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日常小问题,探讨儿哲大问题
黄蓓
上海市嘉定区震川幼儿园
摘要:中班幼儿自我情绪管理能力正处于初级阶段,在一日生活中,幼儿会遇到很多问题,例如与其他幼儿之间的冲突、玩具等资源的分配、意见不合等问题,矛盾也随之而来。针对这一现象,我们以儿童哲学为桥梁,走进幼儿的内心世界,以中班初期幼儿对于“我与他人”“我与社会”交往的转折点为契机,开展“奇思妙想会”活动,以“朋友间的矛盾”为切入点碰撞儿哲的火花,促进孩子们之间更好的了解和表达内心的真实想法,寻找解决冲突的路径。
[正文]
一、活动缘起:
中班幼儿自我情绪管理能力正处于初级阶段,在一日生活中,幼儿会遇到很多问题,例如与其他幼儿之间的冲突、玩具等资源的分配、意见不合等问题,矛盾也随之而来。
最近我们发现在自由活动的时候,好朋友之间不想互相交换玩具,就会彼此生气;有时候好朋友不找自己牵手了,就会不开心闹脾气。有时候,运动的时候,朋友不和自己一起踢球就会“哼”,然后走开。朋友和朋友之间也没有过多的语言沟通和交流。
由此可见,中班上学期幼儿对于和好朋友之间的互动、对于自己情绪的调节都产生了困惑。针对这一现象,我们以儿童哲学为桥梁,走进幼儿的内心世界,以中班初期幼儿对于“我与他人”“我与社会”交往的转折点为契机,开展“奇思妙想会”活动,促进孩子们之间更好的了解和表达内心的真实想法,寻找解决冲突的路径。
二、讨论过程:
[人人发言:回忆和感受“什么是好朋友”]
话题1:谁是你的好朋友?你为什么喜欢他?
讨论方式:围圈,利用传递“说话小花朵”的方式,鼓励大家人人发言。
平时不太说话的陈昊阳拿到“说话小花朵”也能开心得说:“我喜欢叶子铖,因为他给我分享玩具。”还有的孩子忍不住给她翘大拇指......在本次谈话活动中孩子们在拿到“说话小花朵”后畅所欲言,表达自己对好朋友的喜爱。
[分析]
1)刺激物能够激发幼儿表达欲望。传递“说话小花朵”是本班孩子们比较喜欢的事情。当他们抱着小花朵的时候,自然而然就会站起来说自己的想法。这一种游戏的方式,让本班幼儿从原来40%孩子的表达,提升到了100%。
2)手势动作能够帮助幼儿更好的倾听他人。在倾听他们表达的过程中,中班幼儿由于专注力时长的问题,通常会出现没有耐心听别人讲话,或者表达的孩子声音太轻清不清楚的情况。所以,我们通过“大拇指”“大喇叭”等动作,给说话的幼儿提示,也更促进其他幼儿的倾听能力。
[自由表达:分享和朋友一起不愉快的经历]
话题2:哇,和好朋友一起,你们都有很多开心的事情。那么,有没有和好朋友一起不开心或者伤心难过的事情?
讨论方式:自由举手发言。
幼儿情况:
有的孩子们一开始完全没有思考,就直接说“没有”。我给了孩子1分钟的思考时间。
朱戚允说:“朋友把我奥特曼玩具弄坏的时候,我很难过。”
就此,打开了大家的话匣子。
周沁晨说:“朋友把我弄摔跤了,很疼,我不开心。”
东东说:“我找张子谦牵手,他不和我牵手,我就不开心。”
翁之遥说:“有时候葛徐睿不同意我去拿玩具,我就会不开心。”
姜煜城说:“我刚才蹲在那里,马宥宸过来推我一下,我就摔跤了。”马宥宸说:“不是推他,我只是想让他让一下。”
我追问:“姜煜城模拟的好朋友这样,你有什么感受。”姜煜城说:“我很生气,因为他推我。”马宥宸说:“我不是故意的,我只是想让他让一让。”我追问:“那可以有什么其他的方法让他让一下呢?”
姜煜城抢着说:“用嘴巴跟我说一下呀。”马宥宸低头说:“哦”
我:“和好朋友一起,会有很多开心的事情,但是有时候也会和朋友之间发生不开心的事情。你可能会生气、会难过,这些心情都很正常,黄老师我也有时候会和朋友吵架的。”
[分析]
1)来源于生活的话题。从幼儿真实生活出发,让幼儿能够真实感受,回忆和朋友一起可能发生的矛盾,让幼儿先感受情绪的不同。因为中班幼儿初期还是会有自我为中心的状态,通过换位思考,引导幼儿了解
2)换位思考,感受孩子的感受。在表达的过程种,我真切倾听孩子的想法,不以老师的主观感受左右孩子的想法,而是鼓励他们大胆说出自己的感受,哪怕这个感受是非正面的,为后续化解做铺垫。
[自由辩论:讨论与朋友之间的相处方式]
话题3:如果好朋友让你生气或者难过了,你对他的爱会减少吗?
讨论方式:分小组辩论。利用按铃的游戏方式,“说话小铃铛”能激发幼儿的思辨和表达的欲望。
幼儿表达情况:
马宥宸第一个拍到铃铛,他说:“我觉得我不会爱我的朋友了,因为他把我玩具弄坏了,我要找新朋友了。”
这时,葛徐瑞来按铃铛了,说:“我不同意,那样你就会少一个朋友了。”
陈新妍说:“如果好朋友和我道歉,我就会原谅她。”
肖泽凯说:“我会换一个朋友,因为总是不和我牵手的朋友,我真的很伤心的,我就去找愿意和牵手的朋友。”
徐慕枫说:“好朋友虽然让我难过了,但是我还是会很爱她,因为他是我的好朋友呀。”
廖仲敬说:“我不同意,我对好朋友的爱会减少,因为他对我不好了。但如果他对我好了,我的爱就加回去。”
刘一桐说:“我也同意廖仲敬的,如果好朋友对我好,我就增加对他的爱。”
……
通过按铃铛的方式,愿意说出自己想法和理由的孩子明显变多了。而且,逐渐出现了“我不同意”和“我同意”的观点和理由。
[分析]
1)按铃铛的方式:根据中班幼儿思维特点,他们相对来说比较容易“人云亦云”,通过游戏按铃的方式,更能够刺激幼儿表达自己这一方的观点。同时,通过比分的方式,更刺激幼儿倾听对方观点,并给予“反驳”的观点和理由。。
2)多样的组织形式:从围圈到面对面,从纯表述,到铃铛辩论游戏,让单一的“讨论说”,变为趣味的“游戏辩”,结合中班幼儿萌芽的竞赛意识,以及乐于游戏的特点,将儿哲讨论的趣味性增加,让表达的目的性更明确。
[思辨拓展:讨论如何调节自己和朋友的情绪]
在一场热烈的讨论过后,我们发现,孩子们内心其实对朋友的“爱”是很大的,在心里总有一个角落是选择和更多好朋友友好交往的。于是,我们给了孩子们一个空间和时间,在个别化、在自由活动等时间,让他们能够通过自己的表征、语音或者采访,更自主的选择如何调节自己的情绪,如何继续和好朋友相处。
话题4:怎么让生气难过的自己(或者好朋友)开心起来?
讨论方式:自由记录——语音、采访或者绘画表征的方式(利用自由活动、或者个别化的时间)
于是,我们就将孩子们的想法进行了拓展。如下图。
通过这个过程,我发现,现在当孩子们之间发生问题的时候,他们会主动说“对不起”了,当他们意见不统一的时候,他们会说“那先用你的办法,再用我的,好不好?”,当有朋友不开心哭的时候,会主动给她拿纸巾了……
[分析]
利用碎片时间和手段为幼儿创造一切可能发展思维的可能性:
1)一个讨论区。我们为孩子们创设了一个比较温馨放松的区域,促进幼儿能够更加轻松的延续我们关于“好朋友的话题”,其中,还投放了记录便签纸、录音墙等,为幼儿表征创造机会。
2)一个问题箱。我们创设了“中4话题箱”,在“我的好朋友”主题下,孩子们可以通过一日活动中有空的时候,都可以把和朋友一起交往的问题滑下来放在问题箱中,我们会利用周五的下午,一起开启问题箱,共同解决和同伴之间的交往问题。
3)一面对话墙。我们创设了“我们都是天生的哲学家”版面,为孩子们创造随时随地可以对话的机会,他们可以自由活动在这里写写画画自己对于“和朋友有一起交往的困扰或者分享开心的事情”。其他孩子们也可以在这里点赞、投票,或者完成任务或者表达更多自己对爱朋友的观点。
三、我的策略
1、话题选择基于儿童。关注幼儿日常发生的小事件或者问题,发起提问和讨论,让孩子有话可说。真实帮助幼儿解决生活中的困惑。
2、讨论方式基于儿童。结合中班幼儿年龄特点,教师利用刺激物以及游戏的方式,激发幼儿表达的欲望,逐步提升孩子的表达和思维能力。
3、拓展思辨基于儿童。将真实问题,化解成有效方法,孩子们通过思考,真实解决自己一日活动中的困难。并将自己的想法画下来或者录音,与其他朋友进行共享。比如:生气了难过了,和朋友抱一抱。比如玩具弄坏了,修好了心情就好了等等,都是孩子们自发生成的解决方案。我们将这些制作成了“我们是思考世界的孩子”的儿哲特色版面,拓展幼儿解决问题的方法。
四、我的思考
每一次选择的话题或者活动应该是链接儿童的生命和成长。“儿童哲学”的提出,为儿童自我意识、自我认知,以及自信心的建立奠定了基础,更丰富了生命教育的内涵。
1、儿童哲学让我更走进孩子的精神世界——对孩子更耐心倾听
高质量、有深度的对话时常考验着我们,转变最大的是,因为儿童哲学活动课必须要求我们去倾听,因为有了倾听,你才能产生真正的对话。老师的倾听不仅仅是在于听到孩子说了什么,这份倾听的难点还在于要洞察孩子表达背后的思想,然后再去通过提问,引导和帮助孩子们进一步思考,就像这个活动“那么,朋友让你伤心或者生气了,妮还会爱他吗?”老师会继续追问孩子。
于是对话才会进一步升华,螺旋式推进。这样的对话不仅让孩子学会更加深入地思考,梳理清楚自己的观点是什么,理由是什么。也意味着老师要认真对待儿童说了什么,在想什么,他们的意思是什么,他们对什么表现出了真正的兴趣和好奇等等。
儿童哲学活动与其他活动不一样的地方就在于‘烧脑’,在儿童哲学活动上,老师的脑子必须一直转,倾听孩子、倾听孩子表达背后的想法。
以前的对话我觉得不能算是对话,而只是‘询问’,这个询问往往是表面的,也仅仅停留在向孩子们询问生活、感受、事实层面。但是在儿童哲学中的对话,你会发现孩子内心深处的丰富想法,他们对世界的深刻理解,这也让我们可以更好地走进孩子的精神世界。
2、儿童哲学让我更感受到了“即兴”的魅力——对课程更真正地放手
往往我们会很担心孩子会不按照自己的预设走,但在儿童哲学活动中,我开始学会坦然面对不确定性的情况。
在每一次讨论中,我都常常弱化自己的形象,或者“装傻”,因为孩子们的哲思之语经常让成人为之惊叹。这也促使我从语言到行为,学会真正放权给孩子,把探索的机会留给孩子,孩子能做的,孩子能够思考的,就让他们主动积极地去表达、去创造性地做。
儿童哲学的灵活性、生成性让老师对课程真正放手,把探索的机会留给孩子。
3、儿童哲学对话背后让我感受到了“我的需要”——充分的专业准备
以前的我觉得,儿哲就是任由孩子们表达观点,我可能只要中间控场组织一下,倾听一下观点就好。但是,其实不是这样的。为了能够更好地回应孩子,老师们要在儿童哲学活动前做更多的准备工作,甚至要做更多专业化的学习。
比如专门设置哲学角、问题箱等收集孩子们想要讨论的主题。再比如,老师会在确定好主题后再去进行一系列的准备:站在儿童的立场上,设想这个主题下孩子们感兴趣的子话题,思考在这个子话题下孩子们可能会有哪些疑惑,老师可以怎样进一步地做出回应和引导等。
比如这次的这个话题,我的预设就是“你的好朋友是谁?为什么喜欢她?”我也基本能想象到宥哪些回答。然后,我再根据他们的回答继续回应和引导,“如果有朋友把你的玩具弄坏了,你还会和他做好朋友吗?”
4、儿童哲学让我重塑了教师的教育观、儿童观
儿童哲学活动其实还带来了更深层次的影响,它改变了师幼关系,也重塑了老师的儿童观和教育观。
在儿童哲学活动上,我觉得孩子真正成为了活动的小主人。活动的话题、讨论过程、讨论的结果,甚至是活动评价本身都来自孩子。
孩子们甚至在活动中提出了鼓励小伙伴发言、倾听的奖励——“讨论机智豆”,认真倾听豆、大胆表达豆、积极思考豆,在每次活动最后一个环节,孩子们都相互鼓励,把自己的豆子送给他们觉得做得好的小朋友。孩子们还设置了一个最大的奖励,叫“最佳小话筒”,是活动的最高奖状。
儿童哲学让我与孩子们一起生成课程;让我真正倾听孩子;让我提升着自己的提问与回应能力,提高师幼互动质量,同时,也让我反思着和幼儿之间的“真”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