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土木工程技术在山地光伏电站建设中的难点与对策

作者

王翔宇

身份证号:64032219950324001X

摘要:随着全球对清洁能源需求的持续攀升,山地光伏电站作为太阳能利用的重要形式蓬勃发展。然而,山地独特的自然条件给土木工程技术应用带来重重困难。本文全面且深入地探讨了在山地光伏电站建设期间,土木工程技术遭遇的场地平整、基础施工、交通运输、排水防洪以及生态保护等难点问题,并结合前沿技术与实践经验,提出了一系列切实可行的应对策略,旨在为山地光伏电站的高质量、可持续建设筑牢根基。

关键词:土木工程;山地光伏;电站建设;难点与对策

一、引言

在当今追求绿色发展、应对气候变化的时代背景下,太阳能光伏发电成为能源转型的关键力量。山地因丰富的光照资源与广袤的可利用空间,吸引众多光伏项目落地。但山地复杂的地形地貌、多变的地质结构以及脆弱的生态环境,对土木工程技术提出了远超平原地区的严苛要求。深入剖析并攻克这些难题,是保障山地光伏电站高效运行、实现生态与经济效益双赢的核心任务。

二、山地光伏电站建设中土木工程技术的难点

(一)场地平整难度大

山地地形起伏剧烈,高差动辄数十米甚至上百米。这使得场地平整所需的土石方开挖与回填量极为惊人,精准计算挖填方平衡成为巨大挑战,稍有偏差就会导致土方闲置浪费或补充不足,延误工期、增加成本。并且,大规模山体开挖易打破原有的力学平衡,坡面失稳引发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风险骤升,不仅威胁现场人员生命安全,还可能对周边生态环境造成毁灭性打击。

(二)基础施工复杂

地质多样性是山地的显著特征,岩石层、软土层、风化破碎带交错分布。在岩石地基进行光伏支架基础施工时,岩石硬度高、节理裂隙发育,钻孔难度大、效率低,成孔质量受岩石特性影响大,锚固可靠性难以保障;软土地基承载能力弱,压缩变形大,若处理不当,基础沉降将致使光伏组件倾斜、错位,发电效率大打折扣。此外,山地地下水文条件复杂,水位季节性波动明显,基础施工时防水、排水措施不到位,极易造成基础长期受水侵蚀,结构强度受损。

(三)交通运输不便

山地交通基础设施薄弱,既有道路蜿蜒曲折、狭窄陡峭,坡度常超出常规运输车辆的爬坡极限,弯道急且视线受阻。大型建筑材料、重型施工设备运输极为艰难,频繁的转运作业不仅耗费大量人力、物力与时间,还易在装卸过程中造成材料损耗、设备损坏。而且,山地气候多变,暴雨、暴雪、山体滑坡等自然灾害频发,道路中断后抢修难度极高,物资供应一旦受阻,工程建设将陷入停滞。

(四)排水防洪压力大

山地集雨面积广阔,降雨时水流短时间内汇聚,流速迅猛、冲击力强。光伏电站内部排水系统若设计不合理或排水能力不足,积水将迅速淹没光伏组件、电气控制柜等关键设备,引发短路、漏电事故,造成设备损坏与发电损失。同时,长期积水浸泡加速设备基础、支架腐蚀,缩短使用寿命。再者,山地河流纵横、溪沟密布,电站选址与布局若忽视防洪因素,防洪堤、围堰等设施一旦在洪水冲击下决口,整个电站将面临灭顶之灾。

三、应对山地光伏电站建设难点的土木工程技术对策

(一)优化场地平整方案

借助高精度卫星遥感、三维激光扫描与无人机倾斜摄影测量等先进技术,全方位、高精度采集山地地形数据,构建精细的数字地形模型(DTM)。基于 DTM 运用地理信息系统(GIS)软件进行多方案模拟分析,精准优化土石方调配,实现挖填方平衡的动态优化,最大限度减少土方工程总量。

严格遵循 “分层分段、自上而下、跳槽开挖、及时防护” 原则开展场地平整作业。每完成一层或一段开挖,即刻采用喷锚支护、锚索框架梁、抗滑桩等组合式边坡防护措施加固坡面;同步修筑截水沟、排水沟,拦截坡面径流,将雨水有序引导至排水系统,防止坡面冲刷与积水浸泡引发滑坡等灾害,确保山体边坡在施工全过程中的稳定性。

(二)强化基础施工技术

针对岩石地基,优先选用潜孔锤冲击钻进、全液压跟管钻进等高效岩石钻进工艺,配合金刚石钻头、合金钻头等高性能钻具,根据岩石硬度、完整性等参数精确调整钻进参数,确保钻孔垂直度与孔径满足设计要求;锚固阶段,运用数值模拟技术分析岩石力学特性,科学确定锚杆、锚索长度、间距与锚固力,采用高性能锚固剂确保锚固质量,使支架基础与岩石紧密结合,协同承载。

面对软土地基,依据软土厚度、含水量、承载力等指标,灵活选用灰土挤密桩、高压旋喷桩、CFG 桩等复合地基处理方法。施工过程中,引入实时监测技术,动态掌握地基处理效果,严格把控桩身质量;基础设计时,充分考虑软土地基沉降特性,适当加大基础尺寸、增设沉降缝,确保基础在软土地层中长期稳定。

(三)改善交通运输条件

运用道路选线优化软件,结合山地地形、地质、气象以及光伏电站布局,规划安全、便捷、经济的场内道路网络。道路走向尽量顺应等高线,采用 “之” 字形、螺旋式等展线方式降低道路坡度,增大弯道半径,设置错车道保障会车安全;合理布局装卸场地,减少二次搬运距离,提高运输效率。

对进山道路进行升级改造,依据运输车辆荷载与交通流量,强化路面结构设计。采用水泥稳定碎石基层、沥青混凝土面层或钢筋混凝土路面结构,增强道路承载能力与抗滑性能;道路两侧增设坚固的防护栏、警示标识与反光设施,确保行车安全。同时,建立道路养护应急机制,配备专业抢修队伍与充足的设备、材料,定期巡查维护道路,在灾害发生后迅速响应,恢复道路通行。

(四)完善排水防洪体系

依据山地地形地貌、汇水面积与气象资料,运用水文计算模型精确设计排水系统。光伏阵列区采用明沟与暗管相结合的排水方式,明沟采用混凝土预制板或浆砌石衬砌,增强抗冲刷能力,暗管选用高强度 HDPE 波纹管,确保排水畅通;合理设置排水坡度,结合地形变化分级排水,避免积水倒流。

针对电站周边及临河区域,按照防洪标准设计修筑防洪堤、围堰等设施。防洪堤基础深入稳定地层以下,采用混凝土灌注桩、深层搅拌桩等进行地基处理,堤身采用土石混合坝或混凝土重力坝结构,迎水面铺设护坡防护,增强抗冲刷性能;定期组织防洪设施检查与演练,及时修复隐患,确保在洪水来袭时有效抵御洪水侵袭。

(五)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措施

施工前开展详细的生态环境本底调查,识别生态敏感区与珍稀物种栖息地,在此基础上优化电站选址与布局,避让生态关键区域;制定施工生态保护专项方案,明确植被保护、表土剥离与利用、野生动物通道设置等措施要求。施工过程中,严格控制施工范围,采用低扰动施工技术,如静态破碎岩石、小型机械设备开挖等,减少对周边植被与土壤的破坏;及时对临时占地进行植被恢复,优先选用本地乡土植物,结合客土喷播、植生袋等生态修复技术,快速恢复地表植被,防治水土流失;设置生态监测点,定期跟踪生态指标变化,动态调整生态保护措施,确保山地生态系统功能稳定。

结论

土木工程技术作为山地光伏电站建设的基石,直面山地复杂环境带来的重重挑战。通过创新应用先进测绘、模拟分析、实时监测等技术手段,优化场地平整、基础施工、交通运输、排水防洪以及生态保护等各个环节的技术方案,能够有效化解难点,保障山地光伏电站建设顺利推进。展望未来,随着土木工程技术与新能源产业的深度融合创新,山地光伏电站将朝着更加高效、智能、绿色的方向发展,为全球可持续能源供应体系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助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愿景早日实现。

参考文献:

[1]孔金霞. 土木工程项目中绿色照明实施的创新方法 [J]. 中国照明电器, 2024, (07): 52-54.

[2]张长颖. 节能环保技术在土木工程施工中的应用 [J]. 居舍, 2021, (21): 6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