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英思维模式对比与英语教学
王丽芳
天津七中 300000
摘要:汉语和英语分属两个不同的语系,汉英思维模式存在着巨大的差异。思维模式的差异导致了语言上的不同,本文通过两种思维模式的对比以及其在语言上的表现的对比研究,提出了在英语课堂教学中应该采取的相应的措施。
关键词:思维模式 对比 措施
能够掌握英语的思维方式一直是英语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的,也是长期追求的目标。而语言与思维的互动关系又是长期探讨的关键问题。著名语言学家洪堡特的语言世界观可以帮助我们理解外语学习者为什么必须学会用外语思考:“每一种语言都包含着一种独特的世界观,每一种语言都在他所隶属的民族周围设下一道藩篱,一个人只有跨过另一种语言的藩篱进入其内,才有可能摆脱母语藩篱的约束。(洪堡特:1997;)” 不同的语言代表了不同的文化,不同的生活方式,人们观察世界的方式和角度也不同。学习另一种语言就等于进入“另一个圈子”。因此要掌握英语这门语言,更意味着一种思维方式和思维习惯的转变。也就是要学习他们的思维方式。
一.汉英思维模式的基本差异及在语言上的体现
“思维方式,思维特征和思维风格是语言生成的哲学机制。语言实际上是紧紧地的附着在思维这个有无限纵深基础上的结构体。”(吕淑湘,1990)汉英两个民族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两种截然不同的思维模式和语言。
1.重悟性和重理性
对中国影响最大的三种哲学:儒,释,道,决定了汉语重悟性的特点。而英语的哲学背景是亚里士多德严密的形式逻辑,以及后来从十六世纪到十八世纪弥漫于欧洲的理性主义。重逻辑思维,重理性,比较强调先提出假设然后进行实证的形式论证,因而形成一种理性思维定势。表现在语言上则是重形合和形式规范,即强调形态的外露以及形式上的完整,语法呈显性使英语成为一种典型的形足型,形态型语言。
2.主体意识和客体意识
中国哲学以人本为主体,强调主体意识,以人本为中心来观察,分析体验和研究事物的思维方式。反应在语言上则多表现为:1)多用人称主语;2)多用主动句;3)都用无主句及主语省略句,且主语和动词的关系松散。
西方文化则以物本为主体,以自然为本位,对客观的“事”“物”予以更多的关注,逐渐形成了客体型的思维方式,即把客观自然世界作为观察,分析,推理和研究的中心,强调客体意识。 反应在语言上则表现为:1)“物称”主语用的也很多;2)被动句与主动句并重;3)主语一般不能省略且主谓必须一致。
3.整体思维和个体思维
中国古代哲学家一向倡导一体思维,认为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莫不存在于一体之中,所谓“天人合一”。而西方哲学向来具有崇尚个体思维的传统,主要表现为分析性思维方式。法国哲学家笛卡尔提出的“我思,故我在”这个哲学命题成为西方个体主义的一个典型例证。表现在语言上是不求全面,周到,但求结构上的严谨性。
二.针对汉英思维模式的差异,英语教学中应采取相应的教学措施
针对英汉思维模式存在的差异,采取相应的教学措施,是我们成功进行英语教学的重要保障。
1. 根据思维习惯的不同,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的能力
总体来说,西方人的思维具有较强的抽象性。这是重理性的偏向所致。抽象表达法在英语中使用的相当普遍。其中,大量抽象名词的使用,不仅仅成为现代英语的一个特点,而且形成了与汉语表达的一个重大不同之处。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讲,中国的学生学习英语,如果不掌握抽象表达法,特别是抽象名词的表达和使用,是很难真正学好英语的。这就需要老师在教学过程中有意识的培养这种思维方式。
2.根据思维重心的不同,提高学生的客体意识
与只强调主体意识的汉语相比,英语经常强调客体意识的特点非常突出。英语的这种特点在行文中的突出表现是人和物都可以做动作句的主语,而在汉语中,人的行为却只能由人来完成,也就是说,汉语中主语只能是人。所以在英语教学中尤其要注意以物做主语的动作句。这种思维特点在英语中还表现为非人称句以及被动句的大量使用。英语中非人称句和被动句是其客体意识的最典型体现,其中非人称句主语(impersonal subject)对于中国学生尤其是初学者似乎难以理解和接受,是英语学习中的难点,例如经常把It is possible for him to come tomorrow 错误的说成 he is possible to come tomorrow.
所以在英语教学中应该正确引导学生进行主客体,主被动态等的转换,以实现思维模式的飞跃。
3.根据思维风格的不同,增强学生的形式逻辑思维观念
英语重逻辑形式思维,重个体思维的偏向使其成为一种典型的形态型,形足型语言,从而明显不同于汉语这种语义型音足型语言(潘文国1997)。这就使得英语中的形合手段远远多于汉语,并使其语法呈现出显性和刚性的特征。显性首先表现在此类的标记上,相当多英语单词从词形上就能判断其词性,如-ment,-ation,-ity,-er,-or,-ness等是名词,-ful,-al,-ative, 是副词等,-en,-fy,-ize等是动词,-ly是副词等。显性还表现在名词有数和格的变化,代词有性,数,格,人称的变化等。英语语法的刚性则表现在:该有的“一个也不少”也就是说,形态上要求的,一般必须遵守形式上要求的东西,通常也不能少。特别是虚词的使用。中国学生经常会造出类似这样的句子,I get up at six, have breakfast at six thirty , go to school at seven.” 这样缺少连词的句子,就是对英语形态认识不足造成的。再有在句法层面,英语中的每个句子都要严格遵守以“svo”为主体的句子结构原则。
由此可见,充分认识英语这种形态型语言在形式上的严格要求,是我们掌握英语这门语言的灵魂的关键所在。
4.加强学生的英汉语对比的意识
著名语言学家吕淑湘先生早年在《中国人学英语》一书中就强调过,“我相信,对于中国学生最有用的帮助是让他认识英语和汉语的差别,在每一个具体问题---词性,词义,语法范畴,句子结构上,都可能跟英语做比较,让他们通过这种比较得到更深刻的领会。”的确,在英语学习的初期,直接法对于摆脱母语干扰,形成英语语感会起到一定的作用。 但是随着学生外语学习的深入,面对纷繁复杂的语言现象手足无措时,对英汉两种语言,特别是语言背后的语言心理,思维差异进行对比就显的尤为重要了,只有在教学过程中充分的认识到这一点,并有意识的去引导学生去对比,才能克服学生英语学习的盲目性。增强学习的自觉性,从而达到正确运用外语的目的。
参考文献
1.洪堡特. 论人类语言结构的差异及其对人类精神发展的影响 <M>
姚小平译. 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
2.潘文国. 语言的定义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学报 2001 (1)
3.吕淑湘. 通过对比研究语法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