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范生社会-情感教育能力培养现状与提升路径研究
邓冰雪
马鞍山师范高等专科学校,243041
摘要:随着现代教育理念的发展,社会-情感教育成为教师教育中的重要内容,尤其在学前教育阶段,师范生社会-情感教育能力的培养尤为重要。本文以学前教育专业师范生为研究对象,通过问卷调查、访谈等方式,深入分析当前学前教育专业师范生在社会-情感教育方面的能力现状,并结合相关理论探讨其提升路径。研究发现,学前教育专业师范生在社会-情感教育能力方面存在认知理解不足、实践能力欠缺等问题,影响了其社会-情感教育的实际应用能力。因此,本文提出了通过课程体系优化、实践机会增加以及师资队伍建设等措施来提升师范生社会-情感教育能力的策略,期望为未来学前教育专业师范生的能力培养提供参考。
关键词:师范生;社会-情感教育能力;提升路径;学前教育
引言:
在当前教育改革背景下,社会-情感教育已成为教育领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在学前教育阶段,儿童的社会-情感发展至关重要,直接影响其个性发展、人际交往以及未来学业成就。因此,学前教育专业的师范生不仅需要掌握知识教学的基本技能,还应具备有效开展社会-情感教育的能力。然而,现阶段我国大部分师范院校在社会-情感教育课程的设置、教学方法及实践机会方面仍存在一定的不足。为了更好地培养具备全面教育素养的学前教育人才,提升师范生在社会-情感教育领域的能力是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通过对学前教育专业师范生社会-情感教育能力培养现状的分析,结合其存在的问题,提出具体的提升路径,希望为改进和创新师范教育提供借鉴。
一、师范生社会-情感教育能力培养的现状
尽管学前教育专业的课程体系中已包含了部分社会-情感教育的内容,但整体而言,课程设置尚不完善,缺乏系统性和针对性。大部分课程侧重于学科知识的教学,社会-情感教育的相关课程较少,且课程内容普遍较为抽象,无法有效帮助师范生掌握实际应用能力。特别是在具体的教育技巧、情感调节等方面的训练不足,难以满足未来学前教育中教师的实际需求[1]。
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虽然在理论课程上有一定的积累,但缺乏足够的社会-情感教育实践机会。在实习阶段,许多学校将师范生的任务集中在传统的教学活动上,忽视了情感教育的实际操作训练。因此,师范生在面临实际的教育情境时,往往缺乏处理学生社会情感问题的能力,难以在课堂上有效开展社会-情感教育。
二、师范生社会-情感教育能力培养中的问题分析
(一)理论与实践脱节
学前教育专业的课程内容和教学实践大多围绕传统学科教学进行,忽视了社会-情感教育的核心能力的培养。教师在教学时未能将社会-情感教育的理论与实践有效结合,导致师范生虽有理论基础,但在面对课堂中的情感问题时缺乏相应的应对策略,难以将所学的社会-情感教育知识应用到实际教育中。
(二)情感教育观念的缺乏
当前许多师范生对社会-情感教育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由于学前教育专业的课程大多侧重于认知发展、行为管理等方面,社会-情感教育并未引起足够的重视。师范生普遍缺乏情感教育的敏感性和自觉性,往往忽视学生的情感需求,不能为学生提供全面的情感支持,影响了教育效果[2]。
(三)实践机会的匮乏
社会-情感教育需要在真实的教育环境中得到检验和强化,但目前的实习和实践机会仍较为有限。学前教育专业的实习多集中在课堂教学和基本管理上,缺乏专门的情感教育实践模块。师范生在实际接触教育对象时,由于缺乏经验和情感教育的练习,难以有效开展情感教育,导致其社会-情感教育能力较弱。
三、提升师范生社会-情感教育能力的路径策略
(一)完善课程体系,强化理论与实践结合
为了提升师范生的社会-情感教育能力,首先应从课程体系入手,增加相关课程的设置,尤其是情感教育的专业课程,如情感认知、情感管理与调节等内容。此外,课程教学应与实践紧密结合,通过案例分析、情境模拟等方式帮助师范生将 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能力,使其能够在真实情境中有效应用。
(二)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与指导
学校应为学前教育专业的师范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包括情感教育的专门实践课程、教育实习中的情感教育模块等[3]。在实习过程中,师范生应主动参与到学生的社会-情感发展中,通过观察、互动和反馈等方式积累经验。同时,学校应为师范生提供专业的实践指导,帮助其在实际教学中理解和应用社会-情感教育的理念和方法。
(三)提升师资力量,注重教师的情感教育素养
提高教师的社会-情感教育素养是提升师范生社会-情感教育能力的关键因素。教师在教育过程中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更是学生情感发展的引导者。因此,教师应具备较强的情感教育素养,能够敏锐地察觉学生的情感需求,并采取有效的教育策略。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学校需要加强教师的专业培训,特别是在情感教育的理论和实践方面。教师应了解社会-情感教育的核心理念、发展理论以及其对学生成长的深远影响。此外,学校可以通过组织情感教育专题讲座、研讨会等形式,为教师提供更广泛的学习平台,帮助教师拓展视野,提升其情感教育的专业知识。
同时,教师的情感教育能力不仅仅体现在理论知识的掌握上,更需要在实践中得到不断提升。教师应在日常教学中积极运用情感教育的方法与技巧,例如通过角色扮演、小组讨论等方式让学生在互动中体验与他人合作、理解他人感受的情境,从而培养其社会性情感。在课堂管理中,教师也应通过建立积极、支持的课堂氛围,帮助学生更好地处理情感问题。
总结:
社会-情感教育是学前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学前教育专业师范生的社会-情感教育能力培养关系到未来教育的质量和效果。通过对学前教育专业师范生社会-情感教育能力现状的分析,本文指出了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提升路径。未来,学校应通过优化课程设置、增加实践机会和提升教师的情感教育素养等措施,全面提升师范生的社会-情感教育能力,为学生的社会-情感发展提供更好的支持。同时,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社会-情感教育将逐步成为学前教育的重要目标,培养具备全面素养的教师将是未来教育发展的关键。
参考文献:
[1]黄天宇.融合教育背景下师范生"社会-情感教育能力"培养的价值内涵与实施路径[J].现代特殊教育, 2024(6):25-31.
[2]黄艳,步社民,冯海辉.浸润模式促进学前教育师范生专业情感发展的研究[J].教育观察, 2022(12):13-18.
[3]徐良伟.学前教育学生的专业认同调查研究——以拉萨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为例[J].教育进展, 2024, 14(5):704-710.
本文系:课题名称《师范生社会-情感教育能力培养研究——以学前教育专业为例》课题编号:2024xjkyxm06 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