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电网环境下分布式能源优化调度与协同控制研究
林志星
四川省岳池送变电工程公司 638399
摘要:随着能源需求增长与环境问题凸显,智能电网应运而生,分布式能源作为其关键组成部分蓬勃发展。本文深入剖析智能电网架构下分布式能源优化调度与协同控制的核心要素,涵盖分布式能源特性、智能电网支撑技术、优化调度目标与约束,阐述基于模型预测控制、分布式协同算法、多智能体系统的关键技术方法,探讨应对能源波动、通信延迟、控制策略融合、市场机制协同挑战的策略,旨在提升能源利用效率、保障电网稳定运行,推动能源领域可持续发展。
一、引言
当今社会,能源需求持续攀升,传统集中式能源供应模式面临资源枯竭、环境污染等诸多困境。智能电网凭借其智能化、信息化、互动化优势,为能源转型开辟新径,分布式能源在其中扮演愈发重要角色。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等分布式能源,贴近用户、清洁环保,分散接入智能电网各节点。然而,分布式能源的间歇性、波动性以及分布式发电单元数量众多、分布广泛等特性,给电网运行带来挑战,如何实现其优化调度与协同控制,成为智能电网领域亟待攻克的关键课题,对保障能源可靠供应、推动绿色发展意义重大。
二、分布式能源特性及智能电网支撑技术
1.分布式能源特性:
间歇性与波动性显著,如太阳能受日照强度、云量变化影响,风能随风速、风向不稳定波动,导致发电功率实时变化,难以精准预测,为电网功率平衡与稳定运行带来难题。
能源分布分散,广泛分布于城乡屋顶、荒地、近海等区域,发电单元规模小、数量多,发电容量从千瓦级到兆瓦级不等,电网接入点分散,增加管理与调控复杂性。
能源类型多样,不同能源转换原理、发电特性各异,如光伏利用半导体光电效应,风电基于空气动力学,生物质能发电涉及复杂生化过程,需针对性调控策略适配多样发电特性。
2.智能电网支撑技术:
先进的量测技术,通过智能电表、传感器网络,实现对分布式能源发电功率、电压、电流、用户用电负荷等参数实时高精度采集,为精准调度与控制提供数据基石。
高速双向通信技术,构建光纤、无线通信融合网络,确保电网控制中心与分布式能源、用户端信息实时交互,下达调度指令、上传运行状态,保障调控及时性。
智能分析与决策技术,运用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算法,挖掘海量电网运行数据价值,预测能源出力、负荷需求,优化调度方案制定,提升电网智能化决策水平。
三、分布式能源优化调度目标与约束
1.优化调度目标:
经济目标为首,追求分布式能源发电成本最小化,涵盖设备投资、运维、燃料采购成本,同时最大化售电收益,综合考虑分时电价、补贴政策,提升能源项目经济效益。
能效目标关键,旨在提高能源综合利用效率,减少传输、转换损耗,促进分布式能源与电网、用户间能量梯级利用,如热电联产机组协同供能,余热用于供暖,实现能源高效转化。
可靠性目标必备,保障电网供电可靠性,面对能源波动、设备故障,通过优化调度维持电压、频率稳定,减少停电事故,确保用户用电连续性。
2.约束条件:
功率平衡约束,任意时刻电网总有功、无功功率供需平衡,分布式能源发电、储能充放电、电网购电与用户用电负荷匹配,是电网稳定运行根基。
设备运行约束,分布式发电设备、储能装置有额定功率、容量限制,发电功率在上下限内运行,避免过载损坏,储能充放电功率、荷电状态合理管控。
电能质量约束,确保电压偏差、谐波含量、三相不平衡度等指标符合标准,分布式能源接入不恶化电能质量,保障敏感设备正常运行。
四、分布式能源优化调度与协同控制关键技术
1.模型预测控制:基于分布式能源动态模型与预测信息,滚动优化调度决策。预测未来时段能源出力、负荷变化,以优化目标构建代价函数,求解各时段控制变量,如发电功率分配、储能充放电策略,实时更新优化方案,适应系统动态变化,兼顾短期优化与长期稳定。
2.分布式协同算法:针对分布式能源分散特性,采用一致性算法、分布式梯度算法等,各单元仅与相邻节点信息交互、协同决策。无需全局信息集中处理,降低通信负担,实现分布式能源集群自组织、自适应控制,如分布式光伏电站群依据局部光照差异,协同调整发电功率,稳定集群总出力。
3.多智能体系统:将分布式能源、储能、负荷等建模为智能体,具备自主感知、决策、通信能力。智能体依自身目标与全局规则互动协作,模拟社会行为模式,构建分布式能源生态系统,如智能微网中,发电智能体依能源价格、储能状态调整发电策略,负荷智能体响应激励信号削峰填谷,提升系统灵活性与韧性。
五、面临的挑战及应对
1.能源波动挑战:分布式能源受自然条件左右,出力犹如起伏的海浪般难以捉摸。为驯服这一不确定性,一方面,全方位融合气象卫星数据、地理地形信息以及海量历史发电资料,借助深度学习算法挖掘数据深层关联,结合时间序列精细剖析波动规律,让能源出力预测更精准;另一方面,合理配置储能系统,依据电池充放电特性、寿命周期,运用智能算法优化控制策略,在能源富足时吸纳储存,匮乏时释放补位,稳稳托举发电功率,保障供应稳定。
2.通信延迟挑战:电网通信网络仿若庞大迷宫,数据传输常遭遇延迟困境,极大阻碍控制指令实时生效。对此,积极引入5G等低延迟通信技术,如为其开辟高速传输“绿色通道”;优化网络拓扑架构,精准部署边缘计算节点,仿若在关键枢纽设立“数据驿站”,就近快速处理信息,大幅削减传输距离。同时,匠心设计延迟补偿算法,依据系统动态特性与历史规律,前瞻性预估延迟时段变化,提前校准控制指令,让延迟影响消弭于无形。
3.控制策略融合挑战:不同分布式能源、储能各自为政,与电网既有控制策略格格不入。破解之道在于构建层次分明的统一控制架构,底层单元宛如“自治细胞”,依本地信息灵活自治;上层则如同“智慧大脑”,统筹协调优化。在此基础上,全力制定标准化接口与协议,为异构系统搭建沟通“桥梁”,让信息、指令畅行无阻,实现多元控制策略水乳交融,奏响协同“乐章”。
4.市场机制协同挑战:分布式能源参与电力市场交易规则尚不完善。协同能源政策与市场机制,明确补贴、电价、准入规则,鼓励分布式能源参与现货、辅助服务市场;建立分布式能源交易平台,简化交易流程,促进能源生产者与消费者互动,激发市场活力。
六、结论
智能电网环境下分布式能源优化调度与协同控制是能源变革核心任务。从剖析特性技术、明确目标约束,到攻坚关键技术、破解诸多挑战,为能源高效利用、电网稳健运行筑牢根基。虽面临能源波动、通信延迟等难题,但凭技术创新、机制完善、协同推进可逐一化解。持续深耕该领域,将点亮分布式能源之光,助力智能电网蓬勃发展,迈向能源可持续新征程。
参考文献
[1]赵大端.复杂通信环境下微电网的分布式协同调控和能量管理研究[D].山东:山东大学,2023.
[2]袁志鹏.计及预测不确定性的智能微电网协调控制与优化运行研究[D].北京:北京交通大学,2024.
[3]孙璐.区域能源互联网随机鲁棒调度与协同优化策略研究[D].江苏:东南大学,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