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功能公共建筑设计与工程实施研究
王水仙
和天(湖南)国际工程管理有限公司 湖南长沙市 410000
摘要:多功能公共建筑以其空间利用效率高、功能整合能力强的优势成为现代城市建设的重要形式。本文系统探讨了多功能公共建筑的设计理念与实施要点。首先,通过分析多功能建筑的设计原则,明确功能多样性与空间高效性的重要性。其次,结合案例剖析总体布局、立面设计及节能环保技术的具体应用,如LOW-E中空玻璃与蒸压加气混凝土板的选用。最后介绍了工程实施中的关键环节,包括材料选择、施工工艺、质量与安全管理以及节能与碳排放控制策略。研究表明多功能建筑合理的设计与先进技术的结合,能够在满足多样化需求的同时实现节能减排的目标,为未来建筑发展提供了借鉴意义。
关键词: 多功能建筑;建筑设计;工程实施;节能环保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多功能公共建筑在现代城市建设中扮演着愈发重要的角色。这类建筑通过整合多种功能,如教育、体育、餐饮和休闲等,不仅能够高效利用有限的土地资源,还能满足城市居民多样化的需求。然而,多功能建筑的设计与实施也面临诸多挑战,如功能布局的合理性、资源整合的有效性以及环境可持续性的实现。特别是在当前“双碳”目标的背景下节能环保技术的应用已成为多功能建筑设计的核心关注点。本文以湖南长沙市天心区某小学6#风雨操场、食堂为案例,围绕设计原则、建筑布局、工程实施与节能环保技术等方面进行深入探讨,为多功能公共建筑的实践与发展提供有益借鉴。
一、设计原则与功能分析
1. 多功能建筑的设计理念与原则
多功能建筑的设计理念注重功能整合、高效利用和环境可持续性,以满足多样化使用需求并提升资源利用效率。6#风雨操场、食堂建筑项目通过合理规划学生食堂、篮球场、乒乓球室和舞蹈室等多功能区域,确保各功能空间既能独立运行又能协同配合,优化了建筑的实用性与灵活性。该项目占地面积1633.00㎡,建筑高度15.5m,通过三层空间布局实现了土地资源的高效利用。同时,设计了室外公共区域为学生提供了舒适的活动环境。在材料选择方面,采用了蒸压加气混凝土砌块和页岩烧结砖等绿色环保材料,符合国家节能标准并注重耐久性和节能效果,降低了建筑全生命周期的环境影响。[1]这种以功能需求为核心、绿色节能为导向的设计原则,为现代多功能建筑提供了实践参考。
2. 风雨操场、食堂功能分析
风雨操场、食堂作为多功能公共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功能设计充分考虑了学生的学习、生活和活动需求,体现了高效利用与功能整合的理念。风雨操场内部设置篮球场、乒乓球室和舞蹈室,不仅满足体育教学需求还可用于大型活动及集会,展现空间的多样性和灵活性。食堂主要提供餐饮服务,内部分区合理,包括学生用餐区、后厨和储存区确保食品安全及流通高效。通过各功能区的合理布局及高效衔接建筑整体达到了空间利用与功能整合的平衡,为现代学校的教育、体育和后勤管理提供了有效支持。
二、建筑设计方案
1. 总体布局与空间规划
项目总体布局基于学校功能需求与场地条件,合理分区、科学规划,实现空间的高效利用与功能的有机整合。本项目总建筑面积3473.53㎡,建筑层数为地上三层。风雨操场、食堂的布局呈现出紧凑且功能分明的特点。
(1)功能分区与流线设计
食堂位于一层,通过合理的人流组织,实现用餐高峰期的流畅运行。风雨操场布置在二层和三层,其中篮球场、乒乓球室位于二层,通过室外大连廊与教学楼区联系,东面与看台区、室外操场连通,方便师生的体育活动。舞蹈室位于三层,通过室内楼梯联系上下交通。食堂与室外操场之间通过风雨连廊相连,构建了便捷的流线网络避免人流交叉与拥堵。[2]
(2)绿化与公共空间规划
校园内预留了充足的绿化与公共活动空间,绿地和步行道分布于建筑四周,起到美化环境与缓冲噪音的作用。另外,主入口设置景观广场,既为师生提供了休憩空间也提升了校园整体的开放性和友好性。
这一总体布局体现了以功能为导向的科学规划有效平衡了教育需求、活动空间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
2. 建筑形式与立面设计
本项目的建筑形式和立面设计充分考虑了功能需求、美观效果与周边环境的协调性,以简洁、现代化的风格为主,体现多功能公共建筑的特点。建筑立面通过色彩搭配、材料选择和造型设计,营造出鲜明而富有层次感的视觉效果。整体建筑形式以矩形为主,辅以流线型元素增强立体感和动感,通过建筑形态与空间布局的融合确保室内空间的最大化利用。[3]立面材料采用浅橙色真石漆、灰白色真石漆和深灰色真石漆作为主要色彩,以低饱和度的暖色调为主搭配深色细节,展现现代感和亲和力。风雨操场立面引入弧形装饰线条,与教学楼立面的直线线条形成对比,增强了建筑的动静结合。
通过合理的形式设计与立面处理,建筑整体既满足功能需求,又在视觉上与校园周边环境形成和谐统一,展现了多功能建筑的美观性与实用性。
3. 节能环保技术的应用
本项目在设计中广泛应用了节能环保技术,从建筑材料选择到设备配置再到能源管理系统,均体现了绿色环保与低碳节能的理念,全面支持“双碳”目标的实现。外墙使用蒸压加气混凝土砌块和页岩烧结砖,这些材料具有良好的保温隔热性能可有效降低建筑运行过程中的能耗。此外,真石漆涂层有着丰富的色彩,不仅美观,还具备耐候性强、节约资源的优势,延长了建筑外立面的使用寿命。窗户采用LOW-E中空玻璃配备黑色断热铝合金边框,其优越的隔热性能可减少夏季空调负荷和冬季采暖能耗,同时提供良好的采光效果。建筑采用高效照明设备,如LED节能灯具,并设计了自然采光系统最大限度地减少人工照明的需求。在通风方面通过合理布置通风口和窗户,利用自然风实现高效通风减少了机械通风设备的使用。屋面隔热处理和墙体保温技术进一步降低了建筑的能耗。综合运用节能环保技术,不仅显著降低了建筑的碳排放,同时提升了使用者的舒适度,为校园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技术支撑也为现代公共建筑的绿色化实践树立了典范。
三、工程实施与技术要点
1. 材料选择与施工工艺
本项目在材料选择与施工工艺上充分贯彻绿色环保、经济高效和安全耐久的理念,注重选材的科学性和施工工艺的先进性,以确保建筑质量与节能环保目标的实现。
蒸压加气混凝土砌块和页岩烧结砖,这些外墙材料不仅具有优良的保温隔热性能,还因其轻质特性降低了建筑的结构负荷,减少了资源消耗。真石漆涂层则兼顾美观和耐候性,能够延长建筑外立面的使用寿命同时减少维护成本。窗户卓越的隔热、保温和隔音效果,减少了室内空调和采暖的能耗。[4]
施工工艺注重精细化管理和技术创新。在墙体施工中采用装配式工艺进行模块化拼装,提高了施工效率并减少了材料浪费。在外墙涂层施工中,严格执行分层喷涂技术,确保真石漆涂层的均匀性与耐久性。在屋顶施工中,应用三道防水设计与保温隔热板组合工艺,有效提升了建筑的防水与隔热性能。此外,采用全封闭式施工管理防止尘土和噪音污染,降低了施工过程对周边环境的影响。
通过合理的材料选择和科学的施工工艺,本项目在保障建筑质量的同时最大限度地实现了绿色环保目标,为多功能建筑的高效实施提供了技术支持和实践经验。
2. 工程质量与安全管理
本项目在工程实施过程中始终将质量与安全管理作为核心目标,通过完善的管理机制、严格的执行标准和科学的监控措施确保建筑施工的高质量完成和人员安全。在设计阶段优化建筑布局和结构设计,确保功能与安全的平衡。在材料进场环节对蒸压加气混凝土砌块、页岩烧结砖、真石漆等关键材料进行严格检测,确保其符合环保和耐久性要求。在施工过程中实行分段验收制度,每一阶段完成后都需通过专业监理工程师的检查验收,确保施工工艺达到设计标准。另外,对窗户、屋面防水等关键节点实施重点监控,保证建筑性能的完整性和持久性。在施工安全方面项目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原则。工地设立了安全管理小组负责日常的安全巡检和隐患排查。施工现场配备了标准化的安全设施,如临边防护栏、安全网和警示标志,严格执行佩戴安全帽、高空作业系安全带等操作要求。同时,定期组织施工人员进行安全培训,提高其风险防范意识和应急处理能力。针对特种设备操作,如吊装设备和脚手架搭设,实行持证上岗制度,确保设备操作的专业性和规范性。通过工程质量和安全管理的双重保障,项目在施工过程中实现了高质量、高安全的目标,不仅为建筑的长久使用奠定了基础也为施工现场的人员安全提供了可靠保障,体现了现代工程建设管理的科学性和规范性。[5]
3. 节能与碳排放控制
在本项目的设计与施工中节能与碳排放控制被作为核心目标贯穿于选材、技术应用和能源管理的全过程,旨在最大限度地降低建筑的能源消耗和碳排放,为校园实现可持续发展提供支持。
(1)节能技术应用
建筑设计中广泛应用LOW-E中空玻璃,其优异的隔热性能可有效减少夏季空调制冷需求和冬季采暖需求显著降低能耗。外墙选用的材料也具有出色的保温隔热性能,在减少能源损耗的同时也提升了室内的舒适性。
(2)碳排放控制措施
材料选择优先考虑低碳环保材料,如页岩烧结砖和高耐候性真石漆,这些材料在生产与施工过程中碳排放较低有助于减少建筑全生命周期的环境负担。在施工环节,通过采用装配式建筑工艺减少了传统湿作业的能源消耗与废弃物排放。
(3)可再生资源利用
项目规划引入雨水收集系统,将屋面雨水用于校园绿化和道路清洁,提高了水资源利用率同时减少了市政供水的碳排放。配合高效照明设备和自然采光设计,最大限度地减少人工能源的消耗。
通过系统化的节能技术与碳排放控制措施,本项目不仅达到了绿色建筑的节能要求,还为现代校园建设的环保实践提供了宝贵经验。
总结:
多功能公共建筑的设计与工程实施是现代城市建设的重要课题,其成功与否直接影响功能的实现效率和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本文以湖南长沙市天心区某小学的6#风雨操场、食堂为案例,从设计原则、功能分析、建筑布局、节能技术应用以及工程实施等方面展开了系统探讨。研究表明,合理的功能分区与空间规划不仅提升了建筑的使用效率还为节能减排提供了基础条件。通过采用如LOW-E中空玻璃、蒸压加气混凝土板等环保材料和技术,建筑在运营过程中实现了低碳环保的目标。另外,严格的工程质量与安全管理以及科学的施工工艺保证了项目的高效实施。本研究为多功能建筑的实践提供了经验和指导,未来在智能化、绿色化的方向上仍需进一步创新与发展,以应对不断变化的社会需求与环保挑战。
参考文献
[1]徐梓钧. 公共建筑设计空间功能的创新[J]. 模型世界,2020(4):184-186. DOI:10.3969/j.issn.1008-8016.2020.04.062.
[2]杨海文. 公共建筑设计空间功能的创新[J]. 科技创新与应用,2021,11(16):49-51.
[3]张文慧,仓诗建,平若霖. 多功能城市公共设施设计研究[J]. 工业设计,2020(3):88-89. DOI:10.3969/j.issn.1672-7053.2020.03.045.
[4]王杰,宗同惠. 城市公共设施设计研究[J]. 包装工程,2021,42(2):305-307,318. DOI:10.19554/j.cnki.1001-3563.2021.02.051.
[5]万瑜玺. 公共建筑设计中的人性化设计方法分析[J]. 建筑·建材·装饰,2021(23):184-186. DOI:10.3969/j.issn.1674-3024 .2021.23.062.
作者简介:王水仙,女,湖南省,汉族,1982.07,大学本科,工程师,建筑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