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新媒体时代短视频新闻中艺术美的体现
林思雨
北京青年政治学院党委宣传部
摘要:一直以来,新闻都与客观、真实、冷静等性质相关,而在新媒体时代,短视频新闻跳脱出传统新闻对于时间、空间和载体的限制,让新闻保持原有性质的同时还能体现出艺术美。本文利用列举法和观察法,举例说明在笔者的实际工作过程中,短视频新闻中可以体现艺术美,并且注重艺术美的表达可以更好地帮助新闻向用户传播。
关键词:新闻宣传;短视频;新媒体;艺术美
一、引言
新闻报道的客观性原则是新闻学最重要的概念之一,所谓客观性,即公正、准确地反映新近发生的事实,必须“用事实说话”,对新闻事件做全面、理智、客观地报道。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到来,新闻不再拘泥于纸张上的文字、广播中的语言、电视中的画面,而是以短视频、H5、动画等多种多样的方式呈现。从各新闻媒体纷纷入驻抖音、快手、Bilibili(以下简称“B站”)等短视频平台以来,为实现作品“出圈”,短视频新闻常常选择跳脱出常规新闻报道的方式,以更多喜闻乐见的形式进行新闻报道,这些作品中除了新闻本应具备的客观性、真实性以外,还具有艺术性,并且当艺术美在短视频新闻中被良好运用时,是有利于新闻更好的传播的。
笔者曾就职于中央重点新闻网站,从事新媒体策划与运营工作,对主流媒体在短视频平台的内容制作及运营有浅显经验及关注,本文意在利用列举法和观察法,以从实际工作出发,结合工作见闻,简要探讨新媒体时代短视频新闻中艺术美是如何在短视频新闻中体现的,期待新闻从业者引起对艺术美在短视频新闻中良好运用的重视。本文将从的集中性、永恒性和化“丑”为美等性质举例分析艺术美在短视频新闻中的体现。
二、短视频新闻中艺术美体现在具有集中性
新闻来源于现实生活,现实生活范围广阔、内容丰富,纵然千姿百态,但它们彼此是孤立、分散的,新闻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大部分传统新闻带有一定的分散性。然而短视频新闻,与报纸相比不受版面的限制,与电视、广播相比不受时间、排期的限制,可以在必要时将分散的新闻集中起来,芜杂的精致起来,表现值得去表现的,展示值得去展示的,展现了具有集中性的艺术美。
集中性在短视频新闻中的一种体现方式是盘点类视频。在短视频新闻的运营中,常常会选择制作盘点类视频,这类视频常出现在重要时间点,作为与事件相关的一系列重要时刻的回顾或类似事件的梳理,如岁末年初的年终盘点视频、冬奥倒计时200天的冬奥中国夺冠时刻盘点等。盘点视频将新闻的多个相关重要时刻集中于一条视频中体现,帮助用户梳理信息,了解事情脉络,因此十分受用户欢迎。
2014年奥运花滑冠军俄罗斯运动员阿德琳娜·索特尼科娃称曾在一次采访中称,她因当时的比赛结果在社交网络上被韩国粉丝进行网络暴力长达7年之久,借此契机,笔者以这一新闻为引子,盘点韩国在各大国际体育赛事中出现的“争议”时刻,内容包括2020年短道速滑世界杯比赛上韩国选手将荷兰名将推出赛道、2018-2019短道速滑世界杯上韩国选手恶意犯规最终被取消金牌、2019短道速滑世锦赛500米决赛中韩国选手黄大宪强行超越中国选手武大靖至两人摔出赛道等。笔者将不同时期的“新”闻伴随一条“刚发生”的新闻通过剪辑手段集中于一则视频中体现,充分发挥其集中性,并配上激情昂扬的音乐,最终该视频取得了很好的效果。视频于B站发布,一经发出便引起网友的广泛激烈讨论,观看量41万,互动量高达5万,视频入选B站热门视频精选榜单,如此观看量的视频于B站少有。值得提及的是,音乐对于视频有着重要意义,在艺术作品中,要想把其中所蕴含的美感和内涵完全表达出来,达到期望的艺术效果,只有音乐与画面同时存在,并完美地融合时。
艺术的集中性能够超越国界、凌驾于时间之上。虽然这类短视频新闻就是客观的新闻的整合,但却没有停留在极限的客观展示之上,而是运用“艺术创作”,将能够反映同一主题的新闻共同排列展示,适时将艺术性发挥在特定时刻,因此超越了它客观存在的样子,显得更富有艺术审美,可以帮助新闻作品得到更好的传播效果。
三、短视频新闻中艺术美体现在具有永恒性
现实中发生的事情总是处于活动状态,在时间的长河中它总是不能使自己停留,因而它是不固定的,易于消逝的。在短视频新闻中,不但能用镜头截住时间流动的大坝,还可能跨越时间和空间,流传永远。正如马克思所说:“‘人类童年时代’的希腊艺术,不是至今‘仍然能够给我们以艺术享受’吗?”相比于传统新闻,短视频新闻更能低成本地被用户看见,被用户保存、传播,让一条客观的新闻更易留下永恒的影响。
新近发生的事实,是否需要永恒性?笔者认为,是需要的。新媒体时代,新闻不单是要将刚发生的客观事实告知用户,更应让其产生久远的影响,画面和文字告诉你这件事的发生,而通过素材的剪辑、排列、配乐、配音,甚至是短视频常用的添加贴纸、图案等手段,能够让这件“新闻”留下更深的印记,甚至永恒地滋润用户,这样的新闻作品能够审视出事件背后的价值和内涵,被人们所欣赏,更加具有了艺术美感而因此具有了永恒性。
永恒性对于艺术作品来说尤为切要,我们甚至可以说,没有永恒性的艺术作品不是真正的艺术作品,这是与其他的精神产品截然不同的。那么永恒性为艺术带来的结果之一就是艺术经典的存在。
2021年9月3日,第八批在韩中国人民志愿军烈士遗骸安葬仪式在沈阳抗美援朝烈士陵园举行,礼兵踢着无声的礼步护送志愿军烈士棺椁缓缓安葬,军乐队奏响《思念曲》,全场肃穆。笔者在制作这条新闻的视频时,没有专注于安葬仪式本身,而是强调这肃穆的环境中令人感动的无声的礼步。笔者运用视频素材的剪辑、景别的变换、环境音的取舍等手段,突出这一过程的庄严,突出礼兵在此时放轻脚步的致敬行为。视频于B站发布,发出后得到43万观看,11万互动,满屏弹幕飘着“致敬”,评论里纷纷表达对英雄的缅怀,不少评论表达“因为英雄的存在才有如今的我们”。
新闻、视频可能是看过后便转瞬即逝的,但这种对英雄的敬重、对美好生活的珍惜之情却真实地打动着看到这则视频新闻的人,我们能因艺术美的永恒性让它们在我们心中久久挥之不去,虽已过去许久可依旧能在我们的心中泛起涟漪,“余音绕梁三日而不绝”说的不正是艺术美的永恒性吗,艺术美的永恒性让新闻所产生的正能量得以永久地流传,帮助新闻作品得到更好的传播效果。
四、短视频新闻中艺术美体现在化“丑”为美
现实生活范围庞大,内容糙杂,因此存在很多丑陋的东西。畸形、呆钝、贪婪等都不在现实美的范畴之内。而经过艺术处理,正如大雕塑家罗丹所说,现实生活中的“丑”,可以变得非常美。我认为它甚至比直接感官上的美还要令人震撼。
鲁迅先生曾经说过,天天看车轮大的桃花,人也会厌的。所谓生厌,也就是产生了审美疲劳。正如,如果我们每天都欣赏现实意义中“美”的东西,我们也会生厌,产生审美疲劳的。有时候“丑”也是一种扩展和深刻的美,甚至可能在“丑”的衬托下,美才会更美。
2020年新冠疫情期间,一则视频火爆网络,视频中援鄂的医护人员因长时间佩戴口罩、护目镜,穿着防护服,脸全部被防护设备磨破了,留下深深的、褐色的印迹和破溃口,医护人员累到顾不上疼痛的眼神、一次次说着“没事”、“坚持”的话语,都通过视频直观地让每一位用户看在眼里。看到这条视频,好像一切语言都显得苍白无力,一切形容词都不足以表达内心的震撼、心疼和感动,短视频这种直观的视觉冲击让这种受伤后的“丑”全部转化为英勇大义的美。
2021年9月,人民日报新媒体端发布的一则短视频新闻 “他两百多斤,没上过舞台,却被小学生封为‘超级舞王’!”被人们广泛关注。视频的主人公是一位体重超过200斤,50多岁,头发有些秃,肚子有些圆,甚至看起来有些“滑稽”的乡村语文教师,视频中他带着他的同学们在教师跳舞、唱歌,拿水壶、水桶、不锈钢盆等物品当做乐器“演奏”,同学们纷纷尽情投入、开怀大笑。视频中介绍,他所任教的学校百分之八十都是留守儿童,因为缺少父母的陪伴,不少孩子感到孤单自卑,而这样一位“其貌不扬”的老师通过自己夸张、“魔性”的舞蹈帮助孩子们建立快乐和自信。在现实生活中,他可能是一位外表不太好看的大叔,但是经过短视频的展示,这样一位快乐、憨厚、善良的老师感染了无数网友,他胖胖的、不漂亮的外形让他显得更真实可爱,更有别一番美。
实际上,美与丑本来就是相对而言的,美的事物不是每个时候,每个主体都认为是美的。法国作家雨果在他著名的浪漫主义理论文献《〈克伦威尔〉序言》中,提出了著名的“美丑对照原则”。他认为,艺术家在创作时应同时表现丑,“取一个形体上畸形的最可厌、最可怕、最完全的人”,把他放置在社会的最底层,然后给他一个最美好的灵魂,于是“渺小的变成了伟大,畸形变成了美好”。雨果认为,美丑并列,可以通过否定丑达到对美的肯定,而如果将夸张了的美与丑集中在一起,其对照效果会更好。可见,美与丑是可以转化的。而在短视频新闻中,因为画面、声音、剪辑的存在,让新闻跳脱出了原本的样子,用户可以更直观地看到“美”或“丑”,“可爱”“憨厚”“滑稽”这一系列的形容词不再是文字或言语,而是用户们最直击心灵的感受,在“丑”的衬托下,“美”有了更加多样的形态,也会在用户内心留下更永恒的滋养,丑可以成为美,甚至越丑越美。
五、结论
综上所述,即便新闻是客观的、真实的、冷静的,在新媒体时代,短视频新闻由于它直观可见的画面,拼接剪辑的镜头,能够带来情绪影响的音乐、音效等形式原因,相对于传统新闻更能在其中体现艺术美,这种因集中性、永恒性、深刻性而带来的艺术美经过适当运用更易传达新闻所表达的目的,更易感染新闻用户,更易带来更好的传播量。因此,新闻从业者尤其是短视频新闻从业者应重视艺术美在短视频新闻中的运用,使其发挥作用,让视频得到更好的传播效果。
参考文献:
[1] 殷越.论新闻报道的客观性原则[J].新闻战线,2015.
[2]侯燕.音画统一与视听合一[D].中国艺术研究院,2006.
[3]张全新.“还是一种规范”——希腊文学艺术谈[J]兰州学刊,1997.
[4]王胜琴.美·丑·艺术[J].艺术品鉴, 2015(6).
[5]刘高磊.现实美与艺术美[J].大众文艺:学术版, 2012(15):141-142.
[6]郑谦.现实丑转化为艺术美的几个关键[J].思想战线, 1982(1):15-21.
[7]王胜琴.美·丑·艺术[J].艺术品鉴, 201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