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时代对师范生心理工作的影响
侯帅
盐城师范学院(江苏盐城224002)
当今时代,人工智能以惊人的速度发展,正深刻地改变着社会的各个领域。教育也不例外。师范院校作为培养未来教师的摇篮,学生心理教育必须及时跟进人工智能的发展步伐。本文分析了师范院校学生心理健康现状,对如何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创新大学生心理工作的方法和途径进行探讨。
一、师范院校学生心理健康现状分析
1.学业压力
随着国家对于大学生的综合素质的要求逐渐提高,以及国内教育环境的改变,大学生的学业压力逐渐增大。师范专业的课程体系涵盖了广泛的学科领域,不仅有专业基础课程如教育学原理、教育心理学等,还有各类学科教学法以及教育实习等实践课程。这些课程要求学生掌握扎实的理论知识,同时具备将理论应用于实践的能力,比如教育实习。所有的师范学生需要到中小学进行实地教学,他们既要适应新的教学环境和教学对象,又要承担起教学任务和班级管理工作。他们需要在短时间内掌握教学方法和技巧,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其次,师范院校通常对学生的学业成绩有较高的要求,不仅要在考试中取得优异成绩,还需要在课程论文、实践报告等方面表现出色。同时,为了提高自身的竞争力,很多学生还会选择参加各种证书考试和竞赛活动。比如,教师资格证考试、普通话水平测试等都是师范学生必须面对的挑战[1]。此外,一些学生还会参加学科竞赛、创新创业大赛等,以丰富自己的履历。这些都增加了学生的学业压力。2024年8月26日,国务院印发《关于弘扬教育家精神加强新时代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明确指出强化高层次教师培养,为幼儿园、小学重点培养本科及以上层次教师,中学教师培养逐步实现以研究生层次为主。随着社会对教师学历要求的提高,越来越多的学生选择考研继续深造。考研需要学生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进行复习,同时还要面对激烈竞争。而对于那些选择直接就业的学生来说,他们需要在大学期间不断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以满足用人单位要求。
2.社交和人际压力
网络的快速发展带来了新的人际关系相处模式,现在的人际交往呈现出碎片化、网络化的特点。一项针对师范院校大学生的调查显示,人际关系紧张是学生们面临的重要问题之一。在宿舍生活中,由于生活习惯和个性差异,同学之间可能会产生矛盾和冲突。例如,有的学生喜欢安静,而有的学生则比较活泼,这就容易导致宿舍氛围不和谐。在班级和社团活动中,也可能会出现意见不合、竞争激烈等情况,影响同学之间的关系。此外,师范院校的学生在社交过程中,心理承受力相对较差。当遇到人际关系问题时,他们往往容易陷入情绪低谷,难以自拔。例如,有的学生因为与同学发生争吵,就会感到非常难过和沮丧,甚至影响到学习和生活。在面对他人的评价和批评时,学生们也可能会过于敏感,产生自我怀疑和否定的情绪。
3.生活与经济压力
一般而言,贫困学生往往面临着较大的心理负担。以某大学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为例,调查显示学业的压力是最主要的压力,其次是经济压力。首先,经济压力会导致学生产生焦虑和抑郁情绪。他们可能会担心无法支付学费和生活费,因此需要打工赚取生活费从而减少学习时间,影响学业的顺利进行。其次,经济压力会影响学生的自我认知和自信心。他们可能会觉得自己不如其他同学,从而产生自卑心理。此外,经济压力还可能会影响学生的人际关系,他们可能会因为经济原因而无法参加一些社交活动,从而影响人际关系的建立和发展。此外,经济压力还使他们在社交活动中感到不自在,始终会感觉低人一等。
4.就业压力
当前,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竞争激烈,师范院校的学生也不例外。随着教育行业的发展,对教师的需求不断增加,但同时也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人报考师范专业。因此,师范院校的学生面临着来自全国各地的竞争对手。例如,在一些大城市的教师招聘中,往往会有数千人竞争一个岗位,这给学生们带来了很大的压力。此外,学生们对就业往往抱有较高的期望,但现实可能与期望存在差距。例如,有的学生希望能够进入重点学校任教,但由于竞争激烈,可能只能进入普通学校或者教育机构。这种期望与现实的差距会让学生们感到心理落差,产生失落、沮丧等负面情绪。还有一些学生可能对自己的职业发展规划不明确,在就业过程中容易感到迷茫和困惑。总而言之,就业压力对学生的心理健康、学习成绩等方面都有影响。一方面,就业压力会导致学生产生焦虑、抑郁等负面情绪,影响心理健康。另一方面,就业压力也可能会影响学生的学习成绩。为了提高就业竞争力,学生们可能会花费大量时间参加各种培训和实习活动,从而影响正常的学习进度。此外,就业压力还可能会影响学生的人际关系,使他们在与同学和老师的交往中变得敏感和紧张。
二、人工智能时代对大学生心理工作的影响
1.人工智能时代下大学生心理工作的新特点
(1)更精准的评估和诊断:人工智能可以快速分析大量的心理数据,包括学生的行为模式、语言表达、社交互动等信息,从而更准确地评估大学生的心理状态。例如,通过对学生在社交媒体上的言论、在线学习平台上的行为数据等进行分析,能够发现一些潜在的心理问题,为早期干预提供依据[2]。(2)提供个性化的心理健康服务:每个大学生的心理需求和问题都是独特的。人工智能可以根据学生的个人信息、心理评估结果等,为其提供个性化的心理健康建议、治疗方案或心理训练计划。(3)增加心理健康服务的可及性:大学生可以随时随地通过手机、电脑等设备访问人工智能心理健康应用程序或平台,获得心理支持和帮助,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这对于那些身处偏远地区、不方便前往心理咨询中心的学生来说,尤为重要。众所周知,在心理咨询中要尽量避免双重关系,所以,在AI背景下个体对于心理咨询的焦虑感会降低,完全不用担心自己的隐私被咨询师外传,因此,人工智能可以天然提供一种私密、保护的环境,在这种环境下可以充分表达困惑和情绪,能够达到更好的咨询效果[3]。(4)辅助心理教育和培训:人工智能可以用于开发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培训材料和模拟练习,帮助大学生更好地了解和掌握心理健康知识和技能。比如,通过虚拟现实技术模拟各种场景,让学生在虚拟环境中进行心理训练和应对练习,提高他们的心理适应能力。(5)提高工作效率:对于高校的心理健康工作者来说,人工智能可以帮助他们处理大量的日常工作,如心理问卷的分析、数据的统计、活动文案的策划等,节省时间和精力,使他们能够更专注于为学生提供高质量的心理咨询和治疗服务。
2.人工智能时代下大学生心理工作的新探索
(1)利用先进技术进行心理干预。人工智能技术可以为心理干预提供新的手段和方法。例如,AI心理咨询师的出现大幅提升了心理工作的便捷性。AI心理咨询师是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开发的能够为用户提供心理咨询服务的智能程序或系统。它可以通过文字、语音、图像等多种方式与用户进行交互,满足不同用户的需求和偏好。AI心理咨询师突破了时空的限制,可以24小时随时为大学生提供服务,满足他们在不同时间点的心理需求,尤其是在紧急情况下或夜间出现心理困扰时,能够及时给予回应。AI心理咨询师还能够不断学习新的心理学知识和咨询技巧,利用大数据分析技术,对大量的咨询案例进行分析,总结出常见的心理问题和有效的解决方案,为用户提供更有针对性的建议,不断提升自己的服务质量。(2)创新社交心理辅导方式。在人工智能时代,社交心理辅导方式也需要创新。可以利用在线学习社区和虚拟现实社交平台,为学生提供更加丰富和多样化的社交体验。例如,通过在线学习社区,学生可以与来自不同地区和背景的同学交流学习心得和生活经验,拓展社交圈子。同时,利用虚拟现实社交平台,学生可以模拟真实的社交场景,提高社交技巧和表达能力。此外,还可以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对学生的社交行为进行分析和反馈,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的社交优势和不足,提高社交自信心。(3)提升就业心理指导水平。人工智能可以为就业心理指导提供更加精准和个性化的服务。例如,利用大数据分析技术,可以对就业市场的需求和趋势进行分析,为学生提供更加准确的职业规划建议。同时,利用人工智能算法可以对学生的个人能力和兴趣进行评估,为学生推荐适合的职业岗位和发展方向。此外,还可以利用虚拟现实技术和智能模拟面试系统,帮助学生提高面试技巧和应对能力,增强就业自信心。通过这些方式,可以提升就业心理指导水平,帮助学生更好地应对就业压力。
三、结论与展望
1.结论
在人工智能飞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工作迎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通过对师范院校学生心理健康现状的详细分析,本文揭示了学生在面对学业、社交、经济以及就业压力时的复杂心理状况。人工智能技术的广泛应用,不仅提升了心理评估的精准性,推动了个性化心理服务的普及,也在心理干预方式上开辟了全新的路径。这为高校心理健康工作的开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并极大地提升了工作效率。然而,随着人工智能技术在心理健康领域的进一步应用,新的问题也开始显现。如何在技术依赖与人际关系的平衡中找到最优解,如何确保在技术使用过程中心理数据的安全性与隐私保护,都是未来值得深入探讨的课题。这些问题的解决不仅关乎技术的进步,更关乎学生心理健康工作的可持续发展。
2.展望
展望未来,关于人工智能与大学生心理健康工作的研究应进一步深化。首先,需要持续关注人工智能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发展动态,尤其是其对学生心理健康的长期影响。通过长期跟踪调查,能够更好地了解学生在不同阶段对人工智能技术的适应情况及其带来的心理变化。其次,在心理干预方面,人工智能提供了极大的创新空间,未来可以继续研发更加智能化、个性化的心理干预工具,以提升干预效果和效率。与此同时,社交能力的培养也是值得进一步研究的重点。在虚拟社交日益普及的今天,如何帮助学生在现实生活中提升社交技能,避免过度依赖虚拟社交,是一个重要的课题。此外,随着人工智能的发展,就业市场对学生的能力要求也在不断变化,未来的研究可以更多地关注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团队合作能力,以更好地适应未来的就业市场。最后,如何为学生提供更精准、个性化的就业心理指导服务,也是未来值得深入研究的重要方向。
总之,人工智能技术为大学生心理健康工作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通过技术与人文关怀的有效结合,未来的心理健康工作将更加高效、精准,并能够更好地满足大学生的多元化需求。
参考文献:
[1]徐长江,钟晨音.浙江省大学生心理压力总体状况与来源的调查研究[J].浙江师范大学学报,2002(06):100-104.
[2]李敬荣,赵然,张玉.人工智能心理咨询的发展与应用[J].心理技术与应用,2022,10(05):296-306.
[3]郭怡,侯晨雨.人工智能在中小学心理健康服务中的应用探新[J].中国学校卫生,2021,42(08):1124-1128.
【作者简介】侯帅(1999.11-),男,汉族,山东泰安市人,硕士研究生学历,盐城师范学院心理健康专职辅导员,主要研究方向: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