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金融服务新质生产力发展

作者

穆子珩

北京联合大学100020

引言

新质生产力,是对传统生产要素的拓展与重构,其精髓在于创新,特征是知识、信息和技术的深度融合及创新应用。在当前我国人口红利和后发优势逐渐减弱的背景下,尤其是在国内房地产市场衰退的时期,寻找中国经济的新突破口和增长点显得尤为迫切和关键。因此,培育新的生产力即是目标,也是途径。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是引领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动力源泉,也是有效支持就业结构转型、解决民生大计的必然选择。

事实上,金融的支持与配合对于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是不可或缺的。作为生产要素分配与调节的关键机制,金融促进生产力要素的充分利用和有效整合,在决定生产力发展方向和进程方面扮演着重要角色。引金融“活水”灌溉科技创新,优化生产要素配置,重塑科技行业发展新格局,让先进优质生产要素向发展新质生产力方向顺畅流动,对使金融更好助力新质生产力的发展,对转型期的中国经济至关重要。

以史为鉴:金融助力三次工业革命生产力发展

在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机器生产逐步取代手工劳动。以英格兰银行为代表的金融体系逐步完善,金融以提供初始资本的形式,助力那些敢于创新、率先引入新型纺织机械与蒸汽机的工厂落地生根。银行贷款流向新兴的工业企业,为其购置设备、租赁场地、雇佣工人给予资金保障,使得规模化生产成为可能,开启了生产力飞跃的大门,让英国率先在全球构建起近代工业体系,奠定了经济霸主地位。

第二次工业革命带来电气时代,产业结构深度调整,重工业蓬勃发展,企业对资金的需求呈指数级增长。金融机构创新融资手段,债券市场应运而生,企业得以通过发行债券广泛募集资金,用于钢铁生产、铁路修筑、电气设备制造等大型项目。风险投资的雏形也初步显现,为特斯拉等发明家背后的创新企业注入活力,推动产品快速商业化,推动社会迈向电气新纪元,19世纪80年代末,美国的并购浪潮使得行业集中度明显提升并涌现出大批耳熟能详的行业巨头,诸如通用电气、美国钢铁公司、柯达胶卷等。金融资本与科技创新的紧密结合,使大规模的融资和产业并购成为可能,并帮助美国最终超越英国,成为世界第一大国。

第三次工业革命以信息技术为核心,计算机、互联网技术如汹涌浪潮席卷全球,金融在其中扮演的角色至关重要且极具开创性。半导体、软件、互联网等高科技初创企业发展在当时存在较高的失败风险,需要大量的资本投入,传统的银行信贷难以满足需求,“高风险高收益”的创投模式就此诞生,成为这场科技变革幕后的关键推手。像硅谷的崛起,背后就是无数风险投资基金敢为人先,为英特尔、苹果、微软等传奇企业在萌芽阶段提供关键资金,支撑它们熬过艰难的技术研发与市场开拓初期。金融让技术创新与资本积累形成高速循环,推动信息技术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迭代升级,造就信息时代的辉煌。

新质生产力发展对金融支持提出新诉求

新质生产力发展对金融资源呈多维度的特点,创新资本的注入、风险管理机制的构建以及流动性支持的优化缺一不可。作为新质生产力代表的人工智能、生物技术、可持续能源、新材料等前沿创新产业,多处于初创或成长关键阶段,面临资金的巨大缺口。如人工智能企业为优化算法、招揽人才,研发投入大;生物技术企业攻克创新药,从靶向探索到临床试验耗巨资;新材料企业从实验室成果走向量产面临资金缺口,企业的自有资金难以满足,需要金融系统提供持续、迅速的投入以支撑企业自身发展和市场竞争。金融体系需要通过创新金融工具,如创业投资、风险投资以及政府引导基金等方式,为这些新兴领域提供专门的资金支持,以确保科技创新能够获得持续的资金流。鉴于新质生产力领域的企业常面临市场不确定性和技术变革的快速迭代,这增加了投资的潜在风险,因此,构建有效的风险管理机制显得尤为重要。金融机构需要开发和利用更为精细化的风险评估工具,例如基于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的预测模型,以更准确地评估和管理与新质生产力发展相关的复杂风险,确保金融风控措施既能够有效应对当前挑战, 又不会阻碍企业创新与发展。

金融助力新质生产力的途径探索

第一,充分发挥基金作用。鉴于科技创新活动具有显著的长周期特性,现代产业引导基金以及未来产业发展基金的合理运用显得尤为重要。要引导基金深入参与到未来产业培育发展规划当中,紧密追踪未来信息通信、新材料、新能源产业的前沿动态,凭借基金的引导力量,吸引海量社会资本向元宇宙、人工智能、新型显示、新型储能、低空经济等极具潜力的科技创新领域流动。以此为基础,全力打造生物制造、商业航天等新兴增长引擎,开辟量子技术、生命科学等全新的发展赛道,为科技创新源源不断地输送动力,确保其在漫长的研发过程中不会因资金短缺而停滞。

第二,注重金融产品创新,丰富相关金融产品。金融产品创新是推动金融资源更好地服务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关键策略之一,我国资本市场在股票、债券、基金领域已取得显著成就,但在期货、期权等金融衍生品方面仍需完善。为提升金融服务新质生产力的能力,银行、证券、保险等机构需结合各自专长,创新金融产品。例如,银行可开发知识产权质押贷款,助力企业以专利、商标等获取融资;证券公司可探索将应收账款、预付款等转化为金融产品,推动供应链金融创新;保险公司则可推出技术研发、关键设备等相关保险。结合区块链等科技手段,优化供应链金融服务,提高资金流的透明度和效率,降低交易成本和时问成本,确保资金迅速且安全地到达关键的生产环节,为创新能力卓越、发展潜力巨大的科创企业拓展金融支持,定制多元化且呈阶段性接力的融资方案。

第三,进一步完善金融监管体系。金融能够助推新质生产力的发展,但运用不当同样会带来加倍的灾难。需要全面加强风控体系建设,坚持把风险防控作为金融工作的永恒主题,牢固树立全面风险管理的理念。引入专业金融人才科学地、有针对性地设计风险偏好体系,如引入第三方风险评估机构,围绕投前、投中、投后完善风险防控制度体系,最大限度控制好投资风险,守牢不发生系统性风险的底线,为科技创新提供坚实的金融后盾,促使科技与金融形成相互促进、协同共进的良性循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