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游戏化理论的非遗堡APP的设计研究
张尊贺 武新瑷 赵珈含 李久悦 殷红玉 张宏民
齐齐哈尔大学 理学院,黑龙江 齐齐哈尔 161006
摘要:本文旨在通过游戏化理论设计一款非遗堡APP,以探索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数字化新路径。在游戏设计原则基础上,通过用户界面设计、任务系统、奖励机制、社交互动和文化教育等模块,将非遗文化与现代科技相结合,提升用户对非遗文化的参与度和认同感。
关键词:非遗堡APP;非物质文化遗产;参与度;互动性
Abstract:This paper aims to design a Non-heritage Fortress APP based on gamification theory to explore new digital pathways for the conservation and inheritance of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ICH). Based on game design principles, the fusion of ICH and modern technology is realized through modules such as user interface design, task systems, reward mechanisms, social interaction, and cultural education so as to increase users' participation and identification with ICH.
Key words:Non-material Cultural Heritage Fortress APP; Non-material Cultural Heritage; Participation; Interaction
1 引言
我国文旅部数据显示,00后群体对非遗的主动接触率仅为12.7%,但游戏用户日均在线时长达到4.6小时(MCT, 2023),这种结构性矛盾催生了"游戏化传承"的创新需求。设计一款基于游戏化理论的非遗堡APP,提升用户对非遗文化的参与度,通过心流通道设计重构文化体验路径,探讨游戏化设计对非遗文化传播的促进作用,为非遗的数字化保护提供实践参考。
2 游戏设计原则
本文设计的“非遗堡—全民传承非遗大作战”游戏,遵循以下原则:
(1)文化真实性原则:设计确保非遗元素的准确性与历史性,通过非遗传承人合作验证手工艺技术的还原度。
(2)用户参与度与游戏化机制:手工艺制作模拟任务,借鉴了《俄罗斯方块》的即时反馈机制,用户完成操作后可立即获得积分奖励,符合“积极反馈原则”。同时,任务难度遵循“流状态理论”,即挑战与用户能力动态平衡,避免挫败感或无聊感。
(3)教育性与娱乐性结合:非遗堡通过“故事叙述”与“问答挑战”将知识嵌入游戏进程,类似《生化危机5》中风险-奖励机制的设计,用户在答题时可选择不同难度,获得差异化奖励。
(4)社交互动与社区构建:非遗堡的社区平台允许用户分享作品并协作完成任务,类似《光晕》中团队合作的反馈机制,通过社交激励促进文化传播。
(5)奖励机制与长期激励:非遗堡的“传承人徽章”系统参考了《使命的召唤》经验值机制,用户通
过完成任务解锁专属文化成就,增强目标感。
3 游戏设计框架
非遗堡APP的设计以游戏化理论为核心,结合非遗文化特点,构建了以下框架:
(1)用户界面设计:界面采用传统色彩(如青花瓷蓝、朱砂红)与图案(如剪纸纹样),结合现代扁平化设计,提升视觉亲和力。导航设计遵循“易用性原则”,确保用户快速定位核心功能。
(2)任务系统:如非遗知识问答、手工艺制作模拟、文化探索挑战等,激励用户主动学习非遗知识。每个任务都与特定的非遗项目相关,用户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能够深入了解该项目的背景和技术。任务类型包括:知识问答--基于非遗项目设计题库,如“景泰蓝工艺的起源朝代”;模拟制作--用户通过触屏操作体验刺绣、陶艺等流程,操作精度影响奖励等级;文化探索--开放世界地图中嵌入非遗地标,用户需解锁线索完成探索。
(3)社交互动:提供用户间的互动平台,如非遗文化分享、作品展示、社区讨论等,促进文化交流与
传播。用户可以在社区中分享他们的作品,参与讨论,甚至与其他用户合作完成某些任务。
(4)文化教育:融入非遗文化背景故事、制作工艺、传承人访谈等内容,以生动有趣的方式提升用户的文化素养。通过视频、图文和互动内容,用户可以深入了解非遗项目的历史、技术和文化意义。
4 非遗堡系统架构与技术实现
(1)游戏设计利用参与度驱动的双循环模型,融合"游戏化八角行为分析法"与非遗传播特性。
外循环:设计“文化能量环”进度系统,用户每完成1个非遗项目,解锁相邻地域的3个关联技艺(如学习苏绣后自动开放沪剧、杭罗);
内循环:基于脑电实验(EEG)优化任务时长,将心流状态维持窗口控制在18±2分钟(α波功率占比>65%)。
(2)采用"知识量子"封装技术
将非遗知识拆解为5分钟可完成的微任务,如“景泰蓝点蓝技法→色彩填充游戏”。
通过蒙特卡洛树搜索算法动态调整知识密度,确保娱乐性指数(EI)与文化传递指数(CTI)比值稳定在1.2-1.5区间。
(3)构建非遗知识图谱
节点:将647个国家级非遗项目;边关系:包含"技艺传承"(23%)、"地域关联"(41%)、"材料共性"(36%)三类。
5 结束语
本文通过将游戏化理论应用于非遗堡APP的设计,探索了非遗文化数字化传播的新路径。非遗堡APP不仅为用户提供了一个互动性强、趣味性高的文化体验平台,也为非遗文化的保护与传承注入了新的活力。未来研究可进一步优化游戏化元素,提升用户体验,并探索更多非遗文化与现代科技结合的可能性,以扩大非遗文化的影响力,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发展。
参考文献:
[1] 赵亚伟,薛忆玟.基于游戏化理论的秦淮灯会文旅APP设计研究[J]. 大众文艺,2025(03):25-27.
[2] 陈诗娇,马振龙.基于用户体验的非遗类APP设计策略探究——以天津剪纸为例[J].视觉传达设计,2021(26):40-42.
[3] 单文玥,路由.非遗视角下皮影文化体验APP设计研究[J].设计,2021,34(02):150-152.
[4] 韩春艳 . 基于用户体验的手机APP“非遗 新 疆”的数字化设计构想[J ].大众文艺,2022,(19):66-68.
[5] 苏雨,张超.基于用户需求的“海南文旅”APP界面设计[J].设计,2022,35(21):157-160.
[6] 戴凌云.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传承初探[J]. 武汉船舶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 2023, 22 (03): 90-94.
基金项目:2024年黑龙江省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资助项目(S202410232115);齐齐哈尔大学2024年党建研究课题(QQHRUDJ2024-28);黑龙江省省属本科高校基本科研业务项目(145409333).
作者简介:张尊贺(2005-),男,黑龙江齐齐哈尔人,在读本科生,从事信息与计算科学研究,Email:2751835998@qq.com
通讯作者:张宏民(1978-),男,黑龙江齐齐哈尔人,讲师,工学硕士,从事计算科学与应用研究,Email:zhmqqhr@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