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新时代技工院校传统美德教育的问题及其成因

作者

胡先云

湖南潇湘技师学院

摘要:新时代背景下,技工院校传统美德教育面临诸多困境,成因复杂多样。本文从教育、课程、社会、家庭、学生五个维度系统剖析问题根源,提出优化顶层设计、创新教育方式、构建协同育人格局等对策建议,以期切实增强技工院校传统美德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助力学生全面发展。

关键词:新时代;技工院校;传统美德;思想政治教育

课题基金:本论文是2024 年湖南省技工教育和职业培训教育教学研究立项课题《新时代技工院校传统美德教育创新研究与实践》(课题编号:jykt202416)的研究成果之一。

引言

传统美德是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新时代赋予技工院校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光荣使命,传统美德教育在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中肩负重要责任,其重要性和紧迫性日益凸显。

一、问题的提出

新时代赋予技工院校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光荣使命,这不仅要求学生掌握精湛的专业技能,更需要具备高尚的道德品质和深厚的人文素养。然而,不少技工院校在践行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过程中,却面临着传统美德教育弱化的困境。具体而言,传统美德教育在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中缺乏应有的重视和系统规划;在课程教学中也存在着目标定位模糊、资源配置不足等诸多不足。这些问题严重制约了技工院校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为推动新时代技工院校教育教学改革,切实发挥传统美德教育的育人功能,亟需对当前存在的突出问题进行系统剖析,探寻问题的症结所在,提出精准有效的改进策略。

二、新时代技工院校传统美德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传统美德教育在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弱化

通过深入调研发现,传统美德教育在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中呈现出明显弱化的趋势,主要问题体现在三个维度:一是教育内容缺乏系统性和完整性,往往随意穿插于各类主题教育活动之中,难以形成科学的理论体系;二是教育形式趋于单一化和程式化,传统的说教式、灌输式教学依然占据主导地位,缺乏创新性和吸引力,难以有效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1];三是教育实效性有待提升,部分学生对传统美德教育的认同感不强,参与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不高,教育内容难以真正内化为学生的道德品质和行为规范。

(二)传统美德教育在课程教学中的问题

1.社会中的问题

当前,社会转型期的多元价值观念交织,给技工院校学生的成长带来了复杂的外部环境。一方面,社会上功利主义、拜金主义等不良风气对学生价值取向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部分学生热衷于追逐物质利益,而忽视了传统美德的重要性,践行优秀传统文化的意识和行动力有所削弱;另一方面,一些社会媒体过度渲染“成功学”、“快餐文化”等价值观念,对学生的人生态度和行为方式产生了误导,而对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传统美德的宣传力度还有所欠缺。

2.家庭中的问题

家庭作为个人道德发展的奠基场所,在传统美德教育中理应发挥重要作用。然而,调查发现,部分技工院校学生的家庭教育存在一定偏差。一些家长受应试教育影响,片面追求智育成绩,而忽视对孩子进行德育熏陶,未能充分重视传统美德在家庭日常生活中的传承。同时,部分家长自身也缺乏深厚的传统文化素养,难以有效引导孩子领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此外,隔代教养、留守儿童等社会问题的存在,进一步削弱了家庭美德教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这些家庭教育中的薄弱环节,导致不少学生在道德情感、价值观念等方面存在欠缺,进而影响其在校接受传统美德教育的效果,需要引起社会各界的关注与重视。

3.学生自身的问题

技工院校学生自身的特点和局限,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传统美德教育的实际成效。调查显示,当前技工院校学生普遍存在文化基础薄弱、自主学习能力不强等问题,对传统文化缺乏全面系统的了解,对传统美德涵育的重要意义认识不足。受互联网时代信息碎片化的影响,他们习惯于通过网络渠道获取零散、肤浅的知识,对于系统研读传统文化经典、深入领悟传统美德内涵的兴趣和毅力明显不足。这导致很多学生难以真正做到将外在的道德要求内化为自觉的品德修养,传统美德教育“知、情、意、行”各环节的贯通出现断层[2]。

三、新时代技工院校学生传统美德教育存在问题的原因

(一)技工院校日常思想政治工作方面的原因

技工院校在日常思想政治工作中对传统美德教育重视不足,是制约传统美德教育实效性的重要原因之一。首先,部分学校领导对传统美德教育的认识还有待提高,未能将其上升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战略高度来谋划和推进,导致传统美德教育在整体工作格局中处于边缘化地位;其次,传统美德教育缺乏健全的制度机制保障,在思想政治工作的评价和考核体系中没有设置专门的指标,使得相关工作难以获得应有的重视和推动力;再次,从事传统美德教育的师资队伍专业化水平有待加强,部分思政教师自身的传统文化素养还有待提升,难以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充分发挥引领和示范作用。

(二)技工院校课程与教学方面的原因

技工院校在课程与教学层面的不足,也是影响传统美德教育成效的重要原因。首先,与传统美德教育相关的高质量课程资源明显不足,教材建设相对滞后,导致在课程教学中传递正确价值观念、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渠道不够通畅;其次,部分技工院校的课程设置还不够合理,文化课程与专业课程的比例失衡,通识教育的地位相对偏低,传统美德教育难以在整个课程体系中得到充分体现和展开;再次,在教学方式方法上,不少技工院校仍然以传统的讲授式教学为主,案例教学、情境教学等体验式、参与式教学方法运用不足,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参与度有待提高。

(三)社会方面的原因

当前,社会价值取向呈现出一定的功利化倾向,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不良风气在部分青年学生中产生了负面影响,冲击了他们对传统美德的认同和践行;与此同时,网络信息的泛滥也对学生的价值观形成产生了一定的误导和消极影响,一些负面信息和错误观点通过网络渠道快速传播,干扰了学生对传统美德内涵的准确理解和把握;此外,伴随着社会文化生活的日益多元,西方文化思潮的涌入与本土多元价值观念的交织,也在一定程度上对青年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带来了新的挑战和冲击。这些社会环境中存在的问题,客观上增加了技工院校传统美德教育的难度和复杂性[3]。

(四)家庭方面的原因

当前,不少技工院校学生的家庭在传统美德教育方面还存在一些值得反思的问题。一是部分家长自身缺乏深厚的家风家教底蕴,忽视了家庭美德教育的重要作用,未能在日常生活中为子女树立良好的道德行为典范;二是一些家长的教养方式不够科学,或过于溺爱、或过于专制,影响了子女健康人格的塑造和优良品德的内化;三是随着社会结构变迁,隔代教养现象日益突出,隔代家庭在传统美德的代际传承方面普遍存在不足,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家庭美德教育的有效性。这些家庭教育中的薄弱环节,客观上加大了技工院校传统美德教育的难度,需要学校加强与家庭的沟通合作,形成教育合力,共同助力学生健康成长。

四、结语

传统美德教育是技工院校立德树人的基础性工程,需要久久为功、常抓不懈。展望未来,技工院校应立足新发展阶段,把握新机遇、迎接新挑战,在体制机制创新、资源整合利用、实践育人等方面积极探索,不断开创传统美德教育工作新局面。

参考文献

[1]李艳芳.职业院校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实践路径研究[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23(02):108-110.

[2]邹忠,徐洪芳.新时代高职院校传统美德教育探索与实践——以北京电子科技职业学院为例[J].科教导刊,2021(28):83-85.

[3]马璐.高职院校弘扬中华传统美德的路径研究[J].中国多媒体与网络教学学报(中旬刊),2021(08):225-227.

[4]刘美玲,庞富帅.中国传统家训中"忠"伦理及其当代价值[J].晋中学院学报, 2024, 41(2):14-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