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与学生文化传承能力培养

作者

王晟

衡阳市教育技术装备站 湖南衡阳 421000

摘要:本文旨在探讨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与学生文化传承能力培养的关系,通过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的具体例子,分析古诗词教学在文化传承中的重要性及其教学策略。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古诗词不仅是重要的文学形式,更是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通过古诗词教学,可以有效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和审美能力,进而促进其文化传承能力的形成。

关键词: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文化传承能力

高中语文课程是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古诗词教学在其中占据重要地位。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收录了大量经典古诗词,这些作品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审美价值。然而,在实际教学中,古诗词教学面临着诸多挑战,如学生兴趣不高、教学效果欠佳等。因此,探索有效的古诗词教学策略,以培养学生的文化传承能力,显得尤为重要。

一、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的现状与挑战

1.学生兴趣不足

在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中,学生兴趣匮乏是一大显著问题。现代社会多元文化的冲击,使学生更易被流行文化吸引。古诗词语言凝练、表意含蓄,与学生日常用语差异大,其反映的古代生活场景、情感世界距离学生遥远,理解起来有较高门槛。例如,在学习屈原的作品时,复杂的香草美人意象就让许多学生感到困惑茫然,难以体会其中蕴含的深沉情感与文化内涵,进而在学习过程中产生抵触情绪,兴趣难以被激发[1]。

2.教学效果欠佳

古诗词教学效果不尽人意的状况较为普遍。因其年代久远,文言字词晦涩难懂,语法结构也与现代不同,如宾语前置、状语后置等特殊句式常让学生一头雾水。像 “何陋之有” 这样的句子,学生难以理解其正确语序及表意。而且,传统教学多注重字词解释与诗句翻译,对诗歌意境、情感和文化价值的挖掘不够深入。教师单向讲解,学生被动接受,缺乏互动与体验,难以真正走进古诗词的世界,领悟其精妙之处。

3.文化传承意识薄弱

部分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知浮于表面,文化传承意识淡薄。他们往往将古诗词学习视为应试任务,忽略了其承载的深厚文化底蕴。对于传统文化中的价值观、道德观以及审美情趣等缺乏深入思考与感悟。例如,在学习古诗词中体现的 “家国情怀” 时,学生只是机械记忆,不能理解其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内涵与意义,无法将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相联系,难以树立文化自信,在文化传承之路上踟蹰不前。

二、人教版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与文化传承能力培养的策略

1.注重背景介绍与文化解析

在高中语文必修二《离骚》的教学中,背景介绍与文化解析尤为关键。屈原,这位伟大的爱国诗人,其一生跌宕起伏,处于楚国动荡衰败之际,他一心报国却遭奸佞排挤。《离骚》创作于这样的背景之下,满含他对楚国命运的忧虑、对高洁品质的坚守以及对美政理想的执着追求。教师需详细讲述屈原的生平,从他出身贵族到被流放的经历,让学生感受其心路历程。阐述《楚辞》独特的文化地位,它是楚文化的精华,开创浪漫主义先河,其 “香草美人” 意象独具特色。例如解析 “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江离、芷、兰等香草,不仅是自然之物,更象征屈原的美好品德。通过深入的背景与文化剖析,引领学生深入诗歌内核,体会古人的情感世界与文化精髓,达到与古人心灵交汇的境界。

2.运用多元化教学方法

在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中,运用多元化教学方法能够极大地丰富学生的学习体验,加深他们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以《念奴娇·赤壁怀古》和《蜀道难》为例,教师可以通过音乐渲染和图像展示等多元化教学手段,营造出浓厚的鉴赏氛围。在学习《念奴娇·赤壁怀古》时,教师可以播放与该词意境相符的古典音乐,通过音乐的旋律和节奏,烘托出赤壁之战的壮阔场景和词人的怀古之情,使学生仿佛置身于那个英雄辈出的时代,进一步领悟词人的豪迈情怀。而在学习李白的《蜀道难》时,教师则可以利用多媒体展示蜀道险峻风光的图片,将诗歌中抽象的描写转化为直观的视觉体验,帮助学生更加生动地理解诗歌所描绘的艰难险阻和诗人的豪情壮志。此外,教师还可以尝试角色扮演等互动性强的教学方法,让学生亲自扮演诗歌中的角色,通过身临其境的感受,增强对诗歌情境的理解和情感体验,从而更加深入地领略古诗词的魅力。

3. 注重诵读与情感体验

诵读是古诗词教学的重要环节。通过富有感情的诵读,学生可以更好地体会诗歌中的文字美、情感美和精神美。例如,在学习李清照的《声声慢》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诵读感受诗歌中的凄清悲凉气氛,从而深入理解诗人的悲苦心境[2]。

4. 鼓励创作与拓展延伸

在古诗词教学进程中,鼓励学生创作古诗词是激发他们深入学习的有效途径。学生尝试创作时,会主动钻研古诗词的格律、韵律、意象运用等知识。例如,在学习了众多唐诗宋词后,学生创作五言绝句,便会思考如何用简洁的二十个字勾勒出一幅画面或表达一种情感,像斟酌字词的平仄,选择能营造氛围的意象,如 “残阳”“孤舟” 等。同时,开展课外拓展活动意义非凡。在古诗词朗诵比赛里,学生为了出色表现,会深入探究诗歌的情感层次,以恰当的语调、节奏朗诵,加深对诗歌的理解。而古诗词创作大赛,则促使学生将所学知识融会贯通,从模仿到创新,进一步提升对古诗词的热爱,让传统文化在他们心中生根发芽,传承并发扬光大。

三、案例分析:人教版高中语文《短歌行》教学

《短歌行》教学时,教师先介绍曹操所处东汉末年朝纲崩坏、战乱频仍,曹操欲统一天下却面临人才稀缺等困境的背景生平,此为创作缘起。接着剖析诗中意象情感,“譬如朝露” 显曹操对时光与功业的忧思,“青青子衿” 引《诗经》典故表其求贤若渴。教师结合《三国志·魏书·武帝纪》拓展学生认知。教学中还可运用多元手段,播放《沧海一声笑》辅助诵读,让学生感受壮志豪情,展示曹操画像、地图、古战场画面等,帮助学生构建场景,沉浸于诗歌意境与情感世界。

四、结论

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在文化传承能力培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通过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中的古诗词教学,教师可以运用多元化教学策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造力,帮助他们深入理解诗歌中的文化内涵和审美价值。同时,通过诵读、创作和拓展延伸等活动,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文化传承能力,让他们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者和弘扬者(时代教育)。

参考文献:

[1]田存平.古诗词教学中如何渗透传统文化[J].华夏教师,2022,(32):69-71.

[2]符晓云.古诗词学习中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策略初探[J].中国民族博览,2021,(24):130-132.

作者简介:王晟(1981-),男(汉),湖南衡阳,衡阳市教育技术装备站,本科学历,中教一级,主要从事高中语文教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