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政策下提升小学美术课堂的艺术实践探究
洪育纯
福建省泉州市洛江区虹山中心小学 362011
摘要:因我国教育改革的持续推进,“双减”政策已成为教育领域的关键指导性文件,其核心在于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并提升教育质量,旨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本文旨在探讨在“双减”政策背景下应当该怎样提升小学美术课堂的艺术实践效果,期望进一步提高学生自身审美情趣、创造力及艺术实践能力,进而实现学生的全方位发展。
关键词:艺术实践;小学美术;“双减”政策
前言:“双减”政策下,小学美术教育作为培养学生审美情趣、激发创新思维的关键环节,其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同时也面对着诸多挑战。如何在“双减”政策框架下,有效提升小学美术课堂的艺术实践效果,确保学生在减少课业负担的同时,能获得更为丰富和深入的美术学习体验,成为当前小学美术教育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
一、“双减”政策分析
“双减”政策明确规定了需减少学生的课外作业量和校外培训负担,同时着重强调,要在学校教育中全方位加强针对学生自身综合素质的培养。在美术教育中,该政策需要教师在确保学生掌握美术基础知识和技能的基础上,注重引导学生进行艺术实践,培养学生自身创新思维与艺术创造能力。
二、小学美术课堂艺术实践的重要性
艺术实践通过引导学生参与创作与欣赏,可逐步培养其审美情趣,使学生在直接接触艺术作品的过程中,能够形成基于个人理解的审美视角与深刻审美体验[1]。同时,这一过程激发学生的创造力,鼓励他们在美术实践中表达个性,发挥想象力,从而促进创新思维与问题解决技能的发展。这其中,艺术实践还将锻炼学生自身动手操作能力,促进团队合作,并在互动交流中逐步增强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为其综合素养的全方位提升打下基础。
三、“双减”政策下提升小学美术课堂的艺术实践策略
(一)深入艺术历史,拓宽艺术认知
通过对不同历史时期的艺术风格和流派进行深入探讨,学生能够更为全面地把握艺术作品背后所蕴含的文化内涵与时代特征。这种认知的深化将直接增强学生的艺术鉴赏能力,同时,也有助于他们在艺术创作过程中培养起更为独到的审美情趣与创新能力。
在湘教版五年级上册第2课《家乡的古建筑》的教学实践中,教师可以通过深入挖掘古建筑的历史背景和文化意义,为学生构建一个全方位、多维度的知识框架。首先,教师可以利用丰富的历史文献和考古资料,详细讲述古建筑所承载的地方历史变迁和民俗传统,使学生理解古建筑作为文化遗产的重要性。通过生动的案例解析,如介绍古建筑在抵御自然灾害、促进社区交流方面的功能,学生能更直观地感受到古建筑的实际作用。
随后,利用多媒体技术,教师可以展示一系列古建筑的高清照片、三维模型及设计图纸,引导学生细致观察古建筑在造型美学、结构设计上的精妙之处。比如,通过对比分析不同地域古建筑的飞檐翘角、斗拱横梁等特色构件,教师可以讲解这些设计元素如何既满足建筑力学需求,又蕴含深厚的文化内涵和艺术审美。在此基础上,教师还可以引入古建筑营造技艺的介绍,如榫卯结构的巧妙运用,帮助学生深刻理解传统建筑智慧。
为进一步加深学生对古建筑的认识,教师可组织学生实地考察本地古建筑,进行现场教学。通过实地测量及速写记录等方式,锻炼学生自身造型能力与空间感知能力,并使其在实践中逐步感受古建筑的体量感、材质美以及与环境和谐共生的设计理念。
(二)多元艺术内容,促进全面发展
多元化艺术内容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提升学习效果。通过接触涵盖绘画、雕塑、音乐、戏剧等多种形式的艺术作品及创作方法,学生能够在实践中培养创新意识和动手能力。这种综合性的学习方式有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同时,在团队合作中完成艺术创作,还能锻炼他们的协作精神和沟通表达能力。[2]
例如在湘教版五年级上册第10课《水墨画风景》的教学中,教师即可通过一系列精心设计的活动,使学生深入理解水墨画的技法特点和艺术风格。课程初始,教师可选取多种风格迥异的水墨画作品进行展示,包括传统山水画、现代抽象水墨以及结合西方绘画技法的新水墨等,通过直观的视觉体验,激发学生对水墨画的兴趣和好奇心。随后,教师应详细讲解水墨画的基本构成元素,如点、线、面在画面中的组织与应用,以及墨色浓淡干湿的变化对画面氛围的营造作用,并通过现场示范,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确保每位学生都能掌握这些核心技法。
在此基础上,教师应鼓励学生动手实践,尝试运用所学技法进行创作。可以通过设置主题性创作任务,如“我心中的山水”或“四季之景”,引导学生观察身边的自然风景,从中提炼出最具代表性的元素,通过水墨画的形式进行表达。在此过程中,教师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教会他们如何从细微处捕捉自然之美,并通过写生练习,增强学生对自然形态与色彩变化的敏感度。
(三)课堂实践操作,培养学生能力
实践操作可使学生亲身体验艺术创作的全过程,通过亲自动手,深化对美术知识和技能的掌握与应用。这一环节促使学生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操作,从而提升其艺术实践能力。
在六年级上册第7课《小小园艺师》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设计一系列植物种植与养护的实践活动,有效提升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培养持久的耐心。具体而言,教师首先可以引导学生分组,每组负责一种或几种植物的种植与日常养护工作。在活动中,教师需鼓励学生定期观察植物的生长状态,详细记录植物的发芽、生长、开花、结果等关键阶段的变化,以此来帮助学生直观理解植物的生长规律和掌握基本的养护技巧。
同时,教师也可结合课程内容,组织植物绘画和创作活动,进一步丰富学生的实践体验。通过引导学生细致观察植物的形态、颜色以及纹理,他们能够更加深入地了解植物的生物学特征,从而在绘画中精准表现出植物的独特美感。这一环节可有效锻炼学生自身观察力与表现力,还能激发其对自然美的感悟与欣赏。[3]
(四)完善教学评价,提升艺术素养
教学评价在美术教育中占据核心地位。完善的教学评价能够帮助教师充分掌握学生的学习动态与进步情况,从而适时调整教学策略。
以湘教版五年级上册第10课《水墨画风景》为例,教师可通过展示学生作品来实施教学评价。具体做法包括:引导学生开展自评,使其自我剖析作品的优点与待改进之处;组织互评环节,鼓励学生相互评价作品,从中学习借鉴他人的长处与创新点。此类活动能促进学生审美与鉴赏能力的提升,有助于学生清晰认识自身艺术水平及发展方向。通过这一过程,学生能在自我评价与相互学习中,不断积累艺术经验,提高艺术创作与审美鉴赏的综合能力。
综上所述,“双减”政策为小学美术教育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在提升小学美术课堂的艺术实践效果方面,教师应注重深入艺术历史拓宽艺术认知、多元艺术内容促进全面发展、课堂实践操作培养学生能力以及完善教学评价提升艺术素养。通过这一系列策略的深入实施,教师便能切实提高学生自身审美情趣、创造力及艺术实践能力,进而实现学生的全方位发展。
参考文献:
[1]车建锋.传统文化融入小学美术课堂教学的方法及价值探析[J].中国文房四宝,2024(5):0056-0057.
[2]蒋萍.“双减”政策实施后小学美术作业设计的变化研究[J].课堂内外(初中版),2024(8):98-100.
[3]邓琼.“双减”政策下小学美术教育课后服务的提升策略探讨[J].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文摘版)教育,2024(6):0005-0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