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五育融合视角下初中“学史”德育课程的学生主体性培养策略探讨

作者

邹丽娟 龙丽 曾鑫 郝红梅 聂刚强 徐奋飞

1.湖南省衡阳市祁东县第二中学 2.湖南省衡阳市祁东县思源实验学校

摘要:本文旨在探讨五育融合的背景下,如何通过初中历史德育课程有效培养学生的主体性。文章首先界定了五育融合与学生主体性的理论基础,随后分析了当前德育课程在培养学生主体性方面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具体的教学策略,以促进学生自主性、批判性思维能力及社会责任感的全面发展。研究采用文献分析与案例研究方法,通过具体实例验证了策略的实际效果,为初中历史德育课程的改革提供了理论与实践依据。

关键词:五育融合,德育课程,学生主体性,历史教育,教学策略

引言

引言部分将阐述研究的背景和意义,介绍五育融合的概念及其在当前教育改革中的重要性。同时,概述历史德育课程在培养学生主体性方面的潜力与挑战,明确研究的主要问题、目的和研究方法。

一、理论框架与文献回顾

1. 五育融合的教育理念探析

五育融合,源于我国教育政策的深远布局,强调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明确提出,五育目标应融合于学科教学之中,体现教育的全人培养目的。中华文化深厚的道德教育传统为五育融合提供了丰富的内容和形式。例如,在江苏省某中学的实践中,通过结合历史课程与地方文化教育,增强学生对传统美德的认识与践行。教育学者张海峰在其研究中指出,五育融合的实施不仅增强了学生的学科兴趣,也促进了社会责任感和自我管理能力的培养。具体到历史课程,教师通过引入关于古代先贤的道德故事,如诸葛亮的忠诚与智慧,以及近代人物的爱国情怀,如孙中山的坚持和毅力,使学生在学习历史事实的同时,体会道德情操和责任意识。

2. 学生主体性的理论基础

学生主体性关注个体在学习过程中的自主性、创造性和批判性思维能力。教育心理学家李莉的研究显示,主体性的培养需放在教学设计的核心位置,通过问题导向的学习方法激发学生的内在动力。在四川省的一项教学改革实验中,历史教师通过设计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活动,如“探究三国鼎立的历史必然性”,有效激发了学生的探究兴趣和历史思维。北京师范大学的研究团队开发了一套名为“历史探索者”的教育软件,该软件通过模拟历史事件,让学生在虚拟环境中扮演决策者的角色,进行历史事件的再现和分析。此方法不仅提升了学生的历史学科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在复杂情境中的决策能力和道德判断力。

3. 历史德育课程的现状与挑战

当前历史德育课程在实施中存在内容与方法的单一化问题。以往的教学常常侧重于事实的记忆和时间线的理解,忽视了对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浙江大学教育学院的陈力教授通过对数百份教师问卷调查和学生访谈发现,多数历史课堂缺乏对学生主体性的有效激发,课堂互动和讨论不足。在广东省的一项教学模式创新中,历史教师尝试引入多媒体和角色扮演游戏,如“假如你是秦始皇”,让学生在讨论中学会从不同历史人物的视角考虑问题,以此来培养学生的历史同理心和道德判断力。尽管这一方法在初步实施中显示出潜力,但在推广过程中仍面临教师专业发展、教学资源和学校支持等方面的挑战。

二、学生主体性培养的策略设计

1. 课程内容与教学方法的创新

历史教学中的主体性培养,需要课程内容与教学方法的彻底革新。河北省某中学的历史教师李明,通过将传统的历史课本内容与地方历史事件结合,设计了一系列以地方英雄故事为核心的教学项目。这种教学策略使学生能够通过探索与自己生活环境紧密相关的历史事件,增强学习的主动性和相关性。华东师范大学的教育技术研究所开发了一款名为“历史场景模拟器”的软件,该软件允许学生在虚拟环境中重现历史事件,并从中扮演不同角色,进行决策和讨论。这种模拟活动不仅使学生能够深入理解历史事件的复杂性,也培养了他们的决策能力和批判性思维。山东省的一所中学在历史课程中引入了“反转课堂”模式,学生需要在家通过观看视频和阅读材料来预习历史内容,而课堂时间则用于讨论和问题解决。这种教学方式有效地将学习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鼓励他们在课堂上积极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思考。

2. 批判性思维与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

批判性思维是历史教育中不可或缺的能力,对于培养学生的主体性尤为关键。浙江大学历史系与心理学系联合进行了一项研究,通过设计以历史争议问题为核心的讨论课,如“南京大屠杀的历史意义和今日影响”,引导学生进行深入分析和辩论。这种教学方法让学生在理解多种历史观点的同时,也锻炼了他们的批判性思维和辩证能力。四川大学的教育学者王红利,通过在历史课程中引入案例研究法,选择历史上的关键事件让学生分组研究。每组需要从不同的历史角度出发,找出事件的多种可能解释,并在班级前进行展示和辩论。这种方法不仅激发了学生的研究兴趣,也提高了他们解决复杂历史问题的能力。在广东省某中学的历史教学中,教师利用互动白板技术,创建一个“历史判断平台”,学生可以在平台上对历史事件提出自己的见解,并与同学进行在线辩论。这种技术的运用使得课堂更加动态,有效提升了学生的参与度和批判性思维。

3. 社会实践与责任感的培育

社会实践是链接历史学习与现实世界的桥梁,对于学生责任感的培养至关重要。江苏省南京市的一项教育项目“历史走进现实”,让学生参与到本地社区的历史文化保护工作中。通过这种实践活动,学生不仅学习到了历史知识,更重要的是体验到了保护文化遗产的社会责任。华南师范大学的社会学系与历史系合作,开展了一个名为“历史与现实对话”的系列讲座,邀请了多位历史学家和社会学家来校对话。学生在这种活动中,不仅能够听到专家的历史解读,还能直接参与到关于历史在现代社会应用的讨论中,这种互动极大地提升了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

结论

通过本文对五育融合视角下初中历史德育课程中学生主体性培养的策略进行深入分析,我们发现,创新的课程设计和教学方法对于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批判性思维至关重要。课程内容与教学方法的革新,如地方历史与课本知识的结合、历史场景模拟、反转课堂等,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增强了他们的历史思维能力。

参考文献

[1]张海峰. (2021). 五育融合与德育课程设计实践研究.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1]李莉. (2019). 学生主体性培养在历史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教育科学出版社.

[3]王红利. (2020). 批判性思维在中学历史教育中的培养策略. 高等教育出版社.

[4]陈力. (2022). 历史教学中的问题解决方法和学生主体性研究. 人民教育出版社.

本文系:衡阳市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课题《五育融合下初中“学史”德育课程有效开展策略研究》课题批准号:XDJ20233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