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高职教育中技能人才培养的路径分析与实践

作者

刘铭

渤海船舶职业学院 辽宁省葫芦岛市兴城市 125100

摘要:高等职业教育是我国职业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主要任务是培养满足社会需求的高技能人才。本文分析了高职教育在技能人才培养方面的现状和面临的挑战,包括培养目标不明确、课程体系滞后、实践教学不足和师资力量薄弱等问题。针对这些挑战,提出了以实践为中心、深化产教融合、创新课程体系等路径进行技能人才培养的策略。实践探索方面,通过建立多元化实践教学体系、落实校企合作、开展校内外双轨实践等措施,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实践机会。最终,通过产教融合与课程创新等手段,确保高职院校培养的人才能够紧跟产业发展需求,提高就业竞争力。

关键词:高职教育;技能人才;产教融合;课程体系;实践教学

引言

高等职业教育是我国职业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主要任务是为社会培养适应行业发展需求的高技能人才。随着我国经济转型升级和产业结构调整的推进,高职教育在促进技术进步、提升劳动生产率以及增强国家竞争力等方面的作用日益突出。然而,当前高职教育在技能人才培养方面依然存在诸多问题,无法完全满足企业和社会对高质量技能型人才的需求。因此,研究高职教育中技能人才培养的现状和路径,探索可行的改革与实践方案,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理论价值。

1. 高职教育中技能人才培养的现状与挑战

1.1 现状分析

高职教育在培养技能人才方面已取得了一定成效,随着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等教育模式的推广,学生的实践机会逐渐增加,部分高职院校在培养高技能人才方面做出了有益尝试。然而,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一方面,教育资源的分配不均衡,部分地区和院校缺乏先进的教学设备和实训条件,影响了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另一方面,部分课程体系设置滞后,未能及时引入新技术、新工艺,导致学生所学技能与行业需求脱节。此外,综合素质、创新能力等方面也存在不足。

1.2 面临的挑战

(1)培养目标不明确:部分高职院校未能充分结合区域经济发展需求和产业特点,导致人才培养的定位模糊,未能有效匹配行业实际需要。

(2)课程体系滞后:现有课程设置与快速发展的产业需求脱节,未能及时引入新技术、新工艺,影响了学生技能的提升与适应性。

(3)实践教学不足:尽管校企合作与工学结合模式广泛推行,但由于企业参与积极性不高,实习条件有限,学生的实践机会不足。

(4)师资力量薄弱:部分教师缺乏行业实践经验,难以有效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教学质量因此受到影响。

2. 高职教育中技能人才培养的路径分析

2.1 以实践为中心,重构人才培养目标

高职院校应立足区域经济发展和产业特点,科学制定技能人才培养目标,确保人才培养与区域产业发展需求高度契合。通过与企业、行业的深度对接,构建多样化的培养模式,使学生在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方面均得到发展。实践能力是高职学生职业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应加大实践教学比重,构建起以校内实训基地与校外实习基地相结合的实践教学体系。通过校企共同开发课程和培养方案,保证学生能够在学习过程中得到足够的动手实践机会,提升实践能力。

2.2 深化产教融合,构建校企合作新机制

高职院校应与企业建立起紧密且长期的合作关系,推动双方在人才培养方面的深入合作。通过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开发符合行业需求的课程,搭建实践教学平台,使学生能够在校期间获取真实的工作经验。通过教师与企业合作,共同参与科研项目、技术革新等工作,促进教师的行业实践能力提升,同时也为企业提供技术支持。此类合作能够增强教师的实践经验,使课程教学更具针对性和实用性,也为企业创新提供人才支持。

2.3 创新课程体系,提升教学质量

课程是高职教育中技能人才培养的核心,应根据产业发展趋势和企业实际需求,动态调整课程体系。引入新技术、新工艺、新标准,确保学生所学知识具备前瞻性和实用性,能够紧跟产业变革。模块化教学是一种灵活性较高的教学模式,将课程内容划分为多个模块,学生可根据个人兴趣和职业规划自主选择模块学习。这种模式不仅能增强学习的针对性,还能使学生根据实际需要提升某一领域的专项技能,满足不同岗位的需求[1]。

3. 实践探索的路径

3.1 建立多元化实践教学体系

高职院校需构建“课内+校内+校外”的多层次实践教学体系。课程中可增加实践比例,采用“工学结合”“项目驱动”等教学方法,将理论学习与实际操作相结合。如,在机械制造专业中引入真实项目,学生以小组形式完成任务,从设计到实施,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校内应建立仿真实训基地,如“数控加工实训室”“物流仓储仿真系统”等,并引入VR技术进行模拟训练。校外实践则需与企业紧密合作,开展“订单式培养”或“顶岗实习”,为学生提供在建筑施工、护理病房等真实岗位的实习机会。通过整合这些资源,实现全方位、多阶段的技能培养。

3.2 落实校企合作,搭建实训与就业一体化平台

校企合作是搭建实训和就业平台的关键。可通过共建“企业学院”或“产业学院”,将企业真实项目引入教学。例如,信息技术专业可与科技公司合作,学生参与软件开发项目,在企业导师与校内教师的指导下完成设计、编码、测试等任务,体验实际项目运作。企业导师定期到校授课,提供前沿技术培训,校内教师也可到企业实践,提升教学水平。学生在此平台上不仅积累经验,还能与企业无缝对接,实现就业。此举可有效解决学生的职业适应问题。

3.3 开展校内外双轨实践

校内外双轨实践是理论与实践结合的重要手段。校内要设立实训室和仿真实训平台,模拟企业工作场景。如物流管理专业,可在校内使用物流仿真系统让学生操作仓储流程。校外实践应拓展至企业生产一线,采用“顶岗实习”模式,由学校与企业共同安排实习岗位,确保学生在真实工作环境中积累经验。校企双方应设立监督与指导机制,保障实践内容与专业培养目标一致,强化学生的岗位适应能力。双轨制实践培养可全面提升学生综合技能。

结论

高职教育中技能人才培养需要明确培养目标,确保与产业需求的高度契合。以实践为中心,建立校内外多元化实践教学体系,通过深化产教融合,构建校企合作的新机制,形成实训与就业一体化平台,从而提升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课程体系的创新是培养高素质技能人才的核心,应根据产业发展动态引入新技术、新工艺,使学生具备前瞻性和实用性的技能。校内外双轨实践进一步强化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有助于学生的职业适应能力。通过这些路径,能够有效提高高职院校技能人才的培养质量,满足社会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

参考文献

[1]汤守宏.构建协同育人机制提升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J].中国就业,2024,(09):74-76.

[2]李旭,李佐.高职思政教育的思考与创新:基于特征重塑、现实困境与路径探究[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4,(05):126-134.

作者简介:刘铭(1981—),性别:女,籍贯:河南省周口市,民族:汉,学历:本科,职称:讲师,研究方向:高职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