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高频彩色多普勒超声在诊断小儿肠套叠中的应用

作者

刘煜琳 通讯作者:陈鑫

1.长沙医学院2022级本科临床医学2班 湖南长沙410219 2.长沙医学院临床学院 湖南长沙410219

摘要  目的 :本研究旨在探讨高频彩色多普勒超声在小儿肠套叠诊断中的应用效益。方法:本研究选取了我院2024年1月至12月期间接受治疗的肠套叠患儿共31例,对所有患儿进行腹部X线和高频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并对两种检查方法的结果进行了对照分析。结果:相较于腹部X线检查,高频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在检出率上表现优秀,两者之间的数据比较表明,存在有统计学意义的差异(P<0.05)。高频彩色多普勒诊断肠套叠的灵敏度为96.77%,特异度为96.77%,腹部X线检查肠套叠的灵敏度为73.23%,特异度为70.03%,两组数据对比,差异统计学意义明显(P<0.05);此外,高频彩色多普勒诊断所用时间多于腹部X线(P<0.05),但两种检测手段在经济费用方面的数据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高频彩色多普勒超声在肠套叠患儿临床诊断中具有较好的检测效果,可以为临床诊疗提供有价值的参考依据,从而避免患儿病情进一步发展。

关键词:高频彩色多普勒超声;腹部X线;肠套叠

小儿肠套叠作为急腹症之一,被归为肠梗阻类型,临床发病率相对较高,据有关资料统计,肠套叠在肠梗阻发生总数中的所占比超过20%。肠套叠也被称之原发性肠套叠,发病群体多为不足2岁的婴幼儿,临床表现包括便血、腹痛等,具有起病急、发展迅速等特点。婴幼儿由于身体机能发育不完善,具有较低的疾病耐受性,因此,若没有及时接受妥善诊疗,患儿极易出现肠坏死,威胁患儿的生命健康[1]。本次为了探索肠套叠临床最佳诊断方式,选择我院于2024年1月-2024年12月期间收治的肠套叠患儿31例,分别施以腹部X线检查、高频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实验内容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于2024年1月-2024年12月期间收治的肠套叠患儿31例,所有患儿均经过临床联合检查确诊为肠套叠,不存在严重性肠坏死、其他肠道疾病以及先天性器官功能不全等情况。所有患儿家属均签署实验知情同意书,实验满足医学伦理委员会要求。31例患儿中,包括14例男性,17例女性,年龄介于7个月-5岁之间,平均为(2.73±0.41)岁;病程介于6h-44h之间,平均为(15.11±3.17)h。

1.2方法

腹部X线检查:取患儿仰卧位,对患儿腹部、包块处行X线平片检测,由2名专业医生针对检查结果进行分析、诊断,若存在不同意见,由第三名医生进行诊断,最后取相同诊断结果。高频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诊断仪为三星UGEOH60,参数如下:线阵探头频率介于3MHz-14MHz之间,凸阵探头频率介于1MHz-7MHz之间。取患儿仰卧位,患儿右上腹为起点,取凸阵探头扫查全腹部,若肠内存在可疑包块,高频探头,即频率介于7.5MHz-10MHz,对切面追踪检查可疑包块,检查内容主要包括位置、积液、大小、血液流变学水平以及蠕动情况等,最后由2名专业医生针对检查结果进行分析、诊断,若存在不同意见,由第三名医生进行诊断,最后取相同诊断结果。

1.3观察指标

观察并记录腹部X线以及高频彩色多普勒超声的检查结果,并对比二者在肠套叠临床诊断中的检出率、灵敏度、特异度、检查时间、经济费用。

1.4统计学方法

腹部X线检查以及高频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的观察指标均由23.0 SPSS软件采集,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取x;±s形式记录,T为检验值;计数资料取n/%形式记录,X2为检验值;若P<0.05,表明差异统计学意义明显。

2 结果

2.1检出率、灵敏度与特异度对比

高频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结果显示,31例患儿中,有29例为肠套叠,检出率为93.55%;腹部X线检查结果显示,31例患儿中,有17例肠套叠,检出率为54.84%;两组数据对比,差异明显,即P<0.05,存在统计学意义。此夕卜,高频彩色多普勒诊断肠套叠的灵敏度为96.77%,特异度为96.77%,腹部X线检查肠套叠的灵敏度为73.23%,特异度为70.03%,两组数据对比,差异统计学意义明显(P<0.05)。

2.2检查时间与经济费用对比

高频彩色多普勒诊断所用时间多于腹部X线(P<0.05),但两种检测手段在经济费用方面的数据无明显差异(P>0.05),详情见表1。

3讨论

肠套叠作为一种急性肠梗阻疾病,婴幼儿多见,发生套入肠管较易表现出较窄以及坏死的现象,选择合理的方法进行临床诊断、治疗具有重要的意义,可以有效确保患儿的生命安全。以往对患儿的检查主要是根据临床症状、实验室检查结果、X线透视结果和腹部常规频率超声结果进行诊断。但是年龄较小的患儿难以配合检查,且临床未表现出显著的体征[2]。同时患儿在就诊过程中,因为发病时间短,较易出现黏液样血便,对低龄患儿,在进行X线透视的过程中,要控制照射时间,严禁时间过长。患儿进行腹部常规频率超声检查,表现出较差的分辨率,小肠套叠难以获得较高的诊断率。

小儿肠套叠主要诱发因素为肠管进入连接肠腔,肠内液体、食物无法正常通过,进而诱发肠梗阻。患儿临床发病后,如果没有及时接受妥善诊疗,将会导致机体内聚积大量消化液、液体以及食物等,肠管因内容物过多而出现扩张,远端萎陷,进而出现肠壁充血、水肿等情况[3-4],除此之外,肠套叠带来的肠蠕动会持续推进肠管,进而与肠系膜接触,导致肠系膜承受较大的血管压迫,局部出现无法正常循环的情况,随病情发展,将会诱发肠管水肿,甚至是肠坏死、肠穿孔、腹膜炎等。基于超声的引导,对患儿行水压灌肠是肠套叠复位的主要手段,若患儿不存在坏死肠套叠情况,临床效果较为理想,而且安全性较好。有学者经临床实验表明,患儿发病周期不足48h时,对患儿行水压灌肠,具有较好的复位效果,而且不易出现并发症;若患儿发病周期超过48h,水压灌肠的复位效果相对较差,而且患儿极可能出现多种并发症,影响患儿预后质量。因此,早期诊断对肠套叠临床治疗具有至关重要的影响意义。

随着超声技术的快速发展,临床对小肠套叠患儿主要选择高频超声结合彩色多普勒超声的方法进行诊断,与X线及钡灌肠进行比较,表现出安全性高、无创性、方便及无辐射等优点,确诊率达到了100%。

本次实验分别对31例患儿行腹部X线检查、高频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结果显示,高频彩色多普勒超声具有更好的检出率、灵敏度以及特异度,即相应数据对比,差异统计学意义明显(P<0.05)。分析原因,认为肠套叠患儿腹腔内普遍会滞留一些内容物,导致X线检查成像效果缺乏理想性,增加误诊、漏诊的可能性,加之患儿年龄较小,对患儿行腹部X线检查,出现辐射远期效应的概率较高,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而高频彩色多普勒超声在小儿肠套叠临床检查中具有较高的准确率得到很多学者的考证,例如《彩色超声对小儿肠套叠诊断及治疗指导价值分析》中,便有学者通过研究证明,高频彩色多普勒超声在小儿肠套叠临床检查中所得结果基本趋同于手术病理检查。本次实验与此观点也较为契合。由此可见,在小儿肠套叠临床诊断中,高频彩色多普勒超声具有无痛苦、无创伤、操作简易、无辐射等特点,且安全性较好,支持动态观察[5]。除此之外,其还具有较高的复合型、特异性以及临床检查准确度,可以为后期治疗提供有效的参考依据,不仅如此,其还具有肠坏死间接提示的功能,备受临床青睐。因此,在肠套叠患儿临床诊断中,对患儿行高频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可以减少误诊、漏诊的概率,提高检查有效率,为临床治疗提供有价值的参考依据。虽然高频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相对比腹部X线诊断而言,用时较长,但时间仍在可接受范围之内,并不会影响高频彩色多普勒超声临床应用的便捷性。此外,高频彩色多普勒超声临床应用的经济费用基本等同于腹部X线检查,可见其具有较好的经济性,易于患儿家庭接受[6]。

综上所述,在肠套叠患儿临床诊断期间,对患儿行高频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不仅具有较好的检出率,可以避免漏诊、误诊延误患儿的最佳治疗周期,从而提高患儿的临床治疗效果以及预后质量,同时其临床应用的便捷性、经济性也相对较好,能够为患儿的临床治疗提供充分的参考依据,在对肠套叠诊断过程中,具有很高的敏感性及准确性,有效降低了误诊率,显著提高了临床治疗效果。易于患儿家庭接受。

参考文献

[1]宋庆文,吴斌.高频彩色多普勒超声在诊断小儿肠套叠中的价值及符合率分析[J].实用医学影像杂志,2023,24(06):443-445+481.

[2]柏禹竹,汪雪雁,唐玉英,等.高低频超声结合在诊断小儿肠套叠中的应用价值[J].分子影像学杂志,2022,45(05):697-700.

[3]庞志英,万娜,张淑红,等.高频超声结合彩色多普勒经腹超声对小儿肠套叠的诊断价值[J].医疗装备,2022,35(08):28-30.

[4]陈波.高频超声在小儿肠套叠诊断中的应用价值[J].中国城乡企业卫生,2021,36(10):153-154.

[5]徐雪梅,许颖.彩色多普勒超声对小儿肠套叠辅助诊断的临床价值及意义探索[J].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2021,5(11):143-144.

[6]边海英.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小儿肠套叠的临床价值[J].中国卫生标准管理,2021,12(10):25-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