课堂实训双课堂融合教学。

二、当前高职院校会计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教学理念落后,教学设计不合理

由于高职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培养高等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所以要以“应用”为主旨和特征构建课程和教学容体系。目前,高职财务会计课程群的教学容一般以财务会计、财务会计实训为主要课程内容。由于课程课时数设置紧张、外部设施制约等因素,大多数高职院校的教师仍旧采用传统的“我教你学”的教学方式。以初级会计实务课程为例,主要以老师枯燥地讲授概念、定义、会计分类等为主,学生只是一位的死记硬背,无法真正理解钩稽关系、内在逻辑,难以实现书本知识实践运用。会计理论和会计实训分别作为两门独立课程开展,且一般采用“理论先行,实训在后”的教学模式,将实践教学和理论教学分成了“两张皮”[2]。当然部分高职亦提升了实践课程的课程地位,但由于未从教学理念上实现转变,未实现与大数据的深度融合,教学内容设计不合理,致使教学目标难以实现。

2. 教学对象泛化,教学定位不精准

受高职院校招生特色影响,会计课程的教学对象包括了职高班学生和普高班学生,职高的学生在高中阶段已学习了基础会计等相关课程,而普高班学生尚未接触会计领域,导致高职会计教育面对的教学对象的基础不同,学习能力、理解能力不同。会计课程未考虑教学对象类型的差异,全校共用一本书,共用一套教学方法、教学内容导致教学效果参差不齐,有的学生学有余力,有的学生一知半解到不求甚解,因此学生的教学反馈两级分化严重。

3.考评方式单一,考评结果不科学

会计类课程的考核方式单一,主要以知识点考核为主,且大多数院校以一次或多次的卷面考核作为学生的考核结果,对于专业技能、沟通能力、组织能力等综合素质考核力度不够[3]。在单一的考核目标导向下,学生所学到的知识点往往比较零散,无法全面理解知识背后的专业逻辑。这种考核方式只能反应学生对于部分知识目标的掌握程度,不能有效检测学生学习过程的表现,忽略生成性评价、表现性评价;无法全面客观的评价学生整个学习行为和综合素质的提升。

4.资源利用低下,数据挖掘不充分

没有充分利用信息化给教学带来的新便利。部分老师使用“学习通”、“慕课平台”、“职教云”等智慧化教学平台,仅仅用来发布视频、布置作业、打卡签到等基础性功能,忽略完备的教学资源库中蕴含着丰富的真实案例、实践业务经验。未深度挖掘大数据功能,未通过学生学情的精准挖掘实现教学内容、教学手段的准确选择,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实施精准干预。未能充分运用大数据对学生的学习行为记录、计量、报告、分析、反馈。

三、高职院校会计教学“混合式+一体三结合”的优势

《2023年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报告》提出高位布局深化产教融合,坚持以教促产、以产助教,不断延伸教育链、不断服务产业链、支撑供应链、打造人才链、提升价值链,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强大的人力资源支撑。而职业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就是培养具有较强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技术技能人才。

会计课程设计主要以学生能力、素质培养为目标,与行业企业合作开发,充分体现实践性和开放性的要求。基于会计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理念,与企业一线行业专家合作开发,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培养为宗旨,以适应岗位胜任能力为线索,对会计专业就业岗位群进行任务与职业能力综合分析,确定会计就业岗位群的典型工作任务及相关职业能力,将典型工作任务转化为学习领域,形成本课程,以提高实用性。?

职教学生普遍具有“三喜”、“八差”、“八不”的典型学态。三喜包括喜欢动手操作,喜欢参加活动,喜欢非传统的教学新方式;八差包括学习习惯差、自律性差、学习方法差、学习能力差、思维能力差、理解能力差、口头表达能力差、文字表达能力差;八不包括课前不预习、课后不复习、课题不认真、学习积极性不够、主动性不够、目标性不强、集中主意时间不长、学习毅力不够。

“混合式+一体三结合”更易通过刺激并强化低成就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提升学习成就感[4],与高职学生的学态特征更为适配,更有利于实现国家对于职业教育发展目标、会计课程设计培养目标。高职学生不会学习情况较多,混合式教学线下能够引导学生学习,提供学习方法,线上能够提供资源、课程学习指南、作品、参考模版等简化学生获取资源的难度。针对平时不努力,期末混及格的现象,通过过程性考核约束督促学生,充分利用大数据实现多维度全过程考评。“一体三结合”教学以学生为主体,实践为主线,实践与理论相融合,将抽象的理论知识具象化,避开职教学生学态劣势,充分发挥高职学生的“三喜”优势,化被动听讲为主动做,提升学生学习兴趣。同时,海量的线上资源不仅囊括了所学的专业知识点,确保所学内容的完整性,又通过各类相关知识链接,促进教学内容的丰富性,对于拓宽知识面具有重要影响。对于会计专业而言,通过线上资源呈现了解最前沿的会计技术,如区块链技术对于会计行业的影响,大数据、人工智能对于会计未来发展的影响等,协助学生着力当下,放眼未来。

四、大数据背景下高职会计“混合式+一体三结合”教学的实施途径

1、优化供给,设计科学合理的教学与内容体系

高职院校在实训教学课程体系、实践教学条件、实训师资配备、实践教学制度等方面都有待改善,因此,改变原有教学程序,重塑新的教学思路,优化课程设置,调整课程设计,突出实践能力,探索具有高职会计教学特点的课程教学方法势在必行。第一,在互联网技术支持和大数据分析的背景下,混合式教学能够实现课前利用课前先学习的数据以及学生前期属性形成各个学生画像,课中调整教学方案,实现课中动态分组,课后根据不同组别分发课程任务和课程评价。第二,依据教学对象画像实现教学目标个性化,根据会计工作技能特点和学生画像确定群体和个体的知识和技能短板。第三,根据上述确定的学生画像和教学目标,分析学生学习偏好,构建与个性化目标对应的学习素材,设计与此对应的教学内容。第四,通过线上学生学习数据分析呈现教学重难点,辅助教学策略选择。第五,借助大数据分析和平台数据反馈,判断教学对象群体及个体的学习情况,对于群体易错点全面细致讲解,对于个体易错点通过线上分发个性化学习资料解决,从而把守住教学最后一步,教学反馈。从而实现会计课程教学改革的蜕变,更专注于授课对象的学习体验,为每一位授课对象根据需求配备特制的“教学套餐”[5]。

在学校层面,出台相应制度政策全方位鼓励高水平教师进行教学改革创新[6],全力助推课程建设,鼓励教师与时俱进融合新型教学技术和丰富教学经验对教学方式、策略改革,教师根据改革实践编写教材,并将改革实践理论化,用理论指导实践,由通过实践总结经验,形成理论。基于本校本专业的课程实践所编写的教材与“混合式+三位一体”教学策略更为适配,从而提升教学成效。

2、多方协同,构建两个课堂联动体系

推进第一课堂全过程育人建设。第一课堂由于时空限制,以理论学习和有限的技能实训为主。紧抓课前课中课后三个阶段,紧扣课程的知识目标、能力目标、素养目标以及思政目标四个目标,实现课程建设水平、教师水平、学生能力三大提升。

挖掘社会课堂育人的课程特色。《职业教育提质培优行动计划(2020—2023年)》中提出聚焦提升质量,深化产教融合,推进校企合作,会计课程的设计注重与企业协同,且以企业会计工作全过程开发,引导着学生的职业兴趣和学习专业动力。“一体三结合”教学就是两个课堂深入融合的有效实践。理论与实训同步,实现“教、学、做”一体化:会计课程教学内容的选取主要根据中小企业会计岗位工作涉及的主要工作内容,课程内容按照会计要素和资产负债表的顺序序化,设计多个学习性工作任务,对于6个会计要素按照确认、计量、记录、报告等规范要求完成学习任务,以财务会计报表的编报为最终结果体现,同时又兼顾成本计算和分析。从教学内容显而易见,它是一门将专业理论与职业实践紧密联系的课程,用理论武装实训,用实训检验和巩固理论学习成果,做到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深度有效融合。①分岗实训与综合实训相结合,推出一人一岗或一人多岗打造一个分工明确的会计工作小组;②手工帐和电算化实训相结合,手工帐模拟会计活动全过程,让学生体会深刻体会会计的内在逻辑和勾稽关系、手工做账过程中的重难点。以此为基础进行电算化模拟,让学生体会计算机与网络技术发展对于会计工作效率的提升。ERP软件的掌握对于未来岗位适应性亦具有一定帮助。③深化校企合作,实训模拟与企业真账结合。学校与企业深度合作,完善沟通机制,健全校企合作标准体系,分层分类、系统斜接构建学校标准和企业标准。实现学生上岗即熟手的目标,达到与企业会计岗位的零距离对接[7]。

3、多元参与,构建全方位教学评价体系

教学评价是开展混合式教学的有力推手[8]。智慧教学以及大数据背景解决了传统线下教学中实现分类考评实操困难的问题,对于不同能力层级的学生实施分层考核;转变传统考核以目标考核为主,改为以过程性考核为主,辅以理论考试。考评的主体多元化,除传统的老师评价外,学生互评、成果展示、在线时间等多种评定方式结合。

在评价内容上,“混合式+一体三结合”的教学模式打破仅限于课堂教学评价的局面,实现实训评价、课前课后自主学习、课堂学习等环节相结合。针对不同层级的学生,采用不同的评价标准,重视个性,强调风格。可将线上学习资源的利用率、参与度、团队合作度、学习视频观看市场等作为评价内容。

在评价主体上,评价主体不仅限于传统的教师考评,同时将企业导师评价、专家评价、组内学生评价、组间学生互评、系统评价多主体综合考虑,多角度评价力求实现评价结果更为科学、公正、合理。

在评价权重分配上,可通过学生学情分析,对于不同层级的学生,采用不同的评价标准,对于基础较差的学生增加进步性指标权重,对于能力较强的学生增加开拓性指标的权重,从而实现各层级学生都能够通过努力达到个性化的学习目标,从而激发各层级学生学习积极性。

五、结语

在后疫情时代,混合式教学模式相较传统教学模式,更符合当今大数据时代的需求。“混合式+一体三结合”的会计专业教学模式需要层层迭代加以完善,而非一蹴而就,海量资源信息、多课堂的融合注定了教师作为课程引领者需要付出更多心血来设计教学方案,需要不断地学习现代化技术提升信息化水平辅助教学,提升教学成效。而由于采用新型教学模式,必定需要新的考评体系保障教师的教学创新动力,同时原有的教管制度亦需要重新考量,勿成为教学改革路上的拦路虎。

参考文献:

[1]韩冬梅.促进深度学习发生的混合式教学模式研究一一以开放大学“信息技术与教育技术“课程为例[J].成人教育,2023(12):61-67.

[2]张昌生.财务会计课程教学改革实践与探索[J].会计之友,2011(9).

[3]闫欣.大数据背景下高职会计专业混合式教学研究[J].中国管理信息化,2023.8(26):226-228.

[4]吴智慧.基于智慧平台的英语混合式教学研究一一以低成就英语学习者为例[J].中国电化教育,2023(12):121-127.

[5]孙慧,李玉蓉,谢萌.未来教育视城下高校新型混合式教学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24(1):17-22.

[6]顾玲妹.论高职通识教育“两个课堂“协同教育的缺位及路径构建[J].科技通报,2016,32(4):235-239.

[7]何倩,陈臻.媒体融合视域下混合式课程“融合新闻学“建设探索一一以四川传媒学院融合媒体学院教学改革实践为例[J].传媒教育,2023:81-83

[8]梁袁.《市场营销》混合式教学的改革和实践[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23,45(S2):273-2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