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小麦防冻及冻害补救关键技术

作者

周光绪 张世旭

庆云县农业农村局 山东 德州 253700

小麦作为我国主要的粮食作物,其生产过程中面临多种自然灾害的威胁,其中低温冻害尤为突出。冻害不仅影响小麦的正常生长发育,还可能导致大面积减产甚至绝收。因此,研究小麦防冻及冻害补救关键技术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将从品种选择、田间管理、气象预警、冻害诊断及补救措施等方面,系统阐述小麦防冻及冻害补救的关键技术,为农业生产者提供科学、实用的技术指导,以期减少冻害对小麦生产的影响,保障粮食安全。

1 小麦防冻关键技术

1.1 品种选择

选择抗寒性强的小麦品种是预防冻害的首要基础措施,不同品种对低温的耐受能力差异显著,需优先选用适配当地气候条件的品种。北方寒冷地区宜选抗寒性强的冬小麦品种,南方温暖地区可选用适应性较强的春小麦品种,同时需结合品种生育期,避免在低温季节种植生育期较长的品种,减少冻害发生可能 [1]。

具体到区域种植时,需进一步细化适配性。例如市庆云县,因其属于暖温带半湿润大陆性气候,冬季低温可达 -10℃左右,早春易出现“倒春寒”,应优先选择越冬性强、抗倒春寒的冬性或半冬性品种,以适配 10 月上中旬的播种期,保证小麦正常完成春化阶段。实际选种时,建议参考济麦 44、山农29 等经审定且在周边表现稳定的品种,避免跨区引种未经试种的品种(尤其是来自温暖地区的品种),从源头降低冻害风险。

1.2 田间管理

科学的田间管理是预防小麦冻害的重要手段。首先,合理施肥可显著提高小麦抗寒能力,播种前需施足基肥,其中磷钾肥的补充尤为关键,一般每亩可施过磷酸钙50-60 公斤、氯化钾10-15 公斤,通过增强细胞液浓度提升抗冻性。其次,适时播种是预防冻害的重要环节,播种过早会导致小麦冬季前生长过旺,抗寒储备不足,易受冻害;播种过晚则会因生长量不足,抗寒能力偏弱。因此,需根据当地气候确定适宜播期,确保小麦在越冬前形成壮苗。此外,及时中耕除草、保持土壤疏松,能改善土壤通气性和保温性,进一步助力小麦抵御低温。

例如市庆云县,结合当地10 月上中旬的适宜播种期,在施足基肥(可参考每亩有机肥3000-4000 公斤、磷酸二铵20 公斤、钾肥10 公斤)的基础上,播种后及时进行中耕松土,既能破除板结、保墒增温,又能促进根系发育,增强小麦在冬季低温及早春“倒春寒”期间的抗冻能力。

1.3 气象预警

气象预警在小麦防冻管理中具有重要意义,是实现科学防灾减灾的关键环节。通过及时获取气象信息,种植户能够提前掌握寒潮等极端天气变化,采取相应防护措施,从而有效降低冻害带来的损失。例如,在寒潮来临前,通过在麦田铺设秸秆或灌溉提温,可为小麦构建保温屏障,提升其抗寒能力。不同等级的气象预警对应不同的防护手段:蓝色预警时可铺设薄层秸秆;黄色预警则需加厚覆盖层;橙色预警情形下则应采取灌水与覆盖相结合的方式,形成多重防线。

区域气候差异亦对防冻策略的选择产生影响。北方麦区寒潮频繁且强度大,应提前完成灌溉设备的检修维护;南方麦区湿度较高,需提前疏通田间沟渠,避免灌水后出现积水结冰现象,加剧冻害风险。近年来,借助短信、微信等信息化手段,气象预警信息可快速传递至农户手中,显著提高了预警的覆盖率和响应速度。

2 小麦冻害补救关键技术

2.1 冻害诊断

小麦冻害诊断需通过系统观察与指标分析,精准判断冻害程度及对植株的影响,为后续补救提供依据。以市庆云县为例,当地冬季低温多风,寒潮频发,年均极端低温达 -12C ,且土壤以保水性较强的潮土为主,这些特点使冻害诊断需兼顾地域特性。

叶片是冻害最直观的表现部位:轻度冻害时,叶片尖端或边缘出现分散的黄白色枯斑,中部仍保持绿色,光合功能部分受损;中度冻害时,半数以上叶片呈现黄褐色,叶肉组织坏死,触摸有明显脆化感;严重冻害时,整叶干枯呈灰白色,叶片卷曲易折断,完全失去光合能力。

茎秆与生长点需解剖检查,受冻茎秆表皮会出现褐色斑点,严重时茎秆髓部坏死;生长点正常时呈乳白或淡绿色,受冻后转为褐黑色,失去活性。根系受冻后呈褐黑色,根尖腐烂,根毛脱落,吸水能力大幅下降,即使土壤水分充足,植株也易萎蔫[2]。

环境因子方面,庆云县低洼地块因冷空气积聚,若土壤耕作层温度连续 4小时低于-2℃,且伴随土壤积水,冻害会显著加剧。不同生育期诊断重点不同:苗期需保护分蘖节,拔节期重点检查生长点活性,孕穗期则要警惕幼穗花粉败育,这对当地春季倒春寒频发时段的小麦生产尤为关键。

2.2 补救措施

冻害发生后,及时采取科学的补救措施是减少损失的关键。首先,需在冻害后 3 天内对受冻植株进行清理,其中受冻率超过 30% 的地块应作为重点清理对象,以避免病害滋生蔓延。其次,追肥以氮肥为主,每亩可追施尿素8-10 公斤,若冻害程度较重,用量可增至 12 公斤,追肥时需结合浇水撒施,以促进新叶萌发。灌水方面,应在冻害后 5 天内选择晴好天气进行轻灌,每亩灌水量控制在 30-40 立方米,使土壤含水量保持在 60%-70% ,此举可提升地温 1-2C 此外,可通过覆盖秸秆(每亩用量 200-300 公斤)或 0.008 毫米厚的地膜,提高地表温度 2-3% ,有效防止二次冻害。

例如市庆云县,若小麦遭遇冻害,可参照上述措施执行:优先清理受冻严重的植株,根据冻害程度追施尿素并结合轻灌,同时利用当地易获取的秸秆进行覆盖,借助这些针对性操作降低冻害对产量的影响。

2.3 病虫害防治

冻害发生后,小麦植株生理机能受损,抗病虫能力显著下降,易受多种病虫害侵袭,因此需强化病虫害综合防控以减少次生损失。首先,应及时清除田间杂草及病残体,破坏病虫害的滋生与越冬环境,降低初始虫源与菌源基数 [3]。针对不同病虫害类型需科学采取药剂防治:防治纹枯病可选用 20% 井冈霉素可溶粉剂,每亩用量 30-40 克,兑水喷雾;防治白粉病、锈病可选用 12.5% 烯唑醇可湿性粉剂,每亩用量 20-30 克,兑水喷施,间隔 7-10 天视病情补喷 1 次。防治蚜虫可选用 10% 吡虫啉可湿性粉剂,每亩用量10-15 克,兑水喷雾;防治麦蜘蛛可选用 20% 哒螨灵乳油,每亩用量 15-20 毫升,兑水喷施,重点喷洒小麦基部,施药时需严格按照剂量与时期操作,避免药害。

此外,可辅以生物防治措施提升防控的可持续性:释放蚜茧蜂等寄生性天敌防治蚜虫时,每亩释放量 1 万 -2 万头,于蚜虫发生初期投放;防治鳞翅目害虫可选用 8000IU/ 毫克苏云金杆菌(Bt)可湿性粉剂,每亩用量 100-150 克,兑水喷雾。通过协调化学防治与生物防治手段,既能有效控制病虫害蔓延,又能减少化学药剂对生态环境的影响,进一步降低冻害引发的次生损失。

3 结束语

小麦防冻及冻害补救关键技术是保障小麦稳产高产的重要措施。通过科学的品种选择、田间管理、气象预警、冻害诊断及补救措施,可以有效减少冻害对小麦生产的影响,保障粮食安全。本文系统阐述了小麦防冻及冻害补救的关键技术,为农业生产者提供了科学、实用的技术指导。希望广大农业生产者能够根据当地气候条件,灵活运用这些技术,提高小麦抗冻能力,促进小麦稳产高产,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 韩亚栋 , 解鲁军 , 杨超 . 新时期下小麦提质增效种植技术分析 [J]. 种子科技 ,2025,43(11):66-68.

[2] 赵瑞玲 . 小麦苗期抗寒性方法鉴定及相关性状全基因组关联分析 [D]. 河北农业大学 ,2018.

[3] 侯志刚 . 小麦种植栽培技术高效应用路径及病虫害的多种防治手段综述[J]. 种子世界 ,2025,(07):2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