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职业院校外语专业“课程思政”体系构建的研究
王晓辉 赵玉静
黑龙江农业职业技术学院
摘要:在高等职业院校外语课程中融入思政元素,将思政与教学内容有机融合在一起,教学过程中注重“弘扬中华文化、传递正能量”,达到培养学生文化自信和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德育观的教学目标。通过构建“课程思政”体系,在外语教学中将思政与专业内容形成体系,勇于创新,达到培养学生“勤学、勤劳、爱国、励志、修德、明辨、求真、力行”立德树人的教学目标。外语教师通过对教材内容的研究,能达到挖掘出蕴含在该课程中的思政元素,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让学生继承创新学会“怎样做人,怎样做事”的德育目标。
关键词:外语、思政因素、构建、应用、体系
“课程思政”于2016年首次被提出,是一种新型教育理念,旨在将思政课程与专业课程进行结合。“课程思政”的提出,是教育界的一个伟大创新,其不仅要求全课程的育人,更是要求全方位的育人。目前,全国高校都已经相继开展“课程思政”的教学改革。为了响应时代的号召,培育出全方位的人才,本文首先概述了课程思政的内涵,并分析了基于课程思政进行教学的意义;然后基于当前外语课程的教学现状,研究了课程思政如何应用于外语课程教学中,从而打破了传统的外语教学模式,不仅提高了外语教学效率,更是实现了学生的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
本研究以外语课为例,探讨外语课程如何与思政因素构建成体系与应用问题。在目前教育改革的思政背景下,外语教师需要深入探索外语课程的本身的特点和优势所在,进一步挖掘课程中所包含的文化价值。在针对各专业高职学生的外语教学中结合思政教育,并且形成课程思政体系,培养高职学生的文化自信,使其成为有道德、有知识、有能力的新时代的高素质人才。
在外语教学中融入思政因素,目前就国外和国内研究现状分析如下:随着经济发展的全球化,不同制度的国家之间广泛地开展了经济、科技、文化方面的交流。在这些交流、融合之中,各个国家不但没有淡化思想政治教,反而更加重视,并把它作为巩固本阶级政治地位和促进社会进步发展的重要手段。积极从本民族的传统文化中汲取。
国外课程思政研究状况:国外在课程思政方面的研究几乎是空白,青少年的道德问题使美国的社会基础变得非常脆弱和不稳定。在这种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又重新引起美国公众和政府的极大重视。老布什在《重视德育教育》一文中指出学校不能仅仅发展学生的智力,把品德教育看作是解决国民品性危机的最重要的方法之一要求在每一所学校都实行品德教育。2002年3月美国发布的“美国联邦教育部2002—2007年工作要点重申要加强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
日本各个阶段、不同时期对于道德教育的要求也不同。幼儿园:通过各个领域的综合指导,培养道德心的萌芽;小学及初中:通过每个学年35个学分的课程,根据各个学科、外语教学活动、综合的学习时间、特别活动等不同教学活动的特质,将道德教育穿插在学校的整个教育活动中;高中:作为社会人的生活生存方式,以《公民科》及特别活动的家庭教室为中心,穿插在学校总体的教育活动中。
英国1988年颁布的《国家课程》把培养“有德行、智慧、礼仪和学问”的绅士作为教育的出发点,在政府规定普通学校8项基本目标中有4项是思想政治教育目标。法国教育部1977年在题为《法国教育体制改革》的文件中指出教育的最终目的在于培养自由社会的公民。法国在学校开设了“共和国公民的伦理与道德课程”。其目标“在于使每个人获得自由和负有责任在于培养集体观念使每个公民成为有教养的人。德国的思想政治教育主要通过政治养成教育和宗教教育开展政治养成教育工作受到德国社会的大力支持并以法律的方式被明确规定。新加坡在1984年开设了“儒家伦理课程”,为世界首创。它把儒家精神加以现代意义上的转换和升华形成完整的民族道德体系。
国内研究现状一般是从2017年开始进行专项课题及学术论文研究至今,并且多是以英语课程为例进行研究。授课教师对外语教材内容要有整体的认识,充分挖掘蕴含在该课程中的思政元素,尤其是外语课程教材所选的文章内容涵盖极其广泛、题材丰富、体裁风格各不相同。教材内容有一定的广度,所以发现挖掘文章中所含的思政元素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在实际教学中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如爱国情怀、诚实守信、持之以恒等思政元素有机地与教学内容相结合。在涉及人物传记类文章时通过分析该人物的处理问题的方式方法等让学生学习其中体现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在涉及人文环境类文章时可以让学生树立良好 的生态意识和环保意识;在涉及哲理类文章时让学生学会理论联系实际;在涉及诗词时让学生感受到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在讲解散文类文章时让学生学会要有感恩的心和幸福感;在学习寓言故事类文章时让学生学会其中的人生哲理和思考问题的方法;在学习历史类文章时,要引导学生牢记历史教训不忘初心。
目前国内高等职业院校除了英语专业还开设了俄语、日语等外语专业。无论是哪个语种在教学中融入思政元素并且在外语教学中形成“课程思政”体系,并且融入到外语课程的各个环节。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四个自信”充分地融合到外语教学的体系中。其中文化自信是外语教学的政治思想内涵是文化传承与讲解的灵魂所在。让外语专业的学生感受到文化自信、感受到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是思政融入外语教学的关键和基础。四个自信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由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提出,是对党的十八大提出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三个自信”的创造性拓展和完善。在外语专业课堂授课计划和教案及教学大纲中融入“四个自信”思政无素是弘扬中华民族文化瑰宝的一大举措,也是授课教师在讲授外语专业知识的同时传达中国传统文化及文化理念和政治道路的重要授课方式,这种把思政元素“四个自信”融入到外语专业“课程思政”教学理念和大纲中是对于高等职业院校外语学生的政治思想品德的提高,也是对外语专业传统教学的一个创新。
例如,英语专业在讲授环保章节的时候,在教学目标中能够让学生正确理解并识读环保标语,解读环保标志的含义,并能按要求设置一份环保标志牌并撰写相应的环保标语,让学生体会中英文宣传用语在思维和语言表达方面的不同,尝试不同创意进行环保宣传,能够在日常生活中关注环保标语,积极投身于社区环保志愿者活动及积极响应环保倡议,以身作则,积极宣传,做环保的“小大使”。日语专业在讲授商务日语口译及笔译时,在教学能力目标中能够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进行口语和书面的交际活动,掌握基本的跨文化研究理论知识和分析方法,理解中日文化基本特点和异同,能对不同的文化现象、文本和制品进行阐释和评价,能有效和恰当地运用科学的世界观、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及高尚的道德品质来进行帮助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士进行有效的跨文化沟通。具有对事物及科学知识的创新实践能力,具有团队协作精神和创新意识,具有独立获取知识信息更新的能力,俄语专业在讲授俄语专业语言知识时让学生学会分析俄语语言文化,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全球视野,具有一定的国别区域领域知识,跨文化交际能力和语言理解能力及表达的人文素养,成为语言过硬、思想端正、品德优秀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在讲解职业选择问题时,可以融入思政元素,如航天员的航天精神,人物可以选定杨利伟,在课文讲解中可以拓展俄文中国梦之航天梦一探月工程和火星计划。学习航天员杨利伟不怕牺牲、敢于牺牲的大无畏精神和拼搏勇气,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让学生学习社会主义发展史中的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史,培养学生坚定理想信念,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及理论自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
在实际教学中还可以把中国制造理念融合到教学目标与外语教学大纲。让外语专业学生以国产货品为自豪,让学生在学习外语的同时感受到伟大祖国的经济的强大和作为中国人的自豪感和提升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在讲授外语词汇和句型时可以培养学生的跨文化词语异同性和异文化交际能力。在选择外语专业教材时可以多选择包含各国历史、文化等可增强国际视野和跨文化交流能力,并且选择带有环保意识及世界和平发展等主题,培养学生全球意识和社会责任感,所以选择一本融入思政内容的外语教材也是极其重要的,还有在外语课堂授课中,通过让学生角色扮演,模拟场景会话及分小组讨论等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和学习思政知识,如环保为题材的外讲演讲提升口语的同时加深对保护环境的意识和理念,外语课程思政建设要充分融入到语言教学的各个环节,教师应提供丰富的与学生现实生活相结合的教材和课程内容,教材的选择要关注热点问题,引导学生积极思考,通过对文学作品、新闻报道、历史事件等多种文本的分析,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和文化意识。外语词汇蕴含丰富的文化内涵人文价值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引导学生深入挖掘这些讨汇的意义来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结合实际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热点问题,教师可以让学生在课堂上通过角色扮演或者演讲来表达自己的爱国情怀及对事物认知的观点和方法,培养外语专业学生的思辨能力和社会责任感,通过讨论和交流发言,也可以增强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和异文化语言实际运用能力,在授课中注意德育元素思政元素的渗透,通过组织一些德育意义的活动,如志愿者活动、社会实践活动让外语专业学生感受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及意义,外语词汇教学与课程思政的结合需要教师在教学中注重德育思政元素的渗透和讲解,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提高其思政道德素质和人文素养。
外语学习必然涉及跨文化交际,在帮助学生了解外国文化、习俗的同时,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比如在讲解西方节日文化时,也要相应地深入介绍中国传统节日的由来、内涵和庆祝方式,引导学生对比中西方文化差异,让学生认识到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明白外语是传播中国优秀文化、展现中国魅力的有力工具,进而在跨文化语境中坚定文化立场,提升文化自信。
还可以将思政元素贯穿到词汇、句型中。在讲解词汇、句型时可以谈及外国人的文化交流背景及相关社会知识和人际关系的建立。在外语教学中构建出“课程思政”体系。
把在外语课程中构建的思政体系应用在所有外语课程的教学中。通过在外语课程中构建课程思政体系,将思政与专业内容形成教学大纲,勇于创新,达到“勤学、勤劳、爱国、励志、修德、明辨、求真、力行”立德树人的教学目标,让学生在今后的职场生涯及人生道路上拥有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 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 人民日报,2016-12-09(1).
[2] 高德毅,宗爱东. 从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从战略高度构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体系[J]. 中国高等教育,2017(01):43-46.
[3] 高燕. 课程思政建设的关键问题与解决路径[J]. 中国高等教育,2017(Z3):11-14.
[4] ]文秋芳. 大学外语课程思政的内涵和实施框架[J]. 中国外语,2021(2):47-52.
本论文是2024年度佳木斯市社科联重点课题编号:20243123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