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依托学科竞赛的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提升数学模型研究

作者

张慧茹 杨文龙 田依维 吴睿 谭茜

重庆第二师范学院数学与大数据学院,重庆南岸,400065

作者简介:1.张慧茹(2003-),女,汉族,河南人,本科生,主要研究:数学与应用数学;2.杨文龙(2003-),男,汉族,山西人,本科生,主要研究: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3.田依维(2004-),女,土家族,重庆人,本科生,主要研究:数学与应用数学(师范);4.吴睿(2005-),女,汉族,重庆人,本科生,主要研究:数学与应用数学(师范);5.谭茜(2005-),女,汉族,重庆人,本科生,主要研究:数学与应用数学(师范)。

基金项目:2024年重庆第二师范学院大学生科研项目“依托学科竞赛的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提升数学模型研究”(项目编号:KY20240051)

摘要:本研究聚焦于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提升,深入探讨依托学科竞赛对其创新创业能力产生影响的数学模型构建。阐述了学科竞赛在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中的重要地位与作用,分析学生参与学科竞赛及创新创业活动的现状。运用合适的数学方法构建模型,量化分析学科竞赛各因素与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提升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显示该数学模型能有效评估学科竞赛对提升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作用,为高校进一步借助学科竞赛推动创新创业教育发展提供了参考依据。

关键词:SPSS;创新创业能力;大学生;影响因素

1  研究背景及意义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明确指出我国正处于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要时期,高度重视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和国民创新素质的全面提升。“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理念深入人心,对高校培养适应社会发展的高素质人才提出了新的使命。[7]创新创业实践是一个动态变化的发展过程,创新创业能否成功取决于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

本文以重庆第二师范学院部分学生为例,通过对专业能力水平、操作能力、综合素质能力、学科竞赛积参与度这四个影响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基本因素进行研究,分析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强弱问题,从而间接分析大学生自身创新创业能力层次,进而创新创业能力低的同学寻求双创能力提升的实施路径。

2  研究方法

2.1  研究对象与样本选择

研究对象为重庆二师数学与大数据学院2024年在校学生。采用分层与随机抽样结合法,依专业分层后随机选样。

2.2  选择适当的数学模型方法

通过查阅大量文献发现,许多文献对大学生就业能力研究并没有建立基本模型,或者模型与我们立足的方向不同。通过SPSS模型建立,我们可以分析出关联性较强的因素,制定大学生四年的针对性方案,从而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

本研究综合运用SPSS统计软件和先进的数学模型,针对重庆第二师范学院数学与大数据学院2024年在校学生的数据进行深度挖掘与分析。在此基础上,我们进一步建立了多元线性回归模型,以量化分析学科竞赛等因素对创新创业能力的具体影响。Y表示创新创业能力,X表示相关因素。a表示相关系数,a越大则因素与就业能力的相关性越强。单个因素线性回归模型:。将每个因素建立后,通过SPSS建立多元线性回归模型:。

2.3  收集相关数据

通过走访调查、网络问卷等方式,以重庆第二师范学院数学与大数据学院2024年在校学生为例,取80份为研究样本分析影响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相关因素。

3  数据来源与处理

通过走访、问卷等方式获取试验数据,利用统计方法和模型分析处理实验数据。利用SPSS建立如下多元线性回归模型:

3.1  相关因素的确定

Y表示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取决于专业能力水平、操作能力、综合素质能力、学科竞赛积参与度四个方面,每个方面最高分均为10分,最低分均为0分。按照权重(专业能力水平30%、操作能力30%、综合素质能力20%、专业技能竞赛参与度20%)加和获得实验数值Y。

Y=专业能力水平×0.3+操作能力×0.3+综合素质能力×0.2+专业技能竞赛参与度×0.2

表示专业能力水平,表示在校专业课学习表现,根据学生在校学业绩点情况进行赋值(最小值为0,最大值为10)。

表示操作能力,表示在校实践课学习表现,根据实践课结业成绩进行赋值(最小值为0,最大值为10)。

表示综合素质能力,其中包括管理能力、人际沟通能力、心理素质及抗压能力等,根据学生在校担任职务情况的赋分值加和得到(最小值为6,最大值为10)。

表示学科竞赛积参与度,根据学生在校竞赛参与以及获奖情况赋分(最小值为0,最大值为10)。

3.2  相关系数的确定

利用SPSS处理实验数据,分析并获得回归方程,进而获得相关系数a1、a2、a3、a4。

4  结果分析

4.1  描述统计

平均值: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平均值为16.0344,学位课学业绩点的平均值为2.963,实践课平均成绩的平均值为8.1750,个人任职情况的平均值为2.41,学科竞赛参与度的平均值为2.4844。这些平均值表示了各个变量的平均水平。

标准差: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标准差为4.61693,学位课学业绩点的标准差为0.8560,实践课平均成绩的标准差为0.94501,个人任职情况的标准差为2.326,学科竞赛参与度的标准差为2.04860。标准差作为一项关键统计指标,精准衡量了数据的离散程度 。经分析,这批数据的标准差处于较低水平,表明各数据点紧密围绕均值分布,其变异程度在可控范围内,呈现出稳定态势。

4.2  相关性分析

根据皮尔逊相关性系数,我们可以看到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与学位课学业绩点之间的相关系数为0.482,与实践课平均成绩之间的相关系数为0.576,与个人任职情况之间的相关系数为0.839,与学科竞赛参与度之间的相关系数为0.834。

根据相关系数的绝对值大小,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a.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与个人任职情况、学科竞赛参与度之间的关系较为强,呈现较高的正相关性。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与实践课平均成绩之间的关系较为中等,呈现正相关性。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与学位课学业绩点之间的关系较弱,呈现正相关性。

b.显著性水平:在单尾显著性水平下,所有变量之间的相关性都是显著的(p < 0.05)。这意味着,观察到的相关性不太可能是由于随机因素引起的,而有一定的统计意义。

4.3  系数分析

从上表可知,利用t检验(全称为独立样本t检验)去研究学位课学业绩点、实践课平均成绩、个人任职情况、学科竞赛参与度四者分别对创新创业能力的影响的差异性。[3]从上表可看出:学位课学业绩点、实践课平均成绩、个人任职情况、学科竞赛参与度四者对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影响呈现出显著性(p<0.05),说明实习见习概况对于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影响有差异性。

具体分析如下:

创新创业能力是对于学位课学业绩点概况呈现出0.000水平显著性(t=126.081)。

创新创业能力是对于实践课平均成绩呈现出0.000水平显著性(t=134.764)。

创新创业能力是对于个人任职情况呈现出0.000水平显著性(t=314.562)。

创新创业能力是对于学科竞赛参与度呈现出0.000水平显著性(t=269.763)。

4.4  方差分析

总结可得: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与专业能力水平(学位课学业绩点)、操作能力(实践课平均成绩)、综合素质能力(个人任职情况)、学科竞赛参与度呈现出显著性差异。通过分析数据、SPSS建立多元线性回归方程:

5  创新创业能力提升对策

5.1  国家层面——聚集社会力量,鼓励创新创业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指出,要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4]国家应落实全会精神,制定更加优惠的政策吸引各界加入大学生创新创业。设立专项基金资助优秀的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加强对基金的管理和监督,确保资金使用的合理性和有效性。此外,国家可以鼓励部门联合举办各类创新创业大赛,为大学生提供展示平台和交流机会。加强赛事宣传引导,营造良好氛围,通过宣传创新创业成功案例,激发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

5.2  社会层面——加强校企合作,提供资源扶持

学校与企业搭建共享实践平台,建立与企业之间合作长效机制,了解企业人才需求的动态信息,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5]企业提供实习机会和实践平台,高校邀请企业专家担任导师,并且企业也可以参与课程设置和教学改革。政府可出台税收减免、资金补贴等政策,鼓励企业与高校共建创新创业平台、实习实训基地等。[6]双方加强产学研合作,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将科研成果转化为实际生产力。

5.3  学校层面——优化课程体系,增强学生实践

在快速发展的社会中,高校应优化课程体系,提升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课程设计应注重跨学科融合,开设结合数学、计算机与商业管理的课程,培养综合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加强实践环节[1],提供企业实习机会,锻炼学生的实践技能。学校应设立创新实验室和创业孵化中心,鼓励参与活动,培养动手和团队协作精神。此外,整合资源支持学科竞赛,定期举办讲座和经验分享,提供学习资源和教师指导,帮助学生为未来创业打下坚实基础。

5.4  学生层面——培养创新思维,保持积极心态

在学生层面,培养创新思维与积极心态至关重要。首先,学校应鼓励学生进行自由讨论,采用案例分析法激发创造力。开展创新工作坊,提供多种思维工具[2],帮助学生发散思维,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学校应强调失败是创新过程的一部分,通过分享成功与失败的故事,增强学生的心理韧性。定期组织心理辅导活动,提升学生自信心。最后,学校应引导学生进行自我反思与评估,帮助学生调整学习与创新策略,通过导师交流促进个人成长。

参考文献:

[1]徐然,胡成旭.基于学科竞赛的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方法初探[J].四川劳动保障,2024,(12):160-161.

[2]王青祥,刘晓斐,刘世通,等.新工科背景下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策略研究[J].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2024,7(22):93-96+122.

[3]秦静.“00后”大学生就业观及培育策略研究[D].吉林大学,2023.

[4]中共二十届三中全会在京举行[N].人民日报,2024-7-19(001).

[5]黄杏,沈凌.大数据背景下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提升研究[J].黄冈师范学院学报,2018,38(02):16-20.

[6]谢慧敏,邵丽美,王丹阳.新质生产力背景下创新型人才的培养路径[J].四川劳动保障,2024,(11):120-122.

[7]肖敏.“双创”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探讨[J].西部素质教育,2021,7(24):25-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