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美育人
周英宇
沈阳市大东区素质教育学校110045
摘要:在核心素养导向的新时代背景下,美术教育肩负着培养学生审美能力、创新思维、文化理解与人格品质的重要使命。本文立足中小学美术教学实践,探讨如何将综合素质教育有机融入美术课程,提出“主题统整、情境驱动、学科融合、多元评价”四位一体的教学策略。通过具体案例分析,论证美术课堂在实现以美育德、以美启智、以美健心、以美促劳方面的独特价值,推动“五育融合”落地生根,促进学生全面而个性化的发展。
关键词:以美育人;美术教育;综合素质教育;课程融合;核心素养
一、引言
随着《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颁布与实施,艺术教育正式迈入核心素养导向的新阶段。标准明确提出,艺术课程应聚焦“审美感知、艺术表现、创意实践、文化理解”四大核心素养,强调课程的综合性、实践性与育人功能。这标志着美术教育已从传统的“技能传授”转向“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然而,当前中小学美术教学仍普遍存在“重技轻道”“孤立施教”“评价单一”等问题:教学内容局限于绘画技法训练,忽视学生的情感体验与文化认知;教学方式以教师示范、学生模仿为主,缺乏探究与合作;评价标准偏重作品视觉效果,忽略创作过程中的思维发展与人格成长。这种碎片化、工具化的教学模式,难以承载新时代“五育并举”的育人要求。
因此,探索美术教育与综合素质教育的深度融合路径,既是课程改革的必然方向,也是实现“以美育人、以美化人、以美培元”的现实需要。
二、美术教育与综合素质教育的内在契合
综合素质教育强调德、智、体、美、劳的协调发展,注重知识、能力、态度与价值观的统一。美术教育作为美育的核心载体,天然具备促进学生综合素质发展的多维功能。
首先,美术是审美素养与人文底蕴培育的重要途径。学生在欣赏经典作品、体验多元艺术风格的过程中,提升审美判断力;在创作中表达对生活、文化、社会的理解,增强文化认同与人文关怀。例如,学习中国传统水墨画,不仅是技法学习,更是对中国哲学“天人合一”思想的感知。
其次,美术创作是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孵化场。从构思、草图到成品,学生需经历观察、想象、设计、调整等环节,锻炼逻辑思维与问题解决能力。手工制作、综合材料创作等活动则强化动手能力,体现“以劳促美”的育人价值。
再次,美术课堂为德育提供了情感化、具象化的实施场景。通过主题创作如“我心中的英雄”“环保小卫士”,学生在艺术表达中深化对责任、诚信、关爱等价值观的理解。合作绘画、小组展览等活动则培养团队协作与沟通能力,促进社会性发展。
由此可见,美术教育与综合素质教育在目标、内容与方法上高度契合,具备深度融合的理论基础与实践可能。
三、融合路径的实践探索
为实现美术教学与综合素质教育的有机融合,笔者在中小学中高年级开展了为期一学年的教学实践,构建了“主题统整—情境驱动—学科融合—多元评价”四位一体的教学模式。
(一)主题统整:构建综合性学习单元
针对传统美术课“一课一技”碎片化的问题,设计以主题为核心的综合性学习单元,整合多课时内容,形成连贯的学习脉络。
例如,在“我们的节日”主题单元中,围绕春节、清明、端午、中秋四大传统节日,开展“年画里的祝福”“青团与春天”“龙舟设计”“中秋月圆”等系列课程。学生不仅学习剪纸、水墨、泥塑等艺术形式,还通过查阅资料、访谈长辈等方式了解节日文化内涵,在创作中表达情感。单元结束时举办“传统节日艺术展”,学生参与策划、布展、讲解,锻炼组织与表达能力,实现知识学习与综合素养的同步提升。
(二)情境创设:激发深度学习与情感共鸣
真实或模拟的情境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与情感投入。在“校园环保标志设计”项目中,教师引导学生观察校园乱扔垃圾、浪费水电等现象,组织讨论环保意义,提出“用美术为校园发声”的任务。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调研问题、设计标志、制作实物并张贴于校园公共区域。该项目不仅锻炼图形设计能力,更在真实问题解决中增强社会责任感与公民意识。
(三)跨学科融合:拓展美术的育人边界
美术具有天然的跨学科属性。在“植物的生长”项目中,美术课与科学课协同:科学课观察记录植物生长过程,美术课用写生、拼贴等方式表现生命变化。在“诗配画”活动中,学生为古诗配图,实现语文与美术的双向融合,提升综合思维能力。
(四)多元评价:关注过程与成长
打破“唯作品论”的评价局限,采用成长档案袋、自评互评表、展示性评价等方式。每位学生建立“美术成长袋”,收录草图、创作笔记、反思文字等。单元结束时组织“艺术分享会”,学生讲述创作过程,同伴互评,教师关注参与态度、合作精神与进步轨迹,体现素质教育导向。
四、实践成效与反思
经过一学期实践,该模式取得显著成效:学生课堂参与度显著提升,创作题材更加丰富,个性化表达突出。85%以上学生表示“更喜欢美术课了”,家长反馈孩子审美品位与表达能力有所提高。
教师教学理念也实现转变,从“教画画”转向“育全人”。但也面临课时紧张、跨学科协调难度大等挑战,需进一步优化课程设计与校本教研机制。
五、结语
美术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支点。在核心素养导向下,唯有打破“技能本位”的传统思维,将美术教学置于学生全面发展的整体框架中,才能真正实现“以美育人”的深层价值。通过主题统整、情境驱动、学科融合与多元评价的协同推进,美术课堂得以成为学生认知世界、表达自我、涵养品格的成长空间。
未来应进一步加强校本课程开发,完善跨学科教研机制,推动美术教育从“单一学科教学”向“综合育人平台”转型,让每一个孩子都能在美的熏陶中成长为有审美、有创意、有情怀的时代新人。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 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S].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22.
[2] 尹少淳. 核心素养导向的美术教学[M]. 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 2020.
[3] 王大根. 美术教学论[M].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