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青年就业价值取向和对策研究
吕岩 王丽茁 李阳
河北建材职业技术学院 河北省秦皇岛市 066004
作者简介:吕岩, 1980年,男,辽宁岫岩,研究生,副教授,研究方向是大学生就业创业。
课题结项:河北省青少年发展研究课题“河北青年就业价值取向和对策研究”(2024HBQN82)
摘要: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情况下,面对异常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以及新冠肺炎疫情、互联网产业迅猛发展等的叠加影响,大学生面临的就业形势和就业价值观均发生了变化,呈现出新的特点和趋势。本研究立足于新时代下河北青年,特别是大学生作为青年重要组成部分的就业价值取向进行调查研究,分析大学生就业价值取向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分析问题产生的影响因素,从多主体出发提出有针对性的影响策略,从而引导青年大学生群体树立正确的就业价值取向,自觉承担其时代责任和历史使命。
关键词:河北青年 就业价值取向 现状分析 问题剖析 对策
一、 河北青年就业价值取向的现状分析
本次调研共计发放问卷832份,根据数据表格显示,男性参与调查的人数为517人,占比62.14%;女性参与调查的人数为315人,占比37.86%。年龄集中在19—21周岁。专业背景方面,理学、工学、经济学和管理学是受访者所学专业的主要选项,占比分别为62.74%、28.25%、3.85%和3.73%。调研样本中,大一学生占据35.34%,大二学生占35.22%,大三学生占12.62%,大四学生占16.71%,硕博研究生占0.12%。河北省各城市人数分布具体情况如图1所示。
1、大部分大学生能够认识到当下就业形势严峻
通过对调查结果分析,大部分大学生对于当下就业形势认知状况良好,在被问“对当前就业形势的看法”时,83.05%的人认为当前就业形势严峻,就业竞争非常激烈;10.94%的人认为形势一般,有一定挑战但可接受;2.16%的人认为形势较好,就业机会较多;3.85%的人认为形势不明朗,难以判断。通过交叉分析发现,性别、学习阶段、所在年级、专业背景、来自城市以及家乡所在市农村还是城镇,均不会影响大学生对就业形势科学认知,大部分学生具有正确认知。具体情况见表1。
2、大学生就业价值取向培育任重道远
本研究发现河北青年虽然能够认识到目前就业形势,准确把握影响薪酬标准的因素,对于工作后的薪酬能有一个比较恰当的期待,愿意为了理想工作而接受比较艰难的工作初期,降低自我标准,但在就业价值取向方面,客观存在一定的偏差,需要进行有效引导。当代大学生都属于“00”后,在家庭、社会等多重原因的影响下,部分大学生对于自身能力与社会需要定位的不清晰、不准确,导致在就业价值取向上有偏差。被调查者认为就业最重要的因素主要集中在薪酬福利与待遇、工作稳定性与安全性以及个人成长与发展空间这三个方面。这三项因素的比例均超过50%,其中薪酬福利与待遇的比例最高,达到76.68%。 相比之下,企业文化与团队氛围、工作地点与通勤便利性、社会责任与贡献等因素的比例相对较低,分别在20%以下。认为个人价值在工作中主要体现在薪资收入、个人成长与学习和工作成就感三个方面。薪资收入是最受关注的,占比达到75.84%,个人成长与学习以63.1%的比例紧随其后,工作成就感以59.62%的比例位列第三,相对而言,社会贡献的比例较低,为44.35%。意味着在当前调查对象中,个人价值认知中认识到现代职场中个人成长和学习的重要性逐渐增强,认为薪资对于个人价值来说更为主要,对于社会贡献的重要性认同感相对较低。
通过访谈,国有企业是被调查者最倾向选择的就业单位,占比为61.78%。相比之下,民营企业(大型企业)、民营企业(中小型企业)和外资企业(跨国公司)的选择比例较低,分别为8.17%、9.01%和2.64%。政府机关及事业单位、自主创业/自由职业的选择比例分别为7.21%和8.77%,居中水平。说明大多数被调查者在就业单位选择上还是倾向于传统的选项。本次调研对象专科生占比达到82.93%,交叉对比发现61.45%的专科生倾向于国企就业,这对于未来就业难度来说,可谓大大增加了就业难度,也从侧面发映出他们的职业规划有问题。对于工作地点,将近一半的受访者选择在一线、二线、三线城市,选择回家乡工作的仅有17.55%。但同时有58.89%的受访者表示祖国利益高于个人利益,非常愿意去城乡基层特别是城市化区和农村教育、医疗卫生、文化、科技等基层岗位工作。
关于在校期间的职业规划,受访者表示在校期间对个人职业生涯的规划程度方面,有短期目标和一定规划的比例最高,为38.58%,其次是有一些模糊的想法但不够具体,占比为30.05%。相较之下,有非常清晰且详细的长期规划的比例较低,仅为26.2%。几乎没有规划,随遇而安的比例最低,仅为5.17%。
根据数据分析可知,父母对就业的建议主要集中在考进体制(公务员/事业单位)和国企或者外企两个选项上,占比分别为44.11%和24.76%,而私企和其他选项的建议比例较低,分别为6.85%和8.53%。
总体说来,具有如下新特点:他们的就业价值取向在思想上具有不稳定性,思想认知缺乏实际认知,导致价值观的确立具有随机性,部分同学在大学时期,甚至没有明确的就业价值取向,有的价值取向可能伴随着某个突发的社会现象有所改变。在标准上具有功利化趋势,当代大学生在就业时更加偏向高薪,如果薪资无法达到要求,许多大学生就会绝不犹豫的放弃该工作,也会导致频繁跳槽,最后在能力上没有增长,形成恶性循环。
二、 河北青年就业价值取向的问题剖析
基于调研结果,对数据进行集中分析和论证,对河北青年就业价值取向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剖析,青年对就业市场的认知不足、职业规划意识薄弱、盲目追求高薪等问题。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因素影响。
1、社会环境的影响
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在物质生活不断丰富的背景下,青年学生往往一味追求物质改善,而忽略社会责任。市场经济的发展确实带来了经济成分的多样化和分配方式的多元化,这种变化不仅促进了经济的快速增长,也对人们的价值取向产生了深远影响。在这样一个多元化的经济环境中,青年学生们面临着更多的选择和机会,他们的视野得到了拓宽,思维也更加活跃。
然而,这种经济环境的变化也可能导致一部分学生更加注重物质追求,而忽略了社会责任和精神追求。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物质利益的驱动往往更为显著,一些年轻人可能更容易被金钱和物质所吸引,而忽视了人生的其他重要方面。
2、互联网文化的冲击
互联网的信息传播速度快,更新频繁,使得青年能够迅速获取最新的信息和知识;网络发展提供了丰富多样的信息来源和娱乐方式,满足了青年多样化的需求;网络具有强大的互动性,青年可以通过社交媒体、论坛等平台与他人进行实时交流;互联网使得信息传播更加直接,减少了中间环节,青年可以更加便捷地获取信息。因此,互联网的迅猛发展确实对青年就业价值取向产生了深远影响,这种影响既有机遇也有挑战。一些不健康的网络文化侵蚀青年的价值观,其中的消极因素,如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导致青年学生更加注重短期利益,而忽视长期发展和社会责任,从而影响青年的职业规划。部分青年可能受到网络文化的影响,过于追求热门行业和高薪职位,而忽视了自身的兴趣和特长,导致职业规划不合理,从而加剧就业焦虑。联网上的就业信息纷繁复杂,部分青年可能因无法准确判断就业形势和自身定位而感到焦虑。
3、高校教育与引导不到位
根据调研数据显示,受访者认为学校展开的就业指导效果整体上并不理想,其中超过70%的人认为收获不大或者过于形式化。受访者还表示在校期间接受过比较系统的职业生涯规划培训的学生中,有30.05%的学生学习掌握程度系统全面,42.91%的学生学习掌握程度一般。
(1)忽视“培根铸魂”
高校在职业生涯规划、就业指导方面往往过于注重技能和知识的传授,而忽视了对学生精神层面和价值观的引导。这导致部分学生在追求职业发展的同时,缺乏对社会责任、职业道德等方面的认识和重视。
(2)就业指导内容笼统,缺乏针对性
从问卷结果上看,很多高校的就业指导内容过于笼统,缺乏针对不同专业、不同就业方向的具体指导。这种“一刀切”的指导方式无法满足学生多样化的需求,也难以帮助他们制定科学合理的职业规划。
(3)就业指导教师师资专业性不强,配备不到位
从调研上看,部分高校虽然按规定配齐就业指导教师,但相关师资的专业性不强,缺乏系统的培训和专业知识储备。同时,有些高校因人力和财力资源有限,无法配足就业指导师资,导致就业指导服务流于表面,更妄谈高质量。
三、实施引导河北青年树立正确就业价值取向的对策
就业是最大的民生。青年就业是就业最核心的问题,而大学生群体又是青年的主体,所以做好大学生就业是改善民生的核心。针对本次调研,提升高校就业创业实践育人成效迫在眉睫。针对大学生就业价值取向的新特点、新趋势,提出以下对策,帮助青年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价值取向,从而树立正确的就业目标和方向,为经济社会的发展服务。
1、强化思想,加强理想信仰教育,树立正确价值取向
(1)融合多元教育内容
高校应将党史教育、劳动教育、工匠精神以及中华民族优秀传统美德等融入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中。这些教育内容不仅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劳动意识和工匠精神,还能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强化社会责任感。通过举办讲座、研讨会、实践活动等形式,让学生深入了解党的历史、劳动的价值、工匠精神的内涵以及传统美德的重要性,从而激发他们的爱国热情和社会责任感。加强校园媒体宣传,通过多渠道媒体宣传,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和价值观,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青年关注职业发展和社会责任。
(2)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高校应引导学生将学到的理想信仰和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通过组织志愿服务、社会实践等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社会责任和个人价值的实现,从而加深对理想信仰和价值观的理解。同时,高校应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公益活动,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奉献精神。
(3)转变就业思想
在当前经济大背景下,高校应引导学生转变就业思想,从传统的“铁饭碗”观念中解放出来,积极拥抱新兴行业和创业机会。通过举办职业规划讲座、创业指导活动等形式,帮助学生了解就业市场的变化和趋势,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提高就业竞争力。
2、提升能力:构建完善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课程
(1)完善课程体系
高校应构建完善的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课程体系,包括职业规划、求职技巧、职场礼仪等方面的内容。课程内容应注重实用性和针对性,根据学生的专业特点和就业需求进行个性化设计,逐步引导学生认识自我、了解职业世界,制定个人职业规划。举办职业规划讲座和研讨会,邀请职业规划专家、成功企业家和职场人士,为学生举办职业规划讲座和研讨会,分享职业规划经验和成功案例。开展职业测评和咨询,提供专业的职业测评工具,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的职业兴趣、能力和价值观,同时改进一对一的职业咨询,帮助学生制定个性化的职业规划。
(2)注重就业价值观引导
在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课程中,高校应注重就业价值观的引导,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和价值观。通过案例分析、角色扮演等形式,让学生深入了解不同职业的特点和要求,引导他们根据自己的兴趣和能力选择合适的职业方向。开展职业规划竞赛,举办职业规划竞赛,鼓励学生制定个人职业规划并展示成果,培养学生的职业规划意识和能力。
(3)提升服务质量
高校应提高就业指导服务的质量,为学生提供更加精准、个性化的指导服务。高校应建立就业信息平台,收集、整理和发布就业信息,包括招聘公告、求职指南、职业规划等。通过就业信息平台,学生可以便捷地获取最新的就业信息,了解就业市场的变化和趋势。通过建立就业指导咨询中心,根据学生的专业、兴趣和能力等特点,提供个性化的就业服务,开展一对一辅导等形式。通过一对一就业咨询、职业规划指导等形式,帮助学生制定科学合理的职业规划,提高就业成功率,帮助学生解决就业过程中的困惑和问题。定期举办就业招聘会,邀请企业参加,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和面试机会。
(4)全员、全过程育人
高校应坚持全员、全过程育人的理念,将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教育贯穿于学生的整个学习生涯中。高校要开展专业教育、实习实训、社会实践等活动,符合学生的成长需要,同时有助于提升学生的专业素养和就业能力。高校应加强与企业的合作,建立校企合作基地,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习实训机会。通过实习实训,学生可以亲身体验职场环境,了解职业要求,提升专业技能和职业素养,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职业技能和工作经验,提高就业竞争力。同时,校企合作也有助于企业提前选拔和培养合适的人才,实现人才供需的有效对接。高校应鼓励学生参与创新创业项目,提供创业指导和资金支持。通过举办创新创业大赛、创业训练营等活动,激发学生的创业热情和创新精神。创新创业实践不仅可以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就业竞争力,还有助于推动社会经济发展和创新。高校提供创业指导和资金支持,鼓励学生利用所学知识和技能进行创业创新,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