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基于家校共育简析小学班主任心理辅导有效方法

作者

王昌林

江苏省扬州市邗江区公道镇中心小学 225119

摘要:在现代教育中,家校共育模式逐渐成为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手段,尤其在小学阶段,班主任作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更是心理发展的支持者,社会环境的变化,让儿童面临的心理挑战日益增多,班主任的心理辅导工作显得更为重要,心理辅导要注意做好班主任具备专业知识,还要重视与家长形成紧密合作,共同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本文通过分析家校共育背景下,班主任研究实施心理辅导的方法,以此来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

关键词:家校共育;小学班主任;心理辅导;有效方法

在当今教育环境中,家校共育模式愈发受到重视,特别是在小学阶段,班主任的角色需要得到分析,班主任主要负责学生的学业,还承担着心理辅导的重任,结合心理辅导方法来帮助学生克服成长中的各种挑战,促进家庭与学校之间的密切合作。利用家校共育,班主任才可以了解学生的心理需求,从而提供个性化的支持。

一、构建有效的沟通机制

小学阶段的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关键期,班主任承担着学业指导的重任,为了做好心理辅导,必须构建良好的沟通机制,结合这一机制来促进班主任、家长与学生之间的信息交流,从而形成紧密的支持网络,帮助学生在心理上健康成长。家长会为班主任与家长提供面对面交流的机会,还能增强家长对学校教育的理解与参与,在家长会上,班主任分享班级的整体情况、学生的心理发展动态以及存在的心理问题,利用这样的交流,家长可以了解孩子在学校的表现及心理状态,从而在家庭中给予相应的支持,同时提出自己的观察和建议,这种双向交流能够增进彼此的理解,形成教育合力,为了提高家长会的效果,班主任要重视在会前准备相关的资料如学生心理发展阶段的特点、常见心理问题的应对策略,让家长有针对性地参与讨论[1]。除了定期的家长会,随着科技的发展,学校已开始使用微信群、QQ群或学校专用的沟通平台,班主任要注意利用这些渠道及时与家长分享学生的学习和心理动态,在这一过程中,班主任应保持信息的及时性来定期更新学生的表现情况、心理辅导进展,让家长随时了解孩子的状态,而且这些平台可以用于收集家长的反馈建议,班主任注意倾听家长的声音,以此来调整自己的辅导策略,使其更符合学生的实际需求。

二、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

班主任要重视组织心理健康主题班会来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这种形式可以让学生在集体环境中分享彼此的感受与经验,在班会上,班主任要重视选择与学生心理发展密切相关的话题如压力管理、情绪表达,注意引导讨论互动,班主任鼓励学生分享他们在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的心理困惑,从而增强他们的心理韧性,在讨论中,班主任应尽量营造开放和包容的氛围,让每位学生都能感受到被接纳和理解,利用这样的班会,学生才可以获得心理知识,并感受到同伴的支持与鼓励。班主任还要邀请专业的心理辅导教师或心理学专家,为学生和家长举办讲座,这些讲座要注意邀请专业人士讲解,家长和学生就能获得系统的心理知识,在讲座中,班主任可以鼓励家长积极参与讨论并分享他们的经验观点,以此来增进家校之间的互动沟通,同时在讲座后设置问答环节,解决家长和学生在实际生活中遇到的具体心理问题,这种形式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可以增强学生的心理素养,以此提升家长的心理支持能力[2]。

三、加快实施个性化心理辅导

加快实施个性化心理辅导,首先要建立学生心理评估体系来了解学生的心理状态,结合定期开展心理测评和问卷调查,班主任就能获得每个学生的心理特征、情感状态以及行为表现,这种数据收集的过程主要是为了帮助班主任快速识别学生的心理需求,也为后续的个性化辅导打下良好的基础。在获取了学生的心理评估信息后,班主任要根据评估结果制定针对性的心理辅导计划,这一计划应当具体可行且具有灵活性,从而适应不同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在计划中注意设定明确的辅导目标,帮助学生提高情绪管理能力、增强自信心或改善社交技能,制定目标时要注意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避免设定过于理想化或超出他们能力范围的目标,同时班主任还要及时结合学生的兴趣与爱好设计相应的辅导活动,以此来提高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利用这种明确的辅导目标和相应的活动安排,班主任才可以使个性化心理辅导更具针对性,进而帮助学生在心理成长过程中取得实质性进展[3]。

四、加强家长培训与指导

注意组织心理健康知识讲座、亲子活动和工作坊,班主任就能帮助家长了解儿童心理发展阶段及其特征,让他们认识到心理健康对孩子成长的重要性,通过专业人士的讲解,家长才能学习到如何识别孩子的心理需求,掌握基本的心理辅导技巧,这种系统的培训可以增强家长的心理素养,也可以提高他们在日常生活中支持孩子的能力。同时家长的需求和问题各不相同,因此班主任在培训中给予家长关注支持,结合定期与家长沟通,就能了解他们在教育孩子过程中遇到的困难,班主任根据具体情况提供实用的建议,这种个性化的指导主要是为了帮助家长应对孩子的心理挑战,以此增强他们的信心,例如班主任主要是为了帮助家长制定家庭教育计划,以此来指导他们在日常生活中如何关注和支持孩子的情感发展。同时班主任还可以建立微信群或在线平台来分享育儿知识与经验,使家长能够随时获取支持。同时班主任还可以利用组织家庭心理健康活动来促进家长与孩子之间的互动,在这些活动中,班主任才能鼓励家长与孩子共同参与,以此增进亲子关系,并在活动中学习心理健康知识[4]。

结语:综上所述,在当前教育环境中,家校共育模式为学生的心理健康提供了保障,班主任在这一过程中发挥作用,通过心理辅导策略帮助学生应对心理挑战,促进其健康成长,再结合建立良好的沟通机制、开展针对性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等当时来让班主任提高学生的心理素养,以此增强家长的参与感,随着教育理念的更新,家校合作也要做好提升,班主任应注意探索更多创新的心理辅导方法,以此来适应变化的教育需求,为学生的发展创造更加有利的环境。

参考文献:

[1]赵欣.小学班主任开展家校共育的策略研究[J].智力,2024,(13):56-59.

[2]张彩霞,刘静.家校共育下的小学班主任管理工作分析[J].试题与研究,2024,(11):126-128.

[3]姚建国,李倩倩.家校共育背景下渗透心理健康教育——以小学班主任教育为例[J].新课程,2023,(18):175-177.

[4]冯子娟.基于家校共育的小学班主任心理辅导有效策略探究[J].新课程,2022,(01):238-239.