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改下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差异化教学策略分析
冯忠英
广东省湛江市坡头区一中
摘要: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推进,我国高中语文教育面临着从传统应试教育模式向素质教育转型的重大挑战。差异化教学作为一种响应学生个体差异的教学方法,正逐渐成为高中语文课堂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旨在探讨新课改背景下高中语文教学中差异化教学的意义及其在实践中的体现,以期为教师提供一定的理论支持与实践指导。
关键词:新课改;高中语文;差异化
一、学习目标的差异化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通过分层教学的方式,不仅能够让所有学生都在原有基础上有所进步,而且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感受到学习的乐趣所在。如《屈原列传》中,其中所蕴涵的丰富人文精神与深刻思想内涵,对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为使学生学有所得学有所成学有所用,针对学生实际水平和兴趣爱好的不同,教师可有针对性地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不同学习目标的确立与设计。基础较为薄弱的同学可着重于对文章基本内容的通读把握上,如生词的掌握历史背景的介绍人物关系的梳理等,力求做到对文本的通盘把握。另外,教师可针对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有针对性地设计一些填空题或选择题,以检测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同时也可组织一些朗读活动,使学生在反复诵读中加深对文章语言的感受,从而在语文运用上有所运用,融会贯通[1]。而对于基础较好、理解力较强的学生,则可以进一步引导他们进行深入的文本分析和批判性思考,比如探讨屈原的政治抱负与理想主义精神,分析他为何会选择投江自尽这一极端行为背后的文化心理因素,或是结合司马迁撰写此篇传记的时代背景和个人遭遇来理解他对屈原形象的塑造。如要求学生在撰写小论文或参加课堂辩论时,在《离骚》中表现出自己对文本的独特见解。
二、教学内容的差异化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要确保教学内容的差异化,确保各层次学生对语文知识的掌握程度,这样才能使不同层次学生在语文课堂上有所成长,有所发展。以《祝福》为例,教师可以根据不同层次学生提供相应的学习资料,以保证每个学生在能力范围内都能得到最大的收获,从而达到教学内容的差异化。对于基础知识比较薄弱的学生,教师首先可以保证他们对故事的基本情节、主要人物的理解,比如祥林嫂的命运变化,鲁四太爷的形象刻画等,都是有一定的把握。可以帮助他们扫清阅读障碍,让他们顺利阅读原文,提供配有详细注解的版本。另外,“祥林嫂经历了哪些人生变故”等一些基础性的问答题目也可以设计出来。“鲁四太爷对祥林嫂的态度是怎样转变的呢?”等问题,让学生逐渐建立起对文字的整体感知能力,在答题的过程中做到心中有数。教师可准备鲁迅其他著作选段、文学评论文章《祝福》、社会学视角解读等一系列拓展阅读材料,以满足更高层次学生的需求。这些材料既能帮助学生深入了解鲁迅笔下的社会环境和人物心理,又能引导学生对封建礼教压迫女性、传统社会结构僵化等社会问题进行思考。例如,可以引入关于女性地位变迁的文章,让学生探讨祥林嫂悲剧命运背后的社会原因,更深层次地理解作品的主题思想[2]。
三、教学方法的差异化
教师要保证教学方法的差异性,通过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多种教学方法的应用,不仅能够照顾到不同学生的学习风格,还能使学习过程变得生动有趣,让学生在多元化的活动中体会到学习的乐趣,进而达到寓教于乐的目的。以《劝学》为例,为了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教师可以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确保每位学生都能够找到最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从而提高学习效果。例如,针对喜欢互动交流的学生,可以组织小组讨论,让他们围绕《劝学》中的观点,如“青出于蓝而胜于蓝”、“锲而不舍,金石可镂”等名言警句展开讨论,分享各自的理解与感悟。这种形式不仅能够促进学生之间的相互学习,还能激发他们的思维碰撞,加深对文本内涵的认识。而对于那些善于表达自己想法的学生,则可以通过角色扮演的方式,让他们扮演文中的人物,如荀子或其他对话者,重现《劝学》中的论辩场景,这样既能锻炼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和表演技巧,又能让他们在角色体验中更好地体会古人的智慧和教育思想。此外,项目学习也是让学生围绕“劝学”中的某一主题或观点开展小型研究项目的有效教学手段。同学们需要查阅资料,整理资料,最后把自己的研究成果以汇报或演讲的方式展示出来。这种方法既可以增强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又可以培养学生学习的钻研精神和社会实践本领。
四、评价方式的差异化
通过差异化的评价方式,教师可以对学生的学习情况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并鼓励学生发挥自己的特长。这样一来,不仅提升了评价的公正性和全面性,也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展示机会,使他们在学习过程中获得成就感和自信心。以《我与地坛》(节选)为例,对于擅长口头表达的学生,可以安排口头报告环节。学生可以选择《我与地坛》中的一段或几段进行朗读,并结合自己的理解和感悟进行即兴发言。这种形式不仅能考察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还能促使他们在准备过程中深入思考作品的深层含义,从而更好地理解作者史铁生在文中表达的情感与哲理。对于喜欢写作的学生,可以布置小论文或反思性文章的任务。要求学生围绕《我与地坛》的主题,如生命的意义、人与自然的关系等,撰写一篇文章。这不仅能让学生有机会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感受,还能锻炼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和书面表达能力。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进行创意写作,比如续写《我与地坛》的故事,或者从另一个角度重新诠释地坛对于史铁生的意义,以此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此外,还可以通过创作作品的方式来评估学生的理解程度。例如,让学生根据《我与地坛》的内容创作一幅画作或一组摄影作品,用视觉艺术的形式来表现他们对文中意境的理解。这种方式特别适合那些对视觉艺术敏感的学生,通过艺术创作的过程,他们不仅能够深化对文本的认识,还能将抽象的文字转化为具体可感的艺术形象。
结语:新课改对于高中语文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差异化教学则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有效途径之一。它不仅有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还能更好地促进学生个性发展与综合素养的提升。未来,随着教育理念的不断更新和技术手段的进步,差异化教学将在高中语文课堂上发挥更为重要的作用,推动语文教育向着更加人性化、科学化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胡玲婷.基于“学习任务群”的高中语文教学策略差异化初探[J].现代基础教育研究,2023,52(04):201-204.
[2]王欣.多元分层构建高中语文高效课堂[J].天津教育,2023,(14):174-1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