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化背景下针对“05后”大学生思政教育实践路径研究
顾意凤
金华职业技术大学,浙江金华 邮编321000
摘要:本文聚焦于数字化背景下“05后”大学生这一群体,深入探讨其思想行为特点以及思政教育面临的新机遇与挑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系列具有针对性的思政教育实践路径,旨在提升思政教育对“05后”大学生的实效性,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新时代人才。
关键词:大学生;思政教育;实践路径
一、引言
信息技术日新月异,数字化时代到来,影响着社会生活方方面面。“05后”大学生作为在数字环境中成长起来的一代,思维方式、行为习惯等都呈现出与以往不同的特点[1]。在这样的背景下,高校思政教育也面临着新的形势、新机遇、新挑战,如何顺应数字化潮流,创新思政教育实践路径,成为亟待研究和解决的重要课题[2]。
二、“05后”大学生的特点及对思政教育的影响
“05 后” 大学生具备数字素养高、个性鲜明、思维活跃的特点。他们伴随互联网成长,熟练使用数字化工具,信息能力强,注重自我表达和个性,追求独特观念,不受传统束缚,思维开阔但易碎片化。
数字化环境给思政教育带来机遇与挑战。一方面,丰富的网络资源可拓宽思政教育渠道、增强吸引力,网络平台利于互动和掌握学生思想;另一方面,不良思潮冲击 “05 后” 思想,且其思维特点使传统灌输式思政教育效果差,需探索新模式。
三、数字化背景下思政教育面临的新机遇
(一)教育资源多元化:互联网涌现大量优质思政教育资源,如权威学术讲座视频、生动红色故事动画等,打破传统教材局限,为思政教育提供丰富素材。
(二)教育手段创新化:利用 VR、AR 等新兴技术可创设沉浸式思政教育场景,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历史事件、革命精神等,增强教育感染力。同时,社交媒体平台、在线学习平台为开展多样化思政教育活动提供便利。
(三)教育覆盖广泛化:数字化手段使得思政教育能够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无论是在校内还是校外,无论是课堂时间还是课余时间,都可以将思政教育内容传递给学生,实现教育的无缝对接[3]。
四、数字化背景下思政教育面临的新挑战
(一)信息筛选与甄别难度大:网络上信息海量且繁杂,真假难辨,要从其中筛选出适合思政教育的正面、准确信息难度较大,若学生接触到错误或不良信息,可能会影响其正确价值观的形成[4]。
(二)网络沉迷问题: 部分“05后”大学生容易沉迷于网络游戏、短视频等网络娱乐活动,导致用于思政学习的时间和精力减少,也不利于其良好学习习惯和自律能力的培养[5]。
(三)教育者数字能力参差不齐: 部分思政教育工作者对新兴数字技术的掌握不够熟练,在运用数字化手段开展思政教育时可能存在力不从心的情况,影响教育效果[6]。
五、数字化背景下针对“05后”大学生思政教育实践路径
(一)优化思政教育资源整合与推送。1. 建立思政教育资源平台,整合优质资源(经典著作、专家讲座、案例分析等),按不同主题、难度分类整理,方便学生按需获取。 2. 利用大数据分析技术,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学习进度等,有针对性地向学生推送适合他们的思政教育资源,提高资源利用效率[7]。
(二)打造沉浸式思政教育体验。1. 借助 VR、AR 技术重现历史场景,如让学生仿若置身红军长征或新中国成立时刻,通过亲身体验增强对历史的理解和民族精神的感悟。 2. 开展情景模拟活动,例如模拟法庭审理与思政相关的案件,让学生在参与过程中提高法律意识和道德素养[8]。
(三)加强网络思政教育阵地建设。1. 建设高校官方思政教育网站、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定期发布高质量的思政教育内容,如时评文章、热点解读等,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热点,形成正确的价值判断。 2. 组建网络思政教育队伍,由思政教师、辅导员和学生骨干组成,及时回应学生在网络上提出的思想困惑和问题,营造良好的网络思政教育氛围[9]。
(四)提升思政教育工作者数字素养。1. 组织思政教育工作者参加数字技术培训课程,包括多媒体制作、网络平台运营等方面的培训,使其能够熟练掌握和运用数字化手段开展教育工作。 2. 鼓励思政教育工作者开展数字化思政教育实践研究,不断探索新的教育模式和方法,提高教育效果[10]。
(五)培养“05后”大学生的数字自律能力。 1. 开展数字素养教育课程,传授信息筛选、甄别方法,提高学生信息辨别能力,助其于海量信息中准确找到有价值的思政教育信息。 2. 引导学生合理安排上网时间,制定上网计划,通过自我约束和监督,减少网络沉迷现象,将更多精力投入到思政学习和自我提升中。
六、结论
数字化背景下,“05 后” 大学生思政教育有机遇也有挑战。通过优化思政教育资源整合与推送、打造沉浸式思政教育体验、加强网络思政教育阵地建设、提升思政教育工作者数字素养以及培养学生的数字自律能力等一系列实践路径,更好适应“05后”大学生的特点和需求,提高思政教育的实效性,为培养具有正确价值观和社会责任感的新时代大学生奠定坚实基础。高校思政教育者要积极探索创新,完善实践路径,应对教育形势变化。
参考文献:
[1]喻泽坤,王海洋.“05后”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认知现状及教育策略研究[J].黄河水利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4,36(04):94-99.
[2]吉焕芳.探析大数据赋能高校思政教育的实践路径[N].黑龙江日报,2024-10-31(008).
[3]续伟.新媒体时代高校辅导员思政教育工作创新策略探究[J].新闻研究导刊,2024,15(18):160-164.
[4]杨六栓,樊家怡.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数字化转型:价值意蕴、现实挑战与实践进路[J/OL].华北水利水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8[2024-11-11].
[5]郑彩华.青少年数字安全:数字风险及其应对[J].青年学报,2024,(01):49-56.
[6]俞光华,杨梦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数字化转型的挑战与对策[J/OL].西昌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13[2024-11-11].
[7][1]常彩霞,姜莉.商科院校思想政治教育数智化发展的价值透视、育人图景与推进策略[J].商业经济,2024,(09):189-192.
[8]刘娜,杨帆.智慧课堂赋能思政课教学质量提升论析[J].思想理论教育,2024,(11):75-79.
[9]崔瑾.“三全育人”视域下高校辅导员开展网络思政教育探析[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4,21(10):127-129.
[10]张霄婷.思想政治教育数字化转型的现实基础、现存困境及理想路径[J].三角洲,2024,(27):242-2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